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8年做志愿服務
2014年11月28日下午,李英俊剛剛從折多山返回康定縣城。老人今年已58歲了,是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zhèn)南口村人,精通汽車維修技術,先后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了唐山、汶川、玉樹、蘆山及彝良抗震救災,是全國有名的抗震救災志愿者。1966年李英俊的老家河北邢臺也發(fā)生過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他開著車給災區(qū)運物資,成為了一名志愿者,這一當就是幾十年。這次,當他從新聞報道中得知康定發(fā)生6.3級地震后,他知道自己又該出發(fā)了。
河北邢臺到四川康定,相隔3000余公里。為了盡快趕到康定,李英俊餓了就到高速服務區(qū)接熱水下饅頭,困了就在車上睡。抵達震區(qū)后,李英俊第一時間與康定縣抗震救災指揮部取得了聯(lián)系,表達了自己想到震中當志愿者的想法。指揮部工作人員表示可以解決其在災區(qū)期間的生活,但被李英俊婉言拒絕了:“這些饅頭和水都是我自己帶的。災區(qū)的干部民眾都奮戰(zhàn)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我不想給他們添任何麻煩,來的時候就準備好了幾天的干糧和水?!崩钣⒖≌f當志愿者以來,他修了很多車,具體數目記不清了,至少有1000輛。有著30多年駕齡和長久修車經驗的老李,只要圍著故障車走一圈便能找出問題。
【多維解讀】
1.快樂。李英俊表示,自己這輩子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能幫助有困難的人。只要身體撐得住,志愿者的路他就會一直走下去。
2.專業(yè)。老人做了38年的志愿服務,不僅有熱心,更有一手好技術——他只要圍著故障車走一圈就能找出問題。一個人只有專業(yè)過硬,才能在志愿服務的道路上走得好,走得遠。
3.堅持。在四川康定震災區(qū),這位58歲的老人不時穿行在災區(qū)各地,幫助修理出現(xiàn)故障的車輛。這是他第9次奔赴地震災區(qū)做志愿服務。而他堅持做志愿服務已經38年了。
中國軍機給馬爾代夫送水
2014年12月4日下午,馬爾代夫首都馬累海水淡化廠失火導致部分設備損毀,全島淡水供應中斷,15萬居民面臨嚴重水荒。應馬爾代夫政府請求,中國政府向馬方提供了緊急現(xiàn)匯和飲用水,并且已經通過兩架民航班機向馬累空運瓶裝飲用水。北京時間12月8日凌晨,從印度洋海域緊急趕來的中國海軍援潛救生船“長興島”號也抵達馬累,其承載的約690噸淡水將大大緩解馬累的燃眉之急。
由于四面環(huán)海加上沙質土壤,淡水一直是馬爾代夫的稀缺資源。馬爾代夫媒體認為,此次“水荒”是自10年前大海嘯以來,馬累供水所經受的最大一次考驗。
【多維解讀】
1.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面對災難,我們應該抱持這樣的態(tài)度。
2.急人之難。我們中華民族的這種傳統(tǒng)美德至今仍傳承和弘揚著。這種精神讓我們的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朽。
武漢一對夫妻
無償獻血10年回報社會
漢口醫(yī)院呼吸內科護士蔡桃英和同為醫(yī)護工作者的丈夫黃衛(wèi)兵在10年的時間里無償獻血100余次,僅成分血的獻血量就達到15000毫升,獻全血4000毫升。
2004年,蔡桃英在分娩途中大出血,失血量達到1200毫升。危急關頭,幾位不知名的好心人自愿獻血,手術順利進行,蔡桃英幸運地逃過一劫。此后,夫妻二人堅定了獻血的信念。丈夫黃衛(wèi)兵是漢口醫(yī)院放射科主任,由于在放射科工作20多年,由于常年待在放射室,黃衛(wèi)兵身體中白細胞水平一直徘徊在正常值的下限,5次被血液中心勸回。最近5年,他常常因為身體狀況不適合獻血而被血液中心拒絕,可他不甘心,自愿加入了湖北省骨髓移植志愿者行列。10年間,夫妻二人無償獻血100余次,無償獻血證摞起來有10厘米高。黃衛(wèi)兵在2012年獲得由衛(wèi)生部、全國紅十字會總會頒發(fā)的全國無償獻血銅獎。蔡桃英則評為全省無償獻血工作優(yōu)秀獻血者。
【多維解讀】
1.感恩。夫妻倆因為妻子生產時大出血命懸一線,接受好心人輸血才“起死回生”,他們“要像這些好心人一樣無償獻血,挽救生命”。這種感恩之心值得我們學習。
2.無私奉獻。由一次被救助到感恩,到成為志愿者無償獻血10年,這對夫妻已經將無私奉獻內化為精神追求。
通宵排隊,數百老人“搶”大學
2014年12月6日,山東老年大學2015年報名開始。為了能在新的一年中順利進入心儀的班級,一百多名老年人通宵守候,只為在6日早上報名時搶先一步。山東老年大學副校長趙明華表示,民辦老年學校良莠不齊的現(xiàn)狀導致老年人扎堆奔赴公辦學校;而由于缺乏教學場地,目前山東老年大學也已不堪重負。
12月5日晚9點,在山東老年大學一樓的一間教室中,已經聚集了幾十名老年人。這些老年人等待的就是山東老年大學2015學年入學報名的時刻。盡管6日進行報名的僅僅是形體舞、太極拳等舞體學院專業(yè),但5日晚11時領到號碼的老年人已經有140多個。按照規(guī)定,他們領到號碼后要留在學校,直到第二天報名結束才能離開,所以他們就在教室中將桌椅并起,輪換著躺一會兒。有些人覺得教室中悶得慌,就跑到走廊里透透氣。
“如果沒有提前放號這一環(huán)節(jié),明天早上全憑排隊,現(xiàn)場會很混亂。而如果人們拿到號碼后就回家,第二天早上再來,會讓早上才來排隊的人們認為發(fā)號不公?!睂W校工作人員說,看到老年人大晚上在這里排隊,他們覺得非常心酸,可為了保證秩序和他們的安全,也只能這樣做。學校為每個教室開了暖風,并提供熱水供應,學校工作人員也留下來值班,保證老人們的安全。
【多維解讀】
1.老年生活?,F(xiàn)在許多老人報名上老年大學。不少老人表示“就是找找事兒干,要不在家中也是閑著”。而有的老人是為了彌補年輕時的缺憾,“年輕時沒來得及上學,到老了得補上!”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讓老年人的生活豐富起來,漸漸成為社會關注點。
2.老年大學建設。老年人大多數要求上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都好的學校。有些老年學校雖然開設了部分課程,但一是課程單一,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要;二是師資力量不足。希望有更多的民辦老年大學成長起來,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學”的場所。
周勇:執(zhí)著追尋歷史真相30年
重慶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周勇,研究抗戰(zhàn)歷史已經30年。面對每一次新的發(fā)現(xiàn),這位兩鬢花白的教授仍像當年那個年輕學者一樣興奮,他說:“研究歷史是為了不忘過去,不忘過去是為了更好的將來?!?/p>
1985年是抗戰(zhàn)勝利40周年,也是中國抗戰(zhàn)史研究的轉折點,時任重慶市委黨校史地教研室副主任的周勇組織教研室開始研究抗戰(zhàn)史,并將國民參政會和重慶大轟炸作為研究重點方向,完成的10余篇調查報告引起熱烈反響。
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日軍飛機持續(xù)轟炸重慶,造成重慶3萬多人直接傷亡、6600多人間接傷亡,財務損失巨大,平民居住區(qū)、學校、醫(yī)院、外國使領館等均遭到轟炸。
“中國的大城市幾乎全部淪陷,重慶這座倔強的城市和同樣倔強的人民堅守著,成為與倫敦、莫斯科齊名的二戰(zhàn)英雄城市。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曾致電對重慶人民表示敬佩。那是何等的悲壯和慘烈??!可是卻沒有多少人了解這段歷史,我覺得應該讓大家知道真相?!敝苡抡f。
周勇說,2015年是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重慶將推出抗戰(zhàn)歷史文化叢書100卷,完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及其經驗研究課題,并拍攝大后方抗戰(zhàn)紀錄片,還將推出中國與俄羅斯及美國抗戰(zhàn)史料展覽等。
【多維解讀】
1.追求價值。周勇說,執(zhí)著追尋歷史真相,就像是命運的安排,有點滴發(fā)現(xiàn)都如獲至寶?!盎仡^一看,30年就這樣過去了,覺得很值得。人生沒有多少個30年,作為歷史研究者總算是做出了一點有意義的事情?!?/p>
2.執(zhí)著。周勇的執(zhí)著讓他獲得了重慶大轟炸歷史的真相,為我們翻開了塵封的歷史。
3.歷史責任感。周勇因為有著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執(zhí)著追求歷史真相30年,功在當代,也在千秋。
國際頂級醫(yī)療專家
在廣東肇慶“擺攤”義診
2014年12月7日,小濤的父母從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趕到城區(qū)國際頂級醫(yī)療專家義診臺前,通過翻譯,讓來自日本的S.Oi教授仔細檢查了小濤的CT片,診出小濤得了“煙霧病”,并建議進行手術治療。世界知名神經外科專家、中國腦血管病血管內治療學的創(chuàng)始人、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宣武醫(y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凌鋒教授則帶領宣武醫(yī)院的專家團隊在該市一醫(yī)院帶教教學查房,對正在該院住院的3例腦血管疑難病例進行會診,給出下一步的治療方案。2013年6月成立的該院腦血管病防治中心,聘請了凌鋒教授為名譽主任和省內外多位醫(yī)療專家教授為中心的顧問,凌鋒教授曾多次來到該院帶教教學查房,實地會診。
S.Oi教授是參加第十一屆國際臨床神經外科學習班的國際頂尖神經外科專家之一。據了解,義診的醫(yī)生團隊包括5名國外專家,4名來自北京宣武醫(yī)院的專家和2名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的神經外科主治醫(yī)生。
本屆“學習班”上,國際頂級專家們與港澳臺及內地的500多名神經外科醫(yī)生分享世界頂級的診療和手術經驗,當中涉及腦、脊髓腫瘤外科及腦血管病等諸多領域。期間,還進行手術演示和疑難病例會診、病例討論、健康知識講座和神經系統(tǒng)疾病專題義診。
【多維解讀】
1.惠民。大專家“擺攤”義診是惠及普通民眾,值得提倡。
2.走到最基層。到最基層去,專家的專業(yè)價值才更大,因為他們不僅僅治的是病人,也是自己的心。
3.放低姿態(tài)。國際頂級醫(yī)療專家將自己的姿態(tài)放得如此低,俯到“地攤”,卻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贊頌。
4.交流。醫(yī)生不分國界。各國醫(yī)生增強交流才有進步,才能更好地與疾病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