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陽
春天,是“兩會”的季節(jié)。
不用猜,“依法治國”往往又成了代表委員們掛在嘴上的熱門話題。
只可惜年年花相似,年年人不同。那些去年的春天還在“兩會”上滔滔不絕。大談“法治”的有些代表或委員,恐怕只能到“秦城”之類的地方,去享受“法治的春天”了!
近來,中組部干部監(jiān)督局公布,違法犯罪官員的交代材料中,80%以上的官員都認為:自己犯罪與“不懂法”有關。交代歸交代,但這高墻里的懺悔,說得未必都是真話。我想這個數(shù)應倒過來解讀:80%犯罪官員應是“知法犯法”。也難怪從秦皇漢武2000多年以來,“官本位”已滲透到我們這個民族文化基因之中,“法治”從來都用于“治民”的,“刑不上大夫”才是現(xiàn)實世界的“王道”。翻翻過往的新聞,觸目驚心。多個地方被一群“不懂法”的人治理多年。其中居然還有落馬的法院庭長臉不紅心不跳,“我就是個法盲”。話雖“雷人”,卻也照出了一個事實:縱然是執(zhí)法者也不把“法治”當回事兒,那留下的只能是“人治”了。要說“不懂法”,對犯罪的基層小吏。也算堂而皇之的借口,但去年以來被中紀委雙規(guī)的60多個省部級高官,不至于糊涂到“不懂法”吧!是“不懂法”?還是“不守法”?甚而知法犯法?其實,在這些人的骨子里,他們真正心中敬畏的是權力,而不是“法治”。
敬畏權力。遠比敬畏“法治”要安全得多,恐怕是官場中不能言說的潛規(guī)則。近兩個月來,有兩起災難性的事故,一直讓我的心變得沉甸甸的。
馬年歲尾,哈爾濱五名消防員,葬身大火中,在哈爾濱的官方報道中,585字的通稿,“領導重視”的新聞竟占滿了258字。
羊年的鐘在上海外灘。敲響的不是新年的祝福,而是36條鮮活的生命伴隨著心碎的鐘聲,離我們而遠去!
也許是職業(yè)的敏感,令我吃驚的是,“領導重視”這類的報道仍然占據(jù)了中國各大主流媒體的頭條位置。近年來,但凡災難報道,“領導高度重視”之類的新聞屢見不鮮,對權力的敬畏,讓這些官員反而忘了對人民的責任。當然?!邦I導重視”無疑體現(xiàn)了當局者對逝者痛心和撫慰,也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的巨大關懷。但我還是覺得官方媒體如此看重“領導重視”之類的災難性事件報道,總讓我溫暖中透著幾分悲涼的成分。事前“執(zhí)法”去哪兒了?事后的司法介入去哪了?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讓領導“高度重視”,憂國憂民的習大大該何等心力憔悴??!
“領導高度重視”本沒有錯,錯的是問題之解決,官員們敬畏的是權力問責,而不是“法治”追責。是“人治”讓人敬畏,而不是“法洽”讓人懼怕。如果我們的官員平時都能敬畏“法治”的威嚴,哈爾濱的大火就不會燒起來,上海外灘那令人心碎的鐘,就不會敲碎國人的心。也許精明的官員們自然能悟到:“人治”問責的彈性空間太大。問到當事人頭上基本“問沒了”!“法治”問責的剛性,卻是公正的、長期的。
當然,敬畏公權,也是時代的進步。當今形勢下,也可看出“領導之怕”——怕難辭其咎、怕責任重大、怕執(zhí)政不力被問責。“怕”體現(xiàn)的是他們內心,對不盡責將被問責的畏懼,根本上說“怕的還是更大的權勢”,怕的是“官”,而不是“法官”?這對上層的畏懼也許來自反腐的震懾?他們怕自己丟了烏紗帽,怕東窗事發(fā)身陷自己于囹圄。這“怕”的背后是對自己命運的關注大于對別人生命的重視,不知道這“怕”算不算一種進步呢?至少現(xiàn)如今官員們有點兒“怕”的覺悟了,雖然不是“怕”對人民不起。
羊年,春來早。昨夜西風凋碧樹,獨自漫步在汾河岸邊,驀然回首,堅硬的冰層已在融化,但愿“法治的春天”來得更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