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里窮,沒什么好吃的。自打我記事起,蘿卜干便深深地占據(jù)家里主菜的位置。
那時家家種蘿卜,只要一小袋種子,不用幾個月就能收獲一大片的蘿卜。蘿卜長成后,拔出來,葉根分離。葉子剁碎放鹽便可食,而蘿卜則用來腌制。
選一個好的天氣,將洗凈的蘿卜切成塊,浸入鹽水中泡上一段時間,再晾在太陽下,如此反復以后,將蘿卜曬成干,裝入缸中,就算完工了,簡單得很。吃飯時,立取可食。也可以將蘿卜干切成細條狀,與蔥花放入油鍋中炒。入口一嚼,蘿卜干咸,脆,香,滋味無比好。那時,就著一盤蘿卜干,我可以喝下三四碗粥,吃下兩大碗飯。后來,條件漸漸變好了,盤子里不再是單調的蘿卜干,魚肉在桌上出現(xiàn)的頻率越來越高;沒有魚肉時,也會有其他時令蔬菜,比如竹筍,吃起來也不錯。此時蘿卜干終于“退休”了。
各種菜色隨著時間一起輪換著,在飯桌上、菜盤中呈現(xiàn)著精彩。記得第一次吃雞丁時,我問二叔:“這是什么?”二叔跟我開玩笑說:“這是肥肉?!蔽翌D時感覺肚里酸水直泛,趕忙出去連吐幾口。待我回來時,眾人大笑,我恍然大悟——肥肉哪有長那樣的?回過神來之后,我把大半盤雞丁都吃下肚了。
逢年節(jié)過,我最高興的就是吃飯。因為除了平時的魚肉外,還有其他更好吃的:“六跪而二螯”的螃蟹、長長的帶魚、背著硬殼的甲魚、不帶殼的海鮮……
上高中后,住校。我媽生怕學校條件不好,我說學校食堂有魚有肉,而且頓頓有,讓她放心。高中三年我頓頓吃肉,吃了三年,人卻不見胖。也許是條件真太好了,現(xiàn)在我盯著盤中的肉,就像看一塊木頭。一碗大米飯,吃一半,留一半,我還美其名曰“頓頓有余”!
那天食堂又出新菜,我一看,蘿卜干配小瓜干,破天荒的,我一碗吃完仍不過癮,又下一碗。
放假回家,老媽問我:“怎么又瘦了?”她解了圍裙就要去買些好菜給我補補。
“想吃什么?”
“蘿卜干!”
我媽不解地看著我。我只嘿嘿傻笑著再次強調:“蘿卜干!”
我覺得蘿卜干吃起來更有滋味。也許各種美食吃膩了,便覺得它別有風味。
這是舌尖上的輪回,更是生活中的輪回。
本文的最大特色是“接地氣”。作者以“蘿卜干”這一草根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為線索,敘寫了自己對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其情也真,其意也深。在行文中,作者能還生活以本色,不著一字鋪染,故而本文有一種洗盡鉛華的質樸感。只有真正融進生活的人,才能從蘿卜干中吃出生活的萬千滋味。
【作者系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1)班學生,指導并置評:姜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