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秀琴等
摘要為了尋求解決安吉縣近年來采茶成本快速上升的途徑,采用田野調查法和統(tǒng)計描述分析法對安吉縣采茶勞動成本上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安吉縣采茶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原因主要有:農業(yè)剩余勞動力大量減少,勞動力供給不足;采茶勞動力流失嚴重,并且年齡偏大,采茶不熟練,采茶效率和茶葉質量不高;招募區(qū)域擴大,招募旅費大幅度增加。針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問題,提出了加強管理,優(yōu)待采茶工;拓寬經營思路,延長采茶時間;逐步推行機械采茶,提高采茶效率;建立合理的中介服務機構等對策。
關鍵詞采茶;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策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4-350-03
茶葉產業(yè)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尤其在采茶和制茶環(huán)節(jié),投入的工作量占整個茶葉生產工作量的80%[1]。我國茶葉的機械化采摘起步相對較晚,目前整體機械化化水平還很低,并且機械采茶難以保證芽葉的完整性[2],所以我國名優(yōu)茶生產基本采用手工采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經濟發(fā)展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zhèn)第二、三產業(yè)轉移,從事純農業(yè)生產的勞動力日益緊缺[3],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速度已明顯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4]。茶葉手工采摘的勞動力需求量大、采摘季短、季節(jié)性強,對外出務工的勞動力缺乏足夠的吸引力,造成采茶勞動力供不應求,繼而帶來勞動工資的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白茶產業(yè)是安吉縣的農業(yè)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在發(fā)展山區(qū)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安吉種有白茶1.13萬hm2[5],每公頃約需15~30人采摘,全縣每年需15萬~20萬名采茶工,采茶日工資以每年約5元的速度增長,目前已增加到120~130元/天,全縣采茶工采茶季總成本為2.5億~3.0億元。過快的成本上升導致茶農經濟效益降低,從而影響茶農對茶園經營與投資的積極性,不利于茶葉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了了解安吉縣采茶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情況,分析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并給安吉的茶葉產業(yè)提供服務性指導,筆者對安吉縣采茶勞動力成本進行了調查和分析。
1調查概況
2015年4月8~14日的采茶期間,隨機選擇了安吉縣遞鋪街道石角村、靈峰街道大竹村、梅溪鎮(zhèn)干溪橋村、孝豐鎮(zhèn)大邑口村、梅溪鎮(zhèn)石龍村的5個茶園,對正在采茶的50位采茶勞動力進行了調查。
主要通過參與式訪談調查的方法進行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被調查者的來源情況、采茶年限、年齡結構、文化程度、采茶期間吃住行情況、工資收入等方面。對調查得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并進一步統(tǒng)計分析調查材料,掌握采茶勞動力成本增長狀況和原因。
2采茶勞動力成本上升狀況
采茶勞動力成本主要由工資成本、招募成本、生活成本組成,近年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較快,安吉縣平均每位采茶工每天的總成本已由65元上升到了130元,10年間翻了一番,如表1所示。采茶勞動力日工資增長速度快,且因勞動力招募區(qū)域擴大,采茶時間較短,分攤到每天的車費增多,增加了招募成本,導致采茶勞動力總成本近年大幅度上漲。
2.1采茶勞動力日工資上漲,工資成本增加
采茶工工資以固定工資為主,調查的5個茶園中,僅石龍村為固定工資和計件工資相結合,其余均為固定工資。采用固定工資的茶園工價為85~110元/天,平均約為100元/天,每天采茶約9 h;采用計件工資的茶園工價為50~60元/kg鮮葉,采茶工日工資為150~200元,每天采茶約11 h。采茶天數(shù)為13~22天,單個采茶工一個采茶季的總工資范圍為1 300~4 000元,如表2所示。石龍村和大竹村采茶工日工資相對較高,因石龍村采用計件工資,采茶工采茶積極性高、效率高;大竹村是茶農自己管理采茶工,不存在中介,且大部分為熟練的采茶工,采茶效率高,茶葉質量好。全縣采茶勞動力平均日工資由2005年的50元增加為100元,上漲速度快,勞動力成本上升。
2.2采茶勞動力飲食費用增加,生活成本上升
茶農免費給采茶工提供食宿,為2~5人一個房間,采茶工人數(shù)較多,茶農需搭建廠房供其居住。并且為適應采茶工的飲食習慣,茶農聘請采茶工來源地的做飯工人為采茶工做飯,做飯工人工資為90~100元/天,采茶工人均飲食標準約為10元/天。每位采茶工每天的生活成本平均約為12元,近年略有增加,主要是采茶工的飲食得到改善,增加了飲食費用。
2.3采茶勞動力旅費增加,招募成本上升
采茶工以團隊的形式來到安吉采茶,由班頭進行聯(lián)系和管理,存在班頭管理費用成本,一個采茶季每位采茶工的管理費平均約為50元。茶農補貼來回車費,距離不同有差異,約100~500元/人。并且,茶農為采茶工繳納短期意外保險,每人12~15元不等。每位采茶工平均每天的招募成本約為18元,而2005年僅為7元,主要是采茶工招募區(qū)域擴大,車費增加,由2005年的5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5元。
3采茶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原因
3.1農村剩余勞動力數(shù)量大量減少,采茶勞動力供給減少
3.1.1農村勞動力向工業(yè)和城鎮(zhèn)大量轉移,減少剩余勞動力。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數(shù)量大幅度降低,剩余勞動力已經進入到結構性短缺的階段。隨著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轉移,農村總人口中有2億以上有活力的青壯年勞動力已經成功轉移到城鎮(zhèn),從事非農產業(yè),并且山區(qū)、丘陵區(qū)等經濟落后地區(qū)農村人口遷移多,剩余勞動力也基本轉移殆盡[6]。農業(yè)勞動力供給大幅度降低,導致采茶勞動力招募不足,勞動力成本上升。
3.1.2教育發(fā)展和高校擴招減少采茶勞動力的供給。
采茶工作因季節(jié)性強、工作不穩(wěn)定,高文化水平的勞動力不愿意采茶,故采茶工的文化水平較低,以文盲半文盲為主,部分為小學教育水平。調查的50位采茶工中文盲半文盲28人,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56%,小學文化和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人數(shù)相同,均為11人,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22%。
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擴招,提高了適齡學生接受教育的積極性。我國農村初中畢業(yè)后直接工作的人數(shù)由2003年的750.56萬下降到2010年的43.69萬,減少了94.1%,導致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農村新成長勞動力數(shù)量大幅度下降[7]。低文化水平勞動力大幅度減少,剩余勞動力數(shù)量降低,采茶勞動力供給不足,成本上升。
3.2采茶勞動力流失嚴重,缺乏熟練采茶工
安吉縣的采茶勞動力流失嚴重,調查的5個茶園中,僅靈峰街道大竹村、梅溪鎮(zhèn)石龍村2個茶園的采茶工以老采茶工為主,其余茶園均以第一次來采茶的勞動力為主。大竹村對采茶工實施人性化管理,把采茶工當作自己的親人對待,給他們提供舒適的住宿環(huán)境,給予足夠的關心和照顧,建立一定的感情,來年他們不但主動要求來采茶,而且?guī)兔榻B新的素質好的采茶工。梅溪鎮(zhèn)石龍村因套種龍井茶,采茶期長,勞務收入多,采茶工愿意來采茶。調查的50位采茶勞動力中來安吉采茶年限為1~5年,其中第1年來采茶的勞動力為34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68%;其次為第2年,為7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14%;第3、4、5年的老采茶工分別僅4、3、2人,采茶年限越高,人數(shù)越少。
采茶季節(jié)性強,采摘季短,工作不穩(wěn)定,并且為室外作業(yè),需要較強的耐力,許多因“追求新鮮”而來的采茶勞動力采茶一次后不愿意再來。新的采茶工因無采茶經驗,茶葉采摘的質量不高、速度不快,加上采摘時間較短,不但采茶工勞務收入不高還易導致班頭虧損,“班頭”與采茶工或大小“班頭”之間發(fā)生勞務糾紛[8]。而現(xiàn)存的“班頭”管理體制不規(guī)范,難以保障采茶工的合法權益,導致出現(xiàn)拖欠或者少發(fā)采茶工工資的情況。同時在采茶期間茶農對采茶工的直接關心不足,降低了采茶工再次來安吉采茶的積極性,不利于留住熟練的采茶工。勞動力流失嚴重,茶農要招募足夠的采茶勞動力,只能通過不斷增加采茶工資。工資上漲,而采茶效率和茶葉質量卻未能同步提高,導致茶葉產業(yè)效益降低。
3.3采茶勞動力年齡偏大,采茶效率低
安吉縣采茶勞動力年齡普遍偏大。調查的50位采茶工年齡為35~70歲,平均年齡50.5歲,其中以40~49歲為主,為25人,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50%;50~59歲和60歲以上分別為10和11人,分別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20%和22%;而40歲以下僅4人,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8%。
采茶是一項室外工作,日曬雨淋,需采茶工彎腰在山上一天采茶十幾個小時,年齡偏大的勞動力身體素質相對較低,行動不方便,體力不支,容易生病,耽誤正常的采茶。而茶葉采摘時間較為集中,如不能及時采摘對茶葉質量和收益有較大的影響。采茶勞動力年齡偏大,采茶效率低,間接導致采茶成本上升。
3.4采茶勞動力招募區(qū)域擴大,車費增加
調查的50位采茶勞動力主要來自河南、安徽、江蘇、山東等地,無安吉縣本地勞動力,如表3所示。安吉目前已普遍出現(xiàn)了由“班頭”帶隊采茶的模式,茶農與采茶勞動力所在地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勞動力或者人力資源中介公司取得聯(lián)系,讓其擔任采茶工班頭,幫助茶農組織一定數(shù)量的采茶工。僅少數(shù)采茶工因往年來安吉采茶,與茶農一直保持聯(lián)系,主動要求來安吉采茶,并幫忙介紹新的采茶工,不存在班頭中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安吉白茶種植面積較少,當?shù)貏趧恿蓾M足茶葉采摘的需求,縣內采茶工與茶園距離較近,為1~8 km,采茶工自行騎車或步行到茶園采茶,無需車費補貼。后期安吉白茶發(fā)展迅速,加上安吉竹產業(yè)、椅業(yè)的發(fā)展,勞動力缺口加大,當?shù)貏趧恿Σ辉覆刹?,茶農開始從江西、安徽、江蘇等周邊省區(qū)與浙江交界的農村地區(qū)招募采茶工,距離擴大為50~500 km,茶農根據(jù)距離遠近給采茶工支付車費。隨著勞動力缺口越來越大,茶農只能擴大采茶勞動力搜索版圖,從安徽、江蘇、江西、河南、山東、湖南等省區(qū)距離安吉較遠的農村地區(qū)招募足夠的采茶工,距離擴大為100~1 000 km不等,少數(shù)甚至超過1 000 km,車費大幅度增加。
茶農與“班頭”合作,多渠道招募,擴大采茶工招募區(qū)域,給采茶工支付車費。招募區(qū)域擴大,車費增加,由無車費成本增加到100~500元/人,中位成本為200~300元/人,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
4對策與建議
4.1加強管理,優(yōu)待采茶工
采茶勞動力流失嚴重,采茶效率低,增加了招募成本和采茶工資成本。建議加強對采茶現(xiàn)場的管理,并在采茶中、后期實施計件工資,一方面可以增加采茶工勞務收入,提高采茶工的積極性,提升采茶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減少采茶工人數(shù),間接降低采茶工成本。同時,應提高采茶勞動力的生活待遇,實施人性化管理。特別是小規(guī)模茶園,采茶工人數(shù)少,茶農更需盡心給采茶工提供舒適的住宿環(huán)境、改善伙食條件,不克扣工資,在采茶工中形成良好的口碑。這樣以感情的方式不僅能留住熟練的采茶工,同時還可吸引更多新的素質較好的采茶工,提高采茶效率,從而降低采茶成本。
4.2拓寬經營思路,延長采茶時間
采茶時間短,分攤到每天的車費成本高,勞動力成本高,并且采茶務農收入達不到采茶工的收入預期,勞動力往收入更高的非農產業(yè)轉移,或者在農閑時在家享受閑暇而不愿意外出采茶。建議開拓低端茶葉的市場,采摘末期茶葉并深加工生產紅茶或者低端的安吉白茶,延長采茶時間;同時,百畝(6.67 hm2)以上的茶園建議拓寬茶葉經營思路,種植部分如龍井茶等采摘時間與安吉白茶略有差異的茶葉,有效延長采茶時間,降低分攤到每日的車費、中介費等成本,降低勞動力成本,同時增加采茶工的總收入,增加采茶的吸引力,利于茶園招募采茶工。例如,石龍村茶園(總面積13.33 hm2)的采茶工分攤到每天的車費、管理費、保險費等要低于其他茶園,因為其不但種植安吉白茶,還種植了約6.67 hm2采摘時間比安吉白茶早7天的龍井茶,采茶時間比其他茶園長。
4.3逐步推行機械采茶,提高采茶效率
機械采茶與傳統(tǒng)的手工采摘相比,生產效率要高8~15倍[9]。對于百畝以上茶園,采茶工需求量大,建議在相對品質差、時間晚的低山緩坡逐步推廣機械采摘,以機械換人,提高采茶生產效率,降低采茶成本。同時,逐步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理念,減少對手采名茶的需求,增加對機采茶葉的需求,推行手工采摘和機械化采摘并重的模式,并逐漸擴大機械采茶的面積,實現(xiàn)機械化采茶,將茶葉生產從勞動密集型轉化為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yè)[10],解決勞動力成本上升問題。
4.4建立合理的采茶勞動力流動中介服務機構
目前為茶區(qū)組織勞動力的主要是通過班頭,這種形式存在難以有效保障采茶工的合法權益,易出現(xiàn)勞動糾紛和勞動力資源掌握不全面等問題。提倡建立合理的勞動力流動中介服務機構,在勞動力供需雙方建立有效的橋梁,保障雙方的合法權益,提高勞動力積極性,穩(wěn)定采茶勞動力的供給,減緩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參考文獻
[1] 沈明其,湯吉賀.浙江茶葉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2(6):57-59.
[2] 韓余,肖宏儒,秦廣明,等,國內外采茶機械發(fā)展狀況研究[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4,35(2):20-24.
[3] 毛祖法,陸德彪.論名優(yōu)茶的機械化采摘[J].中國茶葉,2006(3):4-5.
[4] 聶彩仁.勞動力成本上升與企業(yè)的發(fā)展道路選擇[J].改革與戰(zhàn)略,2009,25(6):161-166.
[5] 安吉白茶[J].茶葉,2015(1):9.
[6] 殷海善,石莎,秦作霞.勞動力成本上升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2,40(9):1003-1005.
[7] 金三林,朱賢強.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成因及趨勢[J].經濟縱橫,2013(2):37-42.
[8] 王敏怡.我的工資哪兒去了[N].安吉新聞,2015-04-23.
[9] 張星海.茶葉生產與加工技術[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1:91.
[10] 舒國流.岑鞏縣采茶工短缺影響、成因及對策 [J].茶業(yè)通報,2007,29(3):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