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炭步初級中學 湯妙娟
對一道中考題的賞析、探究及反思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炭步初級中學 湯妙娟
題目(2014年山東淄博·23)如圖1,四邊形ABCD中,AC⊥BD交BD于點E,點F、M分別是AB、BC的中點,BN平分∠ABE交AM于點N,AB= AC=BD.連接MF,NF.
(1)判斷△BMN的形狀,并證明你的結論;
(2)判斷△MFN與△BDC之間的關系,并說明理由.
圖1
1.題目分析
題目設置本著“面向全體、兼顧選拔、力求創(chuàng)新”的基本原則,遵循“注重基礎,穩(wěn)中求變”的基本思路,既突出了對數(shù)學主干知識的考查,又加強了對雙基知識的考查力度,同時還注重了題目的綜合性.題目設計中考查了中學數(shù)學的多個主干知識,包括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是一道幾何綜合題,難度不是很大,題目放在試卷中倒數(shù)第二題的位置,得分率偏低.學生感覺困惑在哪里?讓我們趕緊走近這一道中考題,來體會題目內(nèi)在的“魅力”.
2.圖形分解
教材是中考命題的主要素材,縱觀近幾年的中考題,每年都有大量的題目直接出自教材,或在教材的基礎上,改造整編,繁衍生息.本題也不例外,細細分析,可以把這一題目中的圖形分解為三個出自教材的基本圖形,分別是: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三角形的內(nèi)角平分線相交于一點;三角形的高相交于一點.三個基本圖形鏈接精巧,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盡顯命題者匠心獨運的風格,當然,這一切都源于思考的魅力.
基本圖形1: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如圖2).
圖2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13章《軸對稱》第三節(jié)主要研究等腰三角形,是初中數(shù)學的主干知識,本題將這一基本的圖形橫放,部分考生就不知道AM⊥BC了(如圖2),說明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有待加強,也說明命題人善于從學生身邊的題目取材,善于從圖形變換中考查學生的圖形遷移能力.
基本圖形2:三角形的內(nèi)角平分線相交于一點(如圖3).
圖3
基本圖形3:三角形的高相交于一點(如圖4).
圖4
三角形的高相交于一點這一基本圖形也是日常練習題中經(jīng)常見到的,由圖4我們就可以得到很多相等的角和相似三角形,所以我們很容易得到∠CAM=∠CBE.在圖1中,根據(jù)FM∥AC,我們就可以得出∠CAM=∠FMN,進而得到∠FMN=∠CBD,這是確定△MFN與△BDC相似的關鍵.
基于三個基本圖形的構建,就可以輕松地瓦解這一道“難”題了.看來我們可以把“復雜”的中考題分解為熟悉的簡單圖形,而如何深挖教材,提煉我們熟悉的基本圖形,并對圖形進行深入探究是幾何復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1.提煉基本圖形,感知模型
通過對這一道中考題目圖形的分解探究,結合教材的內(nèi)容,在復習三角形相似時,除了平時學生們很熟悉的“A型”“X型”“斜截型”“蝴蝶型”“雙高型”“三高型”“反射型”外,筆者還引導、幫助學生提煉了如圖5所示的基本圖形,為學生更好地運用基礎知識,感知基本模型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圖5
通過提煉變式基本圖形,為學生運用基礎知識,感知基本的數(shù)學模型,營造了和諧的氛圍.這樣讓學生能夠輕松地接受這一基本圖形,為下面的圖形變式探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探究基本圖形,深化認識
基本圖形給出后,若直接拋出問題,讓學生去探究,學生的思維將在教師的牽引下行進,主動探究的熱情將大打折扣,對于基本圖形的認識也會停留在表面上.基于這樣的思考,筆者試圖讓學生根據(jù)基本圖形或變換圖形,自己設計問題,來加深對基本圖形的認識.在展示課上,筆者真正感受到:只要敢于放手,學生就會給課堂帶來活力,就會展示自己的精彩.現(xiàn)把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整理如下.
問題1:如圖6,圖中相似三角形有幾對?
除個別基礎比較弱的學生找不全外,大部分學生能夠輕松找出6對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相似的基本圖形“斜截型”與“蝴蝶型”的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提升.
圖6
圖7
問題2:連接AC,如圖7,圖中相似三角形又有幾對?
問題給出后,學生們努力尋找新的相似三角形,結果發(fā)現(xiàn)并沒有增加新的相似三角形,盡管走了一些“彎路”,但是加深了學生對基本圖形的理解,也為進一步的探究做好了鋪墊.
問題3:若再連接DE(如圖8),△BDE與△BCA相似嗎?為什么?
問題4:如圖8,△DOE與△AOC相似嗎?為什么?
問題5:如圖8,圖中相似三角形有幾對?
圖8
圖9
對于問題3,由△CBD∽△ABE(這是問題1中的一對相似三角形)得到又因為∠B=∠B,所以△BDE∽△BCA.通過兩次相似,最終利用兩邊成比例且夾角相等得出了結論.
對問題4的求解更是精彩.
思路1:在探究問題3的基礎上,學生明白了為了證△DOE∽△AOC,可以先證△AOD∽△COE,得到.又因為∠AOC=∠DOE,所以△AOC∽△DOE.
思路2:由問題3可知△BDE∽△BCA,所以∠BDE=∠ACE,而∠EDO=90°-∠BDE,∠CAO=90°-∠ACE,所以∠EDO=∠CAO.又因為∠DOE=∠AOC,所以△DOE∽△AOC.通過兩角相等證出兩三角形相似,這是對問題4的探究的一個亮點.
問題3與問題4掀起了探究基本圖形的高潮,對于問題3的探究,部分同學自認為DE∥AC,讓問題探究走入了“迷途”,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才找到問題解決的途徑.在問題3的基礎上探究問題4,學生的思路更加開闊,通過后面的拓展探究,學生還可以根據(jù)圓的知識來解決問題4.將圖8旋轉變式得到圖9,通過上面的問題,讓學生再進一步深化認識基本圖形.
筆者讓學生根據(jù)圖形來設計問題,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更是一次鍛煉升華的機會,學生一聽說自己來設計題目,興趣大增,個個躍躍欲試,當然,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困難,但是這種角色的轉變,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熱情,更為關鍵的是結合圖形的變式,讓學生經(jīng)歷了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整個過程,深入思考探究了這個基本圖形的本質(zhì),達到了在思考中運用、在運用中提升的目的.較好地實現(xiàn)了數(shù)學教學中知識與方法、過程與結果的和諧統(tǒng)一,真正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
3.拓展基本圖形,活學活用
圖10
圖11
圖12
如果將圖9與圓結合,就是一道幾何綜合題了,因此,筆者適時地將圓引入基本圖形中,讓學生在知識的交匯處繼續(xù)拓展探究.
問題6:過A、D、C三點作圓,圓心在哪里?點E在這個圓上嗎?(讓學生感知A、D、C、E四點在同一個圓上,因而得到圖10)
問題7:通過問題6的探究,你對問題4還有什么新的辦法?
增加條件“AE平分∠BAC”,學生們還設計了下面的問題.
問題8:如圖10,△ABC是什么三角形?(再次回扣中考題的基本圖形“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
問題9:試說明DE=CE.
問題10:證明BD·BA=BE·BC.
問題11:若連接OE(如圖11),試說明OE與AB的關系.
問題12:如圖11,△OEC與△BDE相似嗎?為什么?
由圖11,若只截取A、C、E、D的部分,延長DE與AC相交于一點P,作AB⊥BP,如圖12,這就是2014年瀘州市中考數(shù)學第24題的圖形.
在圖12中,若AE平分∠BAC,DE=2,PC=AC,又可以設置很多問題,如下所示.
問題13:證明△PCE∽△PDA.
問題14:證明△ABD∽△ADF.
問題15:求PE的長.
問題16:求⊙O的半徑r.
問題17:求BD的長.
通過拓展探究,再一次提高了學生的模型識別能力與知識的遷移能力,提升了思維的深度.從復雜的圖形中分離出“基本圖形”,在問題解決中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勾股定理,圓的基本知識等,使學生在圖形變化過程中感悟“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變化過程中識別基本圖形,從而找到問題的根本解決辦法,達到“解一題、通一類”的教學目的.
1.教得活是學得活的前提
在日常的教學中,如果單從一個具體的圖形去分析,就提論題,充其量是解決了一個問題,題目的內(nèi)在價值將囿于一域,如果立足于題目的基礎之上,提煉出內(nèi)蘊的基本圖形,再通過變式,加強對基本圖形的靈活運用,切實地讓學生展開探究活動,圖形的內(nèi)在價值才能夠釋放出來.
教材中的習題都是經(jīng)過專家精心打磨的精品,在幾何復習中,如何挖掘題目內(nèi)在的能量,引導學生從題目中提煉“基本圖形”是關鍵.在教學設計時,不能輕易地讓教育資源流失,要善于通過一系列的圖形變式和一系列的問題串,去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
2.方法為先,思維為本
問題是思維的源泉,美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哈爾莫斯說過,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創(chuàng)新.利用基本圖形的變式,讓學生提出問題,是把“以教為本”的教學轉化為“以學為本”的教學的一個有效策略.學生不是一個等待填滿的容器,而是急需點燃的火把.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再好的教學設計也會黯然失色.因此,通過問題的層層推進,將學生的思維激活,讓數(shù)學知識不再枯燥,讓課堂不再沉悶,永遠是一線數(shù)學教師追求的目標.筆者認為能否為學生搭建一個探究的平臺,為學生長遠發(fā)展提供原動力,是衡量教學成敗的關鍵之一.在幾何教學中,要逐步引導學生從復雜的圖形中分離出基本圖形,進而實現(xiàn)將復雜的圖形簡單化,最終實現(xiàn)把不會的問題轉化為會的問題.當然,僅從復雜的圖形中分離出基本的圖形是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會在綜合性的問題中,構造熟悉的基本圖形,教會學生方法,讓學生受益終生.
3.培養(yǎng)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十分重要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將幾何直觀列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筆者認為,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圖形中提煉基本圖形是培養(yǎng)學生幾何直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具體題目中,應充分利用基本圖形的性質(zhì)分析、解決問題,借助基本圖形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數(shù)學問題,進而為學生幾何推理論證奠定基礎.如在復習解直角三角形這一章時,若在教學中,一會兒讓學生計算河的寬度,一會兒是旗桿的高度,又是金字塔的高度,課堂上學生明白的問題,但課后練習時若換了題目的“另一張臉”,學生又摸不著頭了,因此及時幫助學生提煉基本圖形十分重要.
圖13
構建了基本圖形后,遇到實際問題時,讓學生自己判斷該用哪個基本圖形,對于每個基本圖形,該怎樣分析,然后通過圖形的變式,將實際生活中的仰角、俯角、方位角融入問題設計中,鍛煉學生從實際問題中識破基本圖形的能力,才能真正達到“做一題、會一類”的目的,才能讓學生脫離題海,最終實現(xiàn)為學生減負.
多年的教學經(jīng)歷,讓筆者越來越感受到探究數(shù)學教學的“奧妙”是一段沒有終點的旅程,是一本只有逗號、沒有句號的“經(jīng)卷”,不管怎樣,筆者會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持之以恒地向教育前輩學習、向雜志學習、向身邊的榜樣學習,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