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南充市中心醫(yī)院,四川 南充 627000)
?
刀針拔罐與電針拔罐治療腰背肌筋膜炎60例臨床研究
張 波
(南充市中心醫(yī)院,四川 南充 627000)
目的:探討刃針拔罐和電針拔罐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臨床效果。方法:將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采用刃針拔罐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電針拔罐治療,兩組患者均以7天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愈率為83.4%,顯效率為13.3%,有效率為3.3%,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治愈率為26.7%,顯效率為16.7%,有效率為10.0%,無效率為46.7%,總有效率為53.3%,組間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刃針拔罐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療效更佳更經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腰背肌筋膜炎;刃針拔罐;電針拔罐
腰背肌筋膜炎是由于居住環(huán)境比較潮濕寒冷或者腰部肌肉慢性勞損導致的背部肌筋膜或組織出現(xiàn)纖維性變或者水腫的疾病。目前該病的治療方法很多且具有較好療效,我院在治療該病時主要采用刃針拔罐和電針拔罐等方法,本研究對兩種方法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就診的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1~67歲,平均年齡(50.4±2.8)歲,病程2個月至12年,平均病程(3.4±1.3)年;觀察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53.4±2.1)歲,病程5個月至11年,平均病程(4.2±1.7)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1]
中醫(yī)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臨床癥狀為腰背部肌肉陣痛,反復發(fā)作,一般在勞累或體力勞動后疼痛加重,充分休息后能得緩解。西醫(yī)診斷標準:①腰背肌肉有索狀痙攣的情況,身體可前屈但做后伸動作時肌肉有明顯酸困癥狀,疼痛情況也明顯加重;②按壓痛點患者的疼痛感知明顯加重,手能夠觸摸到條索狀的硬結組織。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筋膜炎中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 CT掃描和X線檢查等證實由其他原因造成的背腰肌疼痛患者,腰部腫瘤、骨折或者感染性疾病者;下肢出現(xiàn)麻木或者酸痛等神經根癥狀的患者。
1.4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刃針拔罐方法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定點,術者探尋腰背部的索條狀硬結,按壓取疼痛最明顯的部位以記號筆定點,常規(guī)消毒后按針刀操作法進針,進針時保持刃針和皮膚垂直,注意刀口線和神經、血管方向保持平行,刺皮之后減慢進針速度,當術者感受到硬結阻力時則表明已到達病灶部位,此時應該停止進針操作,然后根據(jù)患者的病變情況將纖維化肌肉進行縱行切割和橫行剝離數(shù)刀后出針,再于出針部位拔罐治療:選擇4號玻璃火罐,分別在出針部位留罐10~15min左右,拔出1~2mL淤血。取罐后進行常規(guī)消毒治療完畢,7天1次,連續(xù)治療3次。
四步進針法:①定點:根據(jù)患者主訴、體征,認真檢查確定病變部位后,參考局部解剖關系,確定進刃針點,以標記筆標記符號;②定向:要求刃針刀口線與病變部位的肌肉、韌帶、神經、血管的走行方向一致;③加壓分離: 進針時要盡量避開患者的神經和血管,術者使用拇指將進針部位的皮膚向下壓陷然后再橫向撥動,將神經和血管撥向術者拇指的兩側;④刺入:將刃針刃貼于左手拇指甲壁,稍用力下壓即可刺破皮膚。在穿刺過程中需要患者和術者的完美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術者在穿刺時能夠感受到軟組織的阻力作用,如軟組織質硬且組織層較厚時受到的阻力會增大,當穿過軟組織時會立即有一種“落空感”,此時表明已經順利穿刺。在繼續(xù)行針的過程中要一直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從而準確判斷針下的正常、異常感覺。需要注意的是,在進針時,針體只要穿過病變軟組織層即可,不能刺入太深,避免使深處的組織受到損傷。一般3~5個口為宜,針體1/2以上位于體表外方可擺動,以免斷針,選擇安全部位,注意避開神經、動脈、靜脈等重要部位??v向切割:與針刃方向一致,在皮下軟組織間斷切割開數(shù)個口,達到銳性松解痙攣或減壓的目的;橫向切割:與針刃垂直方向,穿過病變軟組織層即可,達到松解痙攣或減壓的目的。
觀察組患者采用電針拔罐治療方法,患者同樣取俯臥位,分別選取患者脊柱上的腎俞穴、阿是穴等穴位,進行常規(guī)局部皮膚消毒處理,電針規(guī)格為0.3mm,另外選取直徑為1.5~3.0寸毫電針作為備用。進針時針尖和皮膚保持垂直,以患者能夠明顯感受到脹麻和痛感為宜,然后在相鄰的兩個穴位之間連接電針的正負電極,將電極頻率調整至100次/min,通電治療30min,根據(jù)不同患者的耐受力調整脈沖電強度,每天1次,7天為1個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每次電針完后進行拔罐治療。
1.5 療效判定標準[2]
治愈:患者疼痛癥狀、結節(jié)組織完全消失,能夠正?;顒樱磯簾o痛感,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情況;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日常活動不受影響,結節(jié)沒有完全消失,有按壓痛;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得到改善,局部按壓疼痛感明顯減輕;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改善,腰背部結節(jié)組織和條索狀硬結等未消失,壓痛明顯??傆行?治愈+顯效+有效。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對照組患者治愈8例,顯效5例,有效3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53.3%;觀察組患者治愈25例,顯效4例,有效1例,總有效率為100.0%,組間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n(%)]
筋膜炎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疾病,患者骶棘肌的表面或髂嵴肌附著一些小結節(jié),按壓時有劇烈疼痛感,筋膜、皮下組織等均可發(fā)生病變。
目前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方法非常多,包括針灸、拔罐、紅外線和超短波治療等,效果肯定。本研究中采用的刃針拔罐和電針拔罐是傳統(tǒng)中醫(yī)和醫(yī)學治療新技術的聯(lián)合使用。刃針拔罐是通過刃針刺入將纖維化和處于粘連狀態(tài)的組織進行剝離、松解,刃針治療的機制是:① 解除過大應力作用。在接觸過大應力的操作中可將緊張的肌腱纖維、腱膜和肌膜切斷,如果肌腱和肌纖維、骨組織等出現(xiàn)異常粘連或附著情況,可將發(fā)生病變的腱纖維切除以消除對神經束和血管的卡壓作用,繼而消除過大的應力作用;關節(jié)周圍由于損傷而發(fā)生痙攣的軟組織由于一直處于收縮狀態(tài),會出現(xiàn)較大的應力作用,因此要及時切除。此外,切割損傷肌肉的纖維性結節(jié)、松解緊張筋膜的神經出口等措施均能解除過大的擠壓應力。張力具有牽拉力和擠壓力兩種形式,通過切割限制張力釋放的深筋膜、纖維結締組織等可釋放過高的張力,或通過局部流體靜壓的調整作用緩解對神經的壓迫,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有利于恢復力平衡與動態(tài)平衡,消除疼痛;②信息調節(jié)作用。筋膜是一種多孔介質空間結構通道,對其進行切割可消除過高內應力,從而影響其中通過的各種信息傳遞系統(tǒng)及聯(lián)網效應(即經絡系統(tǒng)),產生經穴刺激作用,使得生命通道的信息傳遞功能恢復正常,物質和能量得以輸送和利用,使病變軟組織重構和調整,消除疼痛和肌痙攣,有利于修復[3]。松解病變軟組織對脊神經后支及分支的壓迫或刺激,消除疼痛和肌痙攣,有利組織修復。
采用放血拔罐療法能迅速改善局部組織水腫、充血、滲出、攣縮、缺血等病理變化,使充血、攣縮的組織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流循環(huán)狀態(tài)隨之改變,療效更佳。此外,放血可直接使病變局部之血液得以排出體外,該處血液中致痛物質的濃度較正常高出幾倍乃至十幾倍 ,有利于減輕病痛。 筆者在刃針微創(chuàng)治療術的基礎上加用針灸學的“刺血拔罐療法”理論,微創(chuàng)術后局部拔罐放血使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更加簡便、有效。本實驗中對照組患者采用電針拔罐法,其是將微量的電流波分成不同的波形,如連續(xù)性、斷續(xù)性,通過刺激穴位的方法來達到活絡通筋的目的,促進氣血循環(huán),止痛鎮(zhèn)痛,同時使用傳統(tǒng)的拔罐療法將體內的寒氣、濕氣盡數(shù)吸出,達到治療筋膜炎的目的。
綜上所述,采用刃針拔罐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療效更佳更經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嘉士健.針灸聯(lián)合走罐治療腰背肌筋膜炎120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18(3):16-17.
[2] 陳靜.針灸推拿配合刺血拔罐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3,29(2):108-109.
[3] 盛軍,吳玉秀.針灸長圓針配合拔罐治療腰背肌筋膜炎120例[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6(20):33-34.
(責任編輯:尹晨茹)
2015-01-23
張波(1966-),男,四川省南充市中心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針灸推拿。
R244.3;R681.5+7
A
1673-2197(2015)10-0074-02
10.11954/ytctyy.2015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