東漢名臣楊震(公元59—公元124),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陜西省華陰)人。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畏權貴,不受私謁,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典范。
楊震少時勤奮好學,拜名儒太?;赣魹閹煟プx《尚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成為聞名天下的大學者。當時的經學儒士們對楊震推崇備至,稱他為“關西孔子”。
楊震客居異鄉(xiāng)20多年,靠教書得來的微薄收入奉養(yǎng)老母。州郡聞其名,屢召不出,直到50歲時,在朋友們的勸說下,才應聘到州里任職。
大將軍鄧鷺久聞楊震賢能之名,舉為秀才,先后擔任過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承郡太守等職務。之后,楊震又被調到朝廷任太仆,轉任太常。他因舉薦楊倫等一批賢能之士為博士官,扭轉了選舉不實的局面,因而受到朝野的贊揚。永寧元年(120年),他晉升為三公之一的司徒。
楊震入仕之前家境窘迫,長期過著自食其力的清貧生活。他除了教授學生之外,還借種別人的一塊土地,親自耕耘,維持生計。當時的人都很敬重他,但他從不接受別人的饋贈,他從荊州調到山東任東萊(今山東萊州)太守,路經昌邑縣(今山東金鄉(xiāng)西北)時,昌邑縣令王密特來參見。
王密是楊震在荊州時舉薦的秀才,他為了報答楊震的知遇之恩,當天晚上趁夜深人稀,懷揣十斤黃金呈獻楊震。
楊震批評他說:“作為老相識,我比較了解你,你怎么會不了解我呢?”
王密以為他假意推辭,便說:“夜里不會有人知道這件事,請大人放心收下吧。”
“天知,神之,我知,你知,怎能說沒有人知道呢?快給我收起來!”楊震嚴肅地訓斥了他。王密很慚愧,收起金子拜辭而回。
從此,楊震“夜畏四知,嚴拒私謁”的品德一直被傳為美談,彪炳青史。
楊震暮夜卻金,不受私謁,在于他能“畏四知”。畏者,畏懼、敬畏之謂也。這種敬畏感,歸根結底是對法紀和道德的敬畏,是對職務行為廉潔性的敬畏。為官者,只有具有敬畏感,才能抵擋住金錢美色種種誘惑,即使是“暗室”操作,也能敏銳地看到其危害性,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而毅然拒絕,始終做到潔身自好,生活清廉儉樸,為官清正廉明。
楊震為官10余年,生活儉樸,沒有給自己置辦產業(yè)。有人勸楊震為子孫考慮置辦一些產業(yè),楊震堅決不肯,慨然說道:讓后人稱他們?yōu)榍逭疂嵐賳T的子孫,把這個留給他們,不是更豐厚嗎?
楊震的崇高品質,不僅顯示了一個正直為官者的情操,也給世人一種啟示:做人是要堅持一種東西的,而仁德節(jié)操既是一種良心底線,更需要我們從生活中的小事上不斷地將它升華,這不是一種自詠自唱的高調,更不能把它作為一種“秀”來給自己的分量加上不實在的砝碼。
責任編輯: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