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松麗,王凌燕,2,胡遠超
(1.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1;2.吉林職工醫(yī)科大學,吉林 吉林 132001)
利用微信APP開展醫(yī)學心理學“移動PBL”教學的研究
梅松麗1,王凌燕1,2,胡遠超1
(1.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1;2.吉林職工醫(yī)科大學,吉林 吉林 132001)
利用智能手機中的微信APP,在醫(yī)學心理學課程中開展“移動PBL”教學。探討和研究微信可是否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自主學習能力等,結果顯示“微信—移動PBL”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學生課堂上把玩智能手機的現象,并且能夠讓學生利用手機學習,使學生在沒有逆反的心理狀態(tài)下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延長學生的知識點記憶時間,是傳統(tǒng)教學的有益補充。
微信;移動PBL;醫(yī)學心理學
智能手機的興起使我們的娛樂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卻影響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在課堂上我們看到的多數現象是教師站在講臺上唱“一個人的獨角戲”,而學生則“沉醉”在智能手機帶給他們的快樂世界里。因此,傳統(tǒng)的教學顯然已經無法滿足E時代下的大學課堂,如果說智能手機對課堂的影響勢不可擋,那我們不如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智能手機合理的利用起來,在滿足學生把玩智能手機的心理需求的同時使學生玩中有學,玩中樂學,玩中愛學,最終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
“移動學習”是一種在移動計算設備(智能手機、IPAD、無線平板等)幫助下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的學習。移動學習所使用的移動計算設備必須能夠有效的呈現學習內容并且提供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1]。關于“移動學習”的報道最早見于2009年,劉刊對移動學習平臺在醫(yī)學教育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提出由于移動學習具有自主性、情境相關性、實時性和互動性等突出特點,特別適合于醫(yī)學教育[2]。2014年,吳娟平設計了醫(yī)學移動學習平臺解決方案,整合了學校的教學資源,為用戶提供了多種互動學習方式,對移動平臺的研究進行了延伸[3]?!耙苿訉W習”應用于教學實踐的報道所見不多。2012年李慧瑜在中職英語課堂進行了“移動學習”的應用實踐,研究顯示“移動學習”對中職學生英語詞匯學習成績的提高起到了顯著而良好的輔助作用[4]。2012年左欣鷺對移動學習方法在婦產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認為移動學習教學對提高實習學生的臨床應對能力方面有很積極的效果[5]。以上研究,目前還停留在理論階段,沒有形成成型的教學體系,在大學醫(yī)學心理學方面的課堂實踐研究還是空白。
PBL是指基于問題的學習,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的小組討論及自學的教學方式。國內高校學生人數眾多,一個班級通常有二、三百人,要開展PBL教學,需要把這樣一個班級分成幾十個小組,在現有教學條件下對幾十個小組同時進行課堂PBL教學是無法想像的[6]。因此,PBL多作為一種教學中的輔助手段?!耙苿覲BL”是在PBL的基礎上融入了移動電子設備,更好地實現隨時隨地進行小組討論學習,使學習如同移動電子設備一樣,不受時間和地點的影響,有利于學習者延長學習的時間,延長學習者對知識點的記憶時間。
微信是近幾年開始流行的智能手機中的社交軟件,它以互聯網為媒介,支持發(fā)送文字、圖片、視頻等,具有及時、快速的特點,它可以讓人們隨時、隨地表達觀點,傳遞信息。微信的出現,使“移動PBL”的實現成為可能。筆者以微信APP為媒介,對學生開展“移動PBL”,檢驗“微信—移動PBL”在醫(yī)學心理學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對“微信—移動PBL”是否能夠提高學生對醫(yī)學心理學課程的興趣,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學習效率,進行實證研究。
以醫(yī)學心理學課程的120名醫(yī)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進行本研究之前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態(tài)度、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作測定,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
1.課前。(1)建設網絡PBL教學庫。(2)根據班級人數將學生分成3-5組,并設置組長。(3)老師建立微信班級圈、建立小組討論圈。(4)通過微信將上課所需的學習案例、討論資料及待解決的問題傳給每位學生,請組長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與討論,并針對問題形成小組討論意見。(5)要求學生在已知病例中再找出存在的其他問題,查找資料,進行分析。
2.課上。(1)展示案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以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示,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2分鐘)。(2)介紹案例。教師先闡述案例,使學生對案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明確案例的重要性,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3分鐘)。(3)引導小組討論。①教師由介紹案例依次自然引出所需要解決的問題(2-3個),每個小組選派代表針對每個順序問題作答,由組長控制答題時間(30分鐘)。②學生代表在答題時,其他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向老師傳送自己對該問題的想法和意見。③各組學生代表每答完一題后,教師做以小結(結合微信傳送的學生意見),明確標準答案(10分鐘)。(4)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答題結束后,教師請任意一小組結合該病例提出新的問題,其他小組參與共同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學生答題后給予知識點的正確總結(20分鐘)。(5)總結。①所有問題結束后,教師進行課堂總結(包括知識點重點總結和學生表現總結)(15分鐘)。②教師對表現好的小組予以團體獎勵,使學生在收獲成功的喜悅當中更加期待參與下次課程的討論,同時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10分鐘)。
3.課后。(1)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向學生進行知識點提問,以檢測學生對知識點掌握情況。(2)對于沒有很好理解、掌握重點知識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微信進行課后輔導。
調查問卷的結果統(tǒng)計如下(見附表)。
附表 醫(yī)學心理學“微信—移動PBL”調查表[n(%)]
對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在學習能力方面79.2%的學生通過“微信—移動PBL”提高了學習興趣;78.3%的學生表示“微信—移動PBL”可以增加學習主動性;71.7%的學生通過“微信—移動PBL”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習內容掌握程度的調查顯示,76.7%的學生知識點掌握牢固;74.2%的學生知識點記憶時間長。師生關系的調查顯示,80.0%的學生師生關系融洽度高?!拔⑿拧苿覲BL”確實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能力。并對知識點的掌握,記憶時間有所提高。通過“微信—移動PBL”學習也使學生和老師交流更多,提高了師生融洽度。
在大學醫(yī)學心理學課堂上,“微信—移動PBL”教學使學生在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對知識點掌握程度及師生關系融洽度等方面的提升效果均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很好的實現了課堂上的有效教學。同時,“移動PBL”對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均有積極的效果,符合大學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的辦學宗旨,能夠在滿足學生課堂娛樂的同時,很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并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但是本研究存在的缺陷是在一個大教學班中進行嘗試,沒有設計對照組,期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夠將此缺陷進行彌補。
[1]Dye A,K’Odingo J A,Solstad B.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J].Retrieved Jan,2003(31):2008.
[2]劉 刊.移動學習平臺在醫(yī)學教育中的應用[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9(6):454-455.
[3]吳娟平.基于需求的醫(yī)學移動學習平臺設計[J].中華醫(y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4(2):68-71.
[4]李慧瑜.英語移動學習在中職學校的實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27):134-135.
[5]左欣鷺.移動學習方法在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婦產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及探索[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2(12):808.
[6]李武宏.移動PBL教學在醫(yī)學教育中的應用展望[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3(5):109-110.
A study of“mobile PBL”in Medical psychology course with WeChat APP
Mei Songli1,Wang lingyan1,2,Hu Yuanchao1
(1.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Jilin,China;2.Jilin Staff Medical University,Jilin 132001,Jilin,China)
Objective:This study aims at finding out if using wechat to implement PBL on mobile platforms for the course of medical psychology can boost learning interest,motivation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The findings indicate the method can reduce time spent on playing with the phones and make them tools of learning.Also teaching efficiency is improved.
WeChat;mobile PBL teaching;medical psychology course
G434
A
1002-1701(2015)12-0007-02
2014-11
梅松麗,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醫(yī)學心理、行為與心理健康。
吉林大學本科生教學改革項目;白求恩醫(yī)學部教學改革項目(B2014C008);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種子基金項目(2014ZZ025);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一般規(guī)劃課題(GH14001)。
10.3969/j.issn.1002-1701.2015.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