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遠洋求學練技藝
詹天佑孩童時代所接受的教育,可以說是中西結合。在私塾接受的傳統(tǒng)教育和當時在廣州城對西洋機械的耳濡目染,造就了詹天佑樂于接受新事物的性格。
因家境困難,讀完私塾后,家里已經(jīng)沒有余力供詹天佑繼續(xù)讀書。正當家人為他的未來困惑之時,一位老友帶來了清朝政府“選送幼童出洋肄業(yè)”招生的消息。在這位老友的幫助下,詹天佑到香港應試并順利通過。
作為第一批留美幼童,1872年,詹天佑和同伴們經(jīng)過40天的海上航行,抵達舊金山,7天后搭乘橫貫美國中部的大鐵路,抵達留學的目的地——康涅狄格州。彼時,大洋彼岸的大清帝國,還沒有一寸鐵路。
到美國后,詹天佑勤奮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1878年,志向遠大的他考入美國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他之所以選擇鐵路,一方面是由于他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另一方面,西方正興起以鐵路起飛帶動經(jīng)濟起飛的理論,美國鐵路正處于高速發(fā)展的高潮期,詹天佑親身經(jīng)歷著這一切,意識到鐵路對于振興祖國的深切重要性。
之前參加的一次活動,也深深刺激了詹天佑,并堅定了他學習鐵路建設的決心。那是美國舉行建國100周年慶?;顒訒r,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參加了一個規(guī)模巨大的百年博覽會,見識了美國建國100年來的各項生產(chǎn)成就和當時世界上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他們親眼目睹北美西歐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制造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贊嘆不已。而在布置得古色古香的中國館里,展品都是中國傳統(tǒng)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和手工制品,比西方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chǎn)落后了整整一個時代。當時的他,深深地感到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并暗下決心,要學好西方先進技術,回國報效祖國。
2 回國效力建鐵路
練就了一身本領、懷揣著一腔報國熱忱,回國后的詹天佑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所學獻給中國的鐵路事業(yè)。然而,當時的中國鐵路事業(yè)在頑固派的百般阻撓下剛艱難起步,帝國主義國家覬覦修建鐵路的利益,紛紛逼迫清政府任用外國工程師,鐵路事業(yè)的技術管理層被外國人壟斷,完全沒有中國人的容身之地。詹天佑后來回顧他回國時的情況說:“我在畢業(yè)后即回國,因為在此時期,在國內(nèi)沒有修筑鐵路的工作,我被迫進入海軍福州船政學堂做一名學員,學習航海?!?/p>
1888年,在老同學的推薦下,詹天佑進入中國鐵路公司工作,這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yè)的開始。
參加灤河大橋的鐵路修建工程,詹天佑小試牛刀。灤河下游河寬流急,河床泥沙淤積很深,地質(zhì)結構復雜。在幾位外國工程師接連失敗的情況下,詹天佑迎難而上。他分析各種打樁方法,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zhì)土壤情況,經(jīng)過縝密的測量與調(diào)查之后,將中國傳統(tǒng)的橋梁打樁方法和西方近代先進技術相結合,采用新式的氣壓沉箱法建造橋墩,終于順利完成了這一工程。這顯示了詹天佑過硬的技術水準和驚人的才干,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隨后,詹天佑第一次獨立主持承建了新易鐵路。新易鐵路的修建在經(jīng)濟上意義不大,但在政治上卻發(fā)生了一定的影響,因為是在沒有“借外債”“用洋匠”的情況下建成的,而且是中國工程師自修鐵路的開端。詹天佑用4個月的時間,以每天十五六個小時的工作量,如期完成了修建工作。這鼓舞了中國人民用自己的人力財力建設鐵路的勇氣和信心,為后來修筑京張鐵路準備了條件。從此,詹天佑在中國廣大的工程人員中樹立了極高的威信,這也給他后來修筑京張鐵路開辟了道路。
3 勇挑重擔筑“京張”
1905年,清政府決定在北京至張家口興建鐵路——京張鐵路。這一舉動遭到了列強的插手,英俄都想插足建設,遭到中國人的強烈反對,隨即,英俄使臣威脅清政府:如果京張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己建造,兩國將不提供幫助。國外報刊上諷刺輿論四起:“會修鐵路通過關溝段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過50年才能實現(xiàn)!”詹天佑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地接下了京張鐵路的修筑任務。他堅決地回擊道:“我國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引以為恥!”
1905年10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詹天佑親自帶領學生和工人,背著標桿、經(jīng)緯儀,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進行勘探、測繪、設計、施工。位于南口附近關溝一帶的工程,山路險峻曲折,山勢陡峭,地形復雜,其中經(jīng)過居庸關、五桂頭、石佛寺、八達嶺的4條隧道的開挖,是最為困難的工程。詹天佑在《京張鐵路通車典禮英文致辭(譯文)》中說道:“自南口至岔道,須開鑿4座山洞,尚有多處需深挖巖石路塹,還有多處需高填路基,以及許多座混凝土拱橋。此段工程最為艱巨,需要高水平之工程技能。”
為了鼓舞士氣、現(xiàn)場解決難題,詹天佑把他的總工程師辦公室搬到了南口。在南口工地,詹天佑日夜堅守在一線,有時候,工人搬運砂石或枕木時,他也會加入其中,這大大激發(fā)了工人們的積極性。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破解了一大工程難題,為中國鐵路史留下了傳神的點睛之筆。
1909年9月24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原計劃要6年才能修完的鐵路,4年就完工了,工程費用比原估預算節(jié)省了30多萬兩白銀。詹天佑對京張鐵路工程提出的“花錢少、質(zhì)量好、完工快”的三項要求全部實現(xiàn)。京張鐵路的建成,極大地振奮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1919年初,詹天佑代表國家出席國際遠東鐵路會議,以維護中國在中東鐵路的主權。當時他腹疾未愈,帶病前往哈爾濱、海參崴參加會議。赴會途中,他聽聞巴黎和會上國際共管中國鐵路的主張,立即以中華工程師學會會長名義致電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堅決反對這一主張。
詹天佑在遠東鐵路會議期間,日冒嚴寒赴會,夜研文書議案,惟恐主權受損。由于疲勞過度,腹疾嚴重復發(fā),不得不請假回漢口就醫(yī)。1919年4月20日,詹天佑回到漢口,4日后心力衰竭去世,終年59歲。
使國家富強的愿望促使詹天佑一生自強不息,為振興中華而拳拳奮斗。即使在彌留之際,他念念不忘的仍是發(fā)展中國工程事業(yè),維護中國鐵路權益,表現(xiàn)出一位杰出愛國知識分子的磊落人生和寬廣襟懷,凸顯了一位卓越的科學界前驅(qū)的崇高境界和人格魅力。鐘蕾 史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