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雄飛
在我的讀書生涯中,曾有這樣一則誤讀,它多多少少影響了我的人生。
那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鎮(zhèn)上讀初中。那個年代,文革結束,全民學文化積極熱情,大家都有些亢奮了,夜里街道的電線桿下,我常常能看見學長們捧著書本讀,想來應該是教科書。他們的這種勁頭深深感染了我。在街道上學還是有便利條件的。課堂上的那點知識學完之后,郵局里的《讀者》《遼寧青年》等雜志往往就成了我的最愛?!蹲x者》當時還叫《讀者文摘》,是A4紙頭的大開本,價錢比較貴,我有位同學家庭情況好,幾乎期期買,我就借過來看。而我常常買的是那32開小開本的《遼寧青年》,它頁碼少一些,價錢也便宜。我愛看《遼寧青年》的原因有二。一是它的封底經常是各式世界名畫,很賞心悅目,也很震撼人心。二是它有一個欄目,是以縮寫和故事梗概的方式介紹國外的文學名著,同樣非常震撼人心。當然,我也是“狗看星宿——似懂非懂”的,但在作品強大生命力濡染下,總體上還是受益的。但,應該要除過那個誤讀。
那個誤讀是我在《遼寧青年》上看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名著《老人與海》的縮寫時發(fā)生的?!独先伺c?!肥且粋€悲壯的故事。桑提亞哥老爹掛著面粉口袋做旗子的帆船出海了,海上的腥風惡雨磨礪出他的堅毅和頑強,老人連續(xù)幾個月都沒打到魚,最后經過殊死搏斗捕獲的大魚,又被在水中隨船而來的鯊魚吃得只剩下魚骨骼了。
該是《老人與?!分械哪蔷涿猿鰣隽耍骸耙粋€人不是為了失敗而生的,你可以消滅他,但你不能打敗他”。而當時在《遼寧青年》上讀縮寫時,我記得我分明讀到的是“它”而不是“他”。這種歐式句法很特殊,我看了好幾遍,這句話可是名著《老人與?!返奈难?。
抓住它,要理解這句話后面的“所指”。我的大腦開始工作了。然而,面對著“它”而非“他”,我誤解了這句名言。我把“它”解釋為“命運”,這樣,一個悲觀的判斷便產生了?!耙粋€人不是為了失敗而生的,他還是應該能干一些事情的;然而,面對命運,人可以暫時消解它,但人永永遠遠也打不敗命運”。富貴在天,生死有命,四大皆空,萬念俱灰:中國儒家文化中的先天論思想,以及道釋文化中的無為、色空觀這些意念、意象全部涌入到我的心頭“搗糨糊”。南轅北轍,我的解讀正好與海明威的立意相反。
年少無知又自以為聰明的我以為看破了紅塵,看到了世界的真相。我雖歌詠海明威《老人與海》桑提亞哥老人不屈不撓的硬漢形象,又不免在思想上開了“人生逃脫不了命運主宰”的后窗,并以疏離、偽超然的態(tài)度衡事論理。我的初中班主任老師曾對他的好朋友——我的父親說,“你廣生價年輕輕地像把世事都看透了似的”!
如今,我發(fā)現我錯了。我的悲觀態(tài)度、努力程度欠缺以及慵懶使我的人生沒有璀璨,青春已不在,我深以為恨!說到極限,人生的意義是要由我們自己來賦予的。如果,讀書時太過主觀臆斷,誤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或者將糟粕作精華,或者將文學作品以及宗教中審美、“觀天下”的思考方式作為人生觀、世界觀的全部,這就鑄成了大錯?!耙蚱渚尺^清,不可久居”,把誤讀作正解,這是自毀長城,最終會自損筋骨,傷了自己。
當然,想避免誤讀海明威《老人與?!愤@樣的情況,就要溯根索源,多看原著,多深入思考,用辯證法來關照,這樣,錯誤就會出得少一些?!癕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A man can be destoryed but not defeated!”(人并不是為了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斘叶嗄暌院笞x到它時,我不覺“呀”地喊了出來:多少年來,我一直執(zhí)迷不悟,以錯為對,人生啊,就這么溜溜地踏了多年的虛步兒。
(作者單位:省國有資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