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張化雨 何夢嘉
張良,字子房,漢時與蕭何、韓信并稱為“漢初三杰”。劉邦死后,呂后想起用張良輔佐新主,他卻借口考慮考慮,一去無蹤。張良死于何地至今難以確切考證,據(jù)說呂后曾下旨追殺他,國內(nèi)一夜生出八百個張良墓,有“一夜造八百墓”之說?,F(xiàn)如今全國各地仍有不少張良墓、張良廟、張良祠等遺跡,然而據(jù)考證,其大多是后人為敬仰其精神所建,或根本無實地可考。
究竟哪里是真正的張良墓?我們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進行了實地探尋,用鏡頭、文字真實而詳細地記錄了客觀存在的每一個“張良墓”。
山東微山島張良墓
2014年仲夏,我們從河南鄭州出發(fā),歷經(jīng)豫、皖、蘇、魯四省,行程近500公里,來到了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微山島風景區(qū),首先開始了對較為可信的山東微山島張良墓的實地探訪。
微山島風景區(qū)位于微山湖的東南部,總面積9.6平方公里,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內(nèi)陸島。微山島設(shè)微山島鎮(zhèn),下轄14個行政村,人口1.6萬,島上居民大多為殷姓,只有小部分張姓人士自稱是張良嫡親后人,由于世人敬慕張良,紛紛圍其墓而居,墓前現(xiàn)已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村莊,叫“墓前村”。
我們租乘一葉扁舟來到了微山島上。微山湖文化園是微山島風景區(qū)的一部分。由于我們踏至此地之時,夜色已晚,園區(qū)早已關(guān)閉,又復(fù)求園區(qū)管理人員重新開啟園區(qū)方便尋訪。其之間隙,我們有幸采訪到當?shù)刈杂拙幼≡谀骨按宓?6歲村民姚良岱及民間專門研究當?shù)匚幕哪赀^八旬的齊先生。據(jù)他們介紹,現(xiàn)今張良墓所在地園區(qū)乃后人新建,早年為“天齊廟”,乃供奉瞻仰比干、姜子牙、黃飛虎三人之地,后因普及教育所需,由“天齊廟”改建學校教書育人,至2004年才由當?shù)卮扌沾髴舫鲑Y5000萬元依土墳頭新建張良墓,占地十畝,合并組成為微山湖文化園區(qū)景點之一。而由園區(qū)正門佇立的是香火旺盛的普度寺而非張良墓,亦可佐證其“天齊廟”的說法。張良墓實地位于微山湖微山島西麓,微子墓南方1.5公里處,微山湖文化園區(qū)之內(nèi),普度寺左側(cè),門楣上方有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題寫的“漢留侯張良墓”匾額。據(jù)微山有關(guān)資料記載:張良墓的墓形下方上圓,由紅黃黏土加鵝卵石塊筑成,夯土層次清晰,高15米,長寬各100米。墓前建有拜臺、甬道及生機勃勃的張良仿青銅雕像等。雕像身后立“清乾隆二年”石碑一通,中間有一斜道裂痕,上書“漢留侯張良墓”,字體行書,比較隨意。據(jù)當?shù)貙?dǎo)游介紹,此石刻碑文乃后人于新建園區(qū)時仿制,材質(zhì)亦均為當?shù)厥摹>皡^(qū)內(nèi)另有“透亮碑”一座與明代松樹十余棵,后與槐樹相生形成“松抱槐”之奇景,皆于“文革”期間被毀,現(xiàn)已不存。然而此地因與張良封地最近,且又因其懷念與高祖劉邦初見之地,加之此地為其所敬仰的殷微子的墓地所在,故有理由相信此地即為真實的張良墓之所在之地。而據(jù)微山湖鎮(zhèn)西張阿村村民龔士風女士及劉裕真先生(他們專門從事當?shù)芈糜螖[渡事業(yè))介紹,2004年此旅游景區(qū)未開發(fā)前,張良墓僅為面積不大的一座不高的小墳頭,土墳前確有石刻碑文一座,上書“張良墓”三字,并無其他。后因“文革”時被砸毀壞,現(xiàn)今已無處可證。至于導(dǎo)游家收藏的刻有“天齊廟”三字的門牌石刻,確實年代久遠,倒足見其來歷。我們購買的門票上印著“張良墓祠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我們環(huán)顧墓地園區(qū)并未見到任何文物保護單位的標志。墓正后方所建仿古建筑“留侯祠”,左右?guī)可蠈懼把诐h春秋”和“布衣汗青”,內(nèi)置有出自名家手筆的與張良有關(guān)的詩、書、畫等作品和出土的漢代文物,因園區(qū)時間限制并未見到。綜上,眾說紛紜的山東微山島張良墓是否為真?天齊廟與張良墓的關(guān)系究竟為何?確實有待進一步思考探討。
河南蘭考張良墓
從山東微山島而歸,我們沿310國道一路向西尋至位于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城西三義寨鄉(xiāng)曹辛莊村的張良墓。然而我們途中并未見到諸如微山島沿途明顯的宣傳標語,甚至幾經(jīng)停車詢問才于國道南側(cè)小道間尋得其址,可見蘭考縣文物保護部門對此不甚關(guān)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新建的大殿及左右?guī)?。殿后方是張良墓?/p>
據(jù)明嘉靖《蘭陽縣志》記載,張良洞在白云山下,亦名黃風洞,昔張良與赤松子游,至此居焉。張良歿,人遂目為張良洞。(張知新:《漢留侯張良史集》)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縣閆廷臣立石碣曰:“漢留侯張良墓,舊塋地二十畝,墓東一里有留侯廟,其長闊步各十?!毕鄠靼自粕骄褪菑埩茧[居修道之地,而張良卒后,即葬于蘭考縣城西6公里的白云山上。墓地前后被建設(shè)中的鄭徐高鐵線及隴海鐵路線夾擊,墓冢高10米,周圍長100米,為沙土摻半的土丘。據(jù)張良廟文物保護小組年過八旬的曹冠香組長介紹,墓區(qū)原種植柏樹218棵,因修建隴海鐵路和中學校舍砍伐數(shù)棵,目前存有196棵,皆為200余年樹齡的古樹,如今仍是枝繁葉茂、蒼翠成蔭、郁郁蔥蔥,十分壯觀。早期的張良祠也因后世水禍戰(zhàn)亂而損毀。
曹冠香回憶,此地原為與柏樹齊高的土沙丘,比現(xiàn)今墓地仍高出三四米,只有參天古柏覆蓋,零星可見殘破的碑座或碑頭。這里屬于沙土鹽堿地,經(jīng)多年大風吹過,墓地高度因其特殊的土沙質(zhì)地逐年遞減,曹冠香遂于1996年與當?shù)厥畮孜淮迕褡孕信d建了張良廟,至2009年蘭考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才在原址廢舊廟的基礎(chǔ)上修了新廟?,F(xiàn)墓前有碑刻兩通,西側(cè)墓碑刻有“漢留侯張良墓”幾個大字,東側(cè)碑“張良墓”乃顯示蘭考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識。墓地兩側(cè)有功德碑等石刻21通,加之墓前2通,共計石碑23通。墓后荒地上躺著古代碑的殘座,因殘缺我們已無從考其年代。據(jù)河南省文物保護員葛景義介紹,現(xiàn)階段因張良廟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申請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防止不法分子偷走這兩個半塊殘碑,現(xiàn)已存放到他家中保護。于是,我們跟隨葛先生尋至其家中,經(jīng)過對原半截碑文的豎起、沖洗,我們清晰可見“辟谷”“運籌帷幄”等字跡,加之碑文內(nèi)容,推斷此碑確為記述張良事跡之碑文。然而,由于石碑年代久遠,且保存不甚完整,落款也不甚明了,其具體年代有待進一步考證,但確與張良相關(guān)無疑,因此當?shù)匚奈锉Wo部門及村民堅信張良墓就在蘭考白云山。然而在我們實地考察途中,曹辛莊村民賀先生卻持有不同的觀點,張良墓此前名叫“子房墳”,現(xiàn)在以“張良墓”替換“子房墳”不應(yīng)該?!白臃繅灐笔遣皇恰皬埩寄埂??可見此墓地真實性也有待進一步的考證。即便是張良墓,充其量不過是衣冠冢而已。據(jù)史書記載,東昏(蘭考)確為張良托病隱居之地。然而,至于蘭考縣是否為其去世墓葬之地,史書并未記載,還有待后人考證。
湖南張家界張良墓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后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黃石?!焙袭?shù)氐氖分疽捕嘤杏涊d。有記載云:“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巖山。良得黃石公書后,從赤松子游。邑中天門、青巖各山,多存遺跡?!鼻宓拦狻队蓝h志·仙釋志》記載:“張良從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巖山,時隱時現(xiàn)。”《續(xù)修永定縣志》記載:“赤松子隱赤松山,有丹灶列天門十六峰之一。張良從赤松子游,天門、青巖多存遺跡?!保ń鹆辏骸稄埩茧[逸與大庸文化的關(guān)系》)這些如此翔實的記載使得湖南張家界成為全國張良墓真實所在地呼聲最高的地方。據(jù)說這里有黃石寨,有青巖山,有與赤松子有關(guān)的地名赤松坪、赤松村、赤松溪、赤松橋等,似乎比較吻合,難道“張良墓”就真的在張家界嗎?因此,我們決定行車越過豫、鄂、湘三省,歷經(jīng)千余公里踏尋其張良墓的神秘面紗。
眾所周知,湖南張家界(又被稱作武陵源),位于湘西北武陵山脈中,景區(qū)方圓近三百公里,風景秀麗,由索溪峪、黃石寨、天子山、楊家界、神堂灣等區(qū)域組成,歷來皆為名人及道教人士隱居修煉之地,而漢留侯張良是否也因逃避呂后追殺而尋雨師赤松子踏至此處呢?又是否真如1984年湖南民族研究所專家龍炳文所考證,認為張良墓就在張家界水繞四門之地呢?我們來到此地,發(fā)現(xiàn)此地確有風水寶地之感。水繞四門地處武陵源中心,位于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東大門、索溪峪風景區(qū)的西大門。金鞭溪、索溪、鴛鴦溪、龍尾溪四條溪流在這塊不足200平方米的山谷盆地里盤繞匯流,切割出東南西北四道山門,四周奇峰林立、鳥語花香,人間仙境亦不過如此。“張良墓”的石刻就立于此,上書兩行中英文字:首行“世界自然遺產(chǎn)——張家界·武陵源”,次行“張良墓”。墓石碑很新,它的后面是一條小溪,小溪的后面是國家地質(zhì)公園,左后面是陡峭的山峰,即所謂的張良墓所在地。這里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然而我們環(huán)顧四周并未見到傳統(tǒng)的墓地墳頭。我們在想,僅僅豎起這樣一塊寫有“張良墓”的石碑,這塊石碑與背后陡峭的山峰做伴,究竟讓游客看到歷史的什么東西呢?是不是在忽悠游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園區(qū)工作人員向我們敘述,張良墓僅為美好的傳說,真實墓地并不存在。據(jù)索溪峪景區(qū)辦事處副主任覃正紅介紹,他本人曾于早年親身登上此處山峰五百米的高處,傳說此地為張良墓之所在,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高處只有一塊面積極小的平地,由于不斷有人挖掘張良墓,現(xiàn)今平地早已凹陷為小坑,但是仍然沒有見到墓地棺冢。
隨后,我們?yōu)樘骄烤跪?qū)車來到了張家界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據(jù)方志委副主任向鳳毛介紹,從他從事地方志編纂工作20余年的經(jīng)驗上來講,張家界的地方志上并無張良墓確實埋葬于此的記載,張家界的張良墓僅為一個傳說,并不存在。僅于《武陵源風景志》一書中有一篇名為“張良修仙”的文章及《張家界文物古跡》一書“名人蹤跡”一欄中有“張良‘名山多存遺跡”可尋。經(jīng)向主任介紹,而后我們又尋訪到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張家界市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先秦史學會張家界研究基地研究員李書泰,他精通張家界的歷史、人文、地理。他從張家界的由來、地理經(jīng)緯度的區(qū)域戰(zhàn)略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歷代名人皆喜隱居于此的典故出發(fā),向我們詳述了張良于此隱居、尋根問祖的可能性。他接著說,湖南省內(nèi)多地地名以張姓開頭,如張家界、張家灣等,皆與張良隱居于此的史實相關(guān)。誠然,實地證據(jù)的匱乏也是不可忽視的。由此可知,張良墓埋葬于張家界的討論呼聲如此之高與代代相傳神乎其神的民間傳說不無關(guān)系,什么“張家界的來歷”“黃石寨的傳說”“張良墓的神奇”等比比皆是,此處我們就不再贅述。因此,張良墓存在于張家界相信也只是后人為了紀念其精神而夸大的美麗傳說罷了。
從以上記載和傳說不難看出,青巖山存有張良墓更像是一個神話傳說,從古至今,此處并無可以確認張良葬于此的記載,即便是有據(jù)可查,也只說張良墓“時隱時現(xiàn)”,即使有張良墓,充其量也只是一個衣冠冢而已。
陜西留壩張良廟
歷經(jīng)了微山島的清澈、蘭考縣的古樸、張家界的幽幻,我們途經(jīng)湘、鄂、渝、川、陜五省市輾轉(zhuǎn)來到了現(xiàn)今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陜西漢中市留壩縣漢張留侯祠,即俗稱的張良廟。該廟位于留侯鎮(zhèn)留臺子村316國道南側(cè)的紫柏山上,由張良的第10代孫、五斗米道的祖師張魯于東漢末年始建,并于明末清初之際為方便后人仰慕遷址于山下,系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陜西省第一批核定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廟內(nèi)共分6個大院,有房舍150余間,占地14200平方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相傳為張良“辟谷”之地。張良廟廟門為彩石基座,磚構(gòu)券洞式牌樓。西側(cè)有清道光年間所立石碑一通,刻有“紫柏山漢張留侯辟谷處”幾個大字。廟前紫金河穿“進履橋”而過,向西南500米匯于紫柏河。邁入廟門,過“進履橋”“大山門”來到三清殿院落,后至地處五山環(huán)抱、二水夾流之間的大殿院落,主殿上懸有白金匾額,4個金光燦爛的大字“帝王之師”映入眼簾,殿內(nèi)張良塑像,道骨仙風,智慧卓然。北花園,紫柏樹種林立,皆有300余年樹齡;“洗心”“革面”二池呼應(yīng);碑廊歷代文人墨客皆留書于此。歷史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在此交相輝映。穿過拜石亭、草亭、授書樓即可登至“第三洞天”參觀張良參天修道之地。南花園水質(zhì)清澈,值得一提的是,光緒年問候選縣丞謝玉琨所書對聯(lián)“全當今生無有我,安知來世不如人”,橫批“養(yǎng)性”,最為代表失意官宦及厭世文人在此的留墨托意之舉。據(jù)張良廟導(dǎo)游講,這里是張良辟谷的地方,山上有隱居的張良洞,他的墓不在這里。由此可見,留壩張良廟并非張良墓之所在,僅為供后人仰慕的地方。
山東歷城張良墓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仲宮鎮(zhèn)東溝村旁的銅壁山,有一個頗有名頭的景點——子房洞,傳說張良曾在此修煉。而在子房洞一山之隔的山那邊(靠近柳埠鎮(zhèn)石匣村),有石砌方形古墓三座,傳說分別為“黃石公墓”“張良墓”和“尹宗墓”。史載當年張良圯橋進履,拜黃石公為師并得到兵書后,黃石公曾和他有個約定:“后十三年見我于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惫瘸巧轿挥谄疥幙h東阿鎮(zhèn),石匣村距谷城山不足百里,張良與黃石公相會后終老于此。這里的都是傳說,沒有歷史證據(jù),在此不再敘述。
山東鄆城子房墓
子房墓村位于山東省鄆城縣侯咽集鎮(zhèn)東北3公里。張良墓南3華里有一座賢圣宇,宇內(nèi)供有紫檀木制作的張良雕像。傳說燕王掃北時,被匪兵盜走,故今雕像背后出現(xiàn)一方洞。漢留侯墓前立碑三通:中間碑系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立,左碑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立,右碑是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立。碑文似乎和張良沒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這個村莊何時叫子房墓村也無從考起,只是這里的老百姓對張良的故事世代相傳。
結(jié)語
我們通過走訪全國頗具規(guī)模的有史可據(jù)可考的五六處張良墓之所在,行程萬余里,真實、客觀地記錄了各個張良墓的實際情況,不難想象踏尋張良墓之所在的困難,除卻與張良相關(guān)的神話傳說的玄乎奇跡、歷史資料典籍記載的匱乏以及文物考古發(fā)掘的滯后等原因,張良究竟葬于何地仍是當世的不解之謎。
《史記》記載,漢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十月,高皇后呂雉臨朝稱制,張良身處危難之中,毅然辭仕出走長安,“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隱匿在江湖。這也許永遠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大謎團。
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先生向我們介紹說,劉邦稱帝以后,張良是借口身體不好,在家休養(yǎng),并沒有出走。史籍中關(guān)于張良的記載僅限于托病留于東昏,可能并無出走,而其究竟是否又于托病東昏之后云游他鄉(xiāng),并埋葬于他鄉(xiāng),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考察,我們不得而知。因此,全國各地張良墓有可能存在真墓,亦有可能均為假墓或衣冠冢。按此說法,古時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八百墓”之說,不過是張良為逃離呂后追殺或防止盜墓而散布的流言,混淆視聽而已。后世各地紛紛建起的張良墓、張良廟、張良祠等亦不過是其后人為仰慕其人生事跡及精神所建造的情感寄托之地罷了。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 承德電視臺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