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與功夫,應(yīng)該算是中國最獨(dú)特的東西了。武俠的世界里,充滿了各種傳說,輕身者能草上飛、水上漂,力大者能空拳打狼、赤手搏虎。而且越是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平凡面孔,一出手就越是可怕。“俠”這個字,意味著飛檐走壁、刀光劍影、情義恩仇、我命由我定,這種生活,讓平凡人多么心馳神往。
所以,書也好,影視也好,武俠是個永遠(yuǎn)熱門的題材,就如同言情。只是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書寫方式罷了。
導(dǎo)演侯孝賢最近拍了《聶隱娘》,讓大家把目光投注到這位唐代女俠客身上。而1000多年前,寫出這個俠客故事的作者裴铏,也由此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聶隱娘的人生充滿了傳奇。她本是將軍聶鋒之女,10歲時被一個尼姑偷走,傳授給她秘藥、劍術(shù),專殺惡人,她能在鬧市中取人首級而不被發(fā)現(xiàn)。5年后,聶隱娘回家,自己作主,嫁給了一個磨鏡子的少年。將軍死后,聶隱娘被掌管地方的魏博節(jié)度使招攬過去,受命刺殺陳許節(jié)度使劉昌裔。但劉昌裔神異非凡,聶隱娘反而投靠了他,并幫他打敗了魏博節(jié)度使派來的其他刺客精精兒、妙手空空兒。
小說純屬虛構(gòu),但源于真實(shí)。唐代是個神奇的時代,天子高官也好,文人學(xué)士也好,販夫走卒也好,都癡迷于修道成仙。另外,當(dāng)時真的盛行暗殺,刺客隨處出沒。宰相武元衡,被刺死在上朝途中;御史中丞裴度,被刺成重傷。有那么多血淋淋的真實(shí)案件,就不難理解,為何神探、志怪、仙俠那樣的傳奇,能和詩歌一樣,為唐人所愛。
《聶隱娘傳》雖不足2000字,卻對后世武俠小說影響頗大。其中的情節(jié),如尼姑收徒、深山學(xué)藝、服藥輕身、藥水化尸、深夜行刺等元素,成了后世武俠小說的基礎(chǔ)組件。作家梁羽生在其作品《大唐游俠傳》《龍鳳寶釵緣》中,還重塑了空空兒這一人物形象。
與同時代的唐代俠義小說相比,《聶隱娘傳》有很大不同,藏匕首于腦后、剪紙為驢、化身小蟲等情節(jié),極盡奇幻之能事,算是開了后世神魔劍俠小說之先河。
遺憾的是,作者裴铏的生平事跡留下的甚少。他生卒年不詳。據(jù)學(xué)者考證,唐大中年間(847年—860年),他曾隱居在洪州西山修道,道號“谷神子”,其間寫了一本書,叫做《道生旨》。此后,裴铏曾出山投靠名將高駢,官至西川節(jié)度副使兼御史大夫。高駢也愛好修道成仙的事,他曾在出征前對著將士焚燒紙畫人馬、撒小豆,召喚“玄女神兵”。此時裴铏正追隨高駢左右,估計這些事跟他多少有點(diǎn)關(guān)系。
乾符五年(878年)后,裴铏就從史書上消失了。而他所編寫的小說集《傳奇》,原書已佚,只有北宋的類書《太平廣記》中還保留了一些篇目,其中除了《聶隱娘傳》,還有另一篇膾炙人口的《昆侖奴傳》。
裴铏用他的《傳奇》為中國文學(xué)史畫下了傳奇的一筆。自他而后,仙俠、武俠的故事與經(jīng)史子集一起,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化入中國古典文化的寶山中,成為一筆可觀的財富。對于我們這些后世者來說,雖時隔千年,聶隱娘的故事卻絲毫不落伍,一樣刺激,一樣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