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年僅3歲的的敘利亞小難民艾蘭·庫爾迪在偷渡途中溺死,遺體俯臥在土耳其伯頓海灘的照片頃刻間傳遍世界,并引發(fā)了山呼海嘯般的反應。
歐洲最初態(tài)度是推三阻四
在9月2日前,歐洲對所謂“地中海難民”的態(tài)度是推三阻四的。
根據(jù)聯(lián)合國難民署的數(shù)據(jù),2015年1-5月,有逾1800名難民死于地中海,是2014年同期的20倍。一些批評者指出,地中海北岸的歐洲國家(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希臘等)對救助和接納“地中海難民”不熱心、不主動,有時甚至任由他們在海上隨波逐流。
但被指責的南歐國家表示,自己不是不救,是實在吃不消了:它們本就是金融危機的重災區(qū),自身尚苦于經(jīng)濟乏力、資金匱乏和就業(yè)率低迷,面對源源不斷的難民無論如何是“消化不良”的。
鑒于此,今年5月27日,歐盟推出“難民配額清單”,歐盟28個成員國中的25個都被攤派了強制性難民配額,其中負擔最重的為德國(8763人,占21.91%)、法國(6752人占16.88%)和西班牙(4288人占10.72%),其余23個成員國包括彈丸小國盧森堡都被攤派到位,只有事先就宣布不參加并獲得布魯塞爾方面認可的英國、丹麥和愛爾蘭三國未獲配額,但也被要求“自愿接收”。
不過這一“強制性攤派”原自當時在歐盟內(nèi)部遭遇強大阻力:法國總理瓦爾斯和總統(tǒng)奧朗德相繼表示“不敢茍同”,東歐國家則更是直言不能接受,如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當時大罵“是哪個白癡想出的餿主意”。
至于英國等三個無配額國家,態(tài)度就更堅決而明朗。英國政府直言“不打算參與”,前外長哈蒙德更表示將推動歐盟修改法律,確保將不具備資格的難民遣返回非洲,“否則所有人都會勇于偷渡,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出發(fā)就永遠不會被遣返”;丹麥首相施密特也表示,丹麥將不會增加接收“地中海難民”。
當然持相反觀點的國家也有,最突出的是德國,副總理加布里埃爾早在9月2日前就呼吁歐盟其它國家更多接納非洲難民,并在歐盟范圍內(nèi)建立更公平的難民分配比例。不過相對于“拒絕聲”,“接納聲”無疑要小得多。
“地中海難民”問題大變臉
“9·2敘利亞小難民死亡”事件讓整個歐洲的“難民空氣”為之一變。
原本就對“地中海難民”持較溫和態(tài)度的德國自然是急先鋒,默克爾9月6日拿出了迄今全世界針對“地中海難民”最慷慨的一張“大禮單”:2016年額外撥出6億歐元用于安置難民(這相當于將當年度難民安置預算增加近60%),在已宣布建造30萬套難民安置房基礎上要求各州再建造15萬套——這也許意味著“整個德國將為此改變”,因為照最悲觀估計,默克爾的慷慨將導致80萬“地中海難民”在今年涌入德國,德國媒體估計,僅9月5-7日三天,涌入德國的敘利亞難民就超過3萬。
原本態(tài)度保守或曖昧的法國、英國也出現(xiàn)微妙變化:法國政府7月9日由內(nèi)政部長宣布,法國將在兩年內(nèi)額外接納2.4萬難民;至于英國,則表示“愿意根據(jù)情感和能力的綜合考量自愿接納一些難民”。
其它一些國家或政要也紛紛作出象征性姿態(tài),如教皇方濟各呼吁各教會接納“地中海難民”,芬蘭總理西皮萊揚言讓出官邸供難民安置用,甚至遠在大西洋另一端、本身已接納大量難民的加拿大也坐不住了,魁北克省移民部長韋爾宣布將在今年內(nèi)接納3650、而非計劃中的1200名敘利亞難民,官方反對黨——聯(lián)邦新民主黨更宣布,如果他們在10月舉行的聯(lián)邦大選中獲勝,將在2019年前讓加拿大接納4.6萬敘利亞難民。
莫格里尼顯然對此感到鼓舞,他表示“希望法國和德國成為歐盟各國的表率”,歐盟委員會已提出了讓歐盟各國追加分攤12萬難民的計劃,其中德國3.1萬,法國2.4萬,英國(居然主動提出“愿意分擔”)2萬。
各國“變臉”背后事出有因
許多分析家都指出,各國的“變臉”事出有因。
德國本來就對接納難民較為積極,因為這個國家經(jīng)濟狀況較好,且人口老齡化嚴重,更有不少研究機構認為,通過引進難民,可以解決德國的人才和勞動力缺口。不僅如此,默克爾是個實用主義政治家,即將再次爭取連選連任的她當然不會對此視若無睹。
法國本就是“地中海難民”自二戰(zhàn)起的重災區(qū),前薩科齊政府曾希望一勞永逸地解決非洲難民問題,結果虎頭蛇尾,打著反薩科齊難民政策旗號上臺的奧朗德政府最初基于左翼傳統(tǒng),對“地中海難民”持寬容態(tài)度,但很快就因“吃不消”而轉變立場。
此次“轉向”很大程度上是迫于輿論壓力和輿情、社會民意的改變,正因如此法國在宣布增加接收人數(shù)同時強調(diào),這些難民“必須來自敘利亞、伊拉克和厄立特里亞3國”,這顯然是擔心難民準入門檻降低“常態(tài)化”,導致日后更多來自其它地方(尤其非洲)的難民持續(xù)涌入。
英國的情況則稍有不同,政府和執(zhí)政黨本來就對接納更多難民不以為然,此次迫于輿論壓力和“風向轉變”不得不有所表示。
其余“秀姿態(tài)”的國家也各有考量: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權國家,就算開放所有教堂也無關痛癢;加拿大是“9·2”風波的當事國之一,又正處于選戰(zhàn)期間,必須在這個問題上表明態(tài)度;奧地利等“途經(jīng)國”并非“地中海難民”心儀的目的地,擺出大方姿態(tài)既可顯示自己的慷慨,又無需長期負責,甚至還可“扶上馬、送一程”,早些把難民包袱甩給德國等國家;冰島、芬蘭等北歐國家離“重災區(qū)”尚遠,和難民發(fā)源地、“蓄洪區(qū)”不直接接壤,自然也樂得大方,反正自己不會背最大的包袱。
(澎湃新聞網(wǎng)20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