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燁煒
(陜西師范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2)
淺談湖南湘西土家族“茅古斯”歌舞
向燁煒
(陜西師范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2)
土家族“茅古斯”在2004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報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被列入名錄?!爸袊非暗咀魑幕幕罨?、“中國戲劇的活化石”、“中華古文化之遺”這些都是賦予“茅古斯”的美譽,“茅古斯”,相傳為茹毛飲血時代的土家先民,茅古斯是土家族人為了紀念祖先開拓荒野、捕魚狩獵等創(chuàng)世業(yè)績的一種原始戲劇形式,它所關聯(lián)的歌舞流行于大湘西等土家族地區(qū),兼有舞蹈和戲劇表演的原始祭祀。其中的對歌舞對土家族的民歌和舞蹈皆有重大影響。
土家族;茅古斯;土家族民歌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脈自西向東蜿蜒境內,系云貴高原東緣武陵山脈東北部,西騎云貴高原,北鄰鄂西山地,東南以雪峰山為屏。東部、東北部與湖南省懷化市、張家界市交界;西南與貴州省銅仁地區(qū)接壤;西部與重慶市秀山縣、酉陽縣毗連,西北部與湖北省恩施州相鄰,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據考古發(fā)現(xiàn),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在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區(qū)成立,轄吉首、瀘溪、鳳凰、古丈、花垣、保靖6縣,并代管永順、龍山、桑植、大庸(今張家界永定區(qū))4縣。1955年4月,湘西苗族自治區(qū)改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州府設吉首,轄吉首、瀘溪、風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順、龍山、桑植、大庸10縣。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縣設市。1988年,大庸市升為地級市(即今張家界市),是年12月31日,大庸市及桑植縣正式劃出湘西州。1989年至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8縣市。
湘西州現(xiàn)有民族43個,主體少數民族是土家族、苗族。其中,人口過千的少數民族有回族、瑤族、侗族和白族。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主要分布在龍山、永順、保靖、吉首、古丈等縣市。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暫入彝語支。大多數人由于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湖南的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地區(qū),還完整地保留著土家語。本民族無文字,通用漢文。主要從事農業(yè),織錦和蠟染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tǒng)工藝。土家人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tǒng)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和土家族的“打溜子”等。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等。
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和傳承,無不與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
(一)土家族的原始宗教崇拜階段
土家族中存在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等多種形式。當人類還處在混沌初開、人獸相殘的暴戾環(huán)境里,他們對風雨雷電等自然現(xiàn)象無法理解,對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威脅更有一種不可抗御,不知所措的惶然和恐懼,他們認為萬物皆有靈,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皆有神。他們崇拜祖先,土王、八部大神(八部大神(祖先神):在湘西土家族幾個著名地區(qū),如永順老司城,龍山馬蹄塞和水壩洞都建有八部大神廟,是年節(jié)盛會群眾祭祀游樂之處。八部大神指八個弟兄,他們都有土家話名稱,如破西卵蒙、缺太卵蒙、澤在卵蒙、拜爾卵蒙、洛駝卵蒙、蠟燭卵蒙、比耶卵蒙等。這八個弟兄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八個部落酋長,曾在土家族先民的長途遷徙中作過貢獻。)向王、向王軍,這些都是土家早期的祖先神,他們認為這些祖先的靈魂可以庇護本民族的繁榮昌盛。還建有廟、祠堂,定期對這些祖先神靈進行祭祀。
(二)茅古斯的歷史由來
茅古斯,相傳為茹毛飲血時代的土家先民,土家語稱“帕帕格刺”或“拔步卡”,其意為渾身長毛的人,漢語稱“茅古斯”或“毛獵舞”,它誕生于土家遠祖——土著部落原始生活時期。茅古斯主要表現(xiàn)其祖先開拓荒野、刀耕火種、捕魚狩獵等創(chuàng)世業(yè)績,其中流露出了對祖先的敬仰和崇拜。在茅古斯祭祀舞中的拜五方,拜太陽等動作,也正是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的再現(xiàn)。
“官廳堡上人如潮,雪花又伴歌聲飄;村姑擺手口吹‘管’,后生‘食姐’身捆草?!边@是清代詩人彭勇功(清代土家族詩人彭勇行、彭勇功、彭施鋒以“彭家父子兵”而負盛名。)(1838—1899)在同治戊辰(1868)歲春寫的一首《竹枝詞》,“食姐”是土家語,即狩獵的意思,這是土家族原始舞蹈“茅古斯”中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目,時隔一百四十年,這種古老的文化仍在湘西北酉水流域傳承,原汁原味,古色古香,把人帶入一種冥蒙初開的遠古時代。從茅古斯表現(xiàn)的《遷徙》中我們就可以看到茅古斯歷史之悠遠。
再從茅古斯表現(xiàn)的《借日》即做陽春這場來看,其中有播種、插秧、打谷、打粑粑等稻作文化動作,這與距湘西不遠的澧縣城頭坡的7500年前古稻作遺址所提供的文化信息互相應證。所以茅古斯被專家們譽為“中國史前稻作文化的活化石”。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最為原始的古典舞蹈,是土家族為了紀念祖先的創(chuàng)世業(yè)績的一種原始戲劇形式,兼有舞蹈和戲劇表演的原始的祭祀性舞蹈。茅古斯雖然還不是成熟的戲劇形式,但已有模擬遠古先民勞動和生活的故事情節(jié),它以近似戲曲的寫意、虛擬、假定等藝術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漁獵、農耕等,通過舞蹈、道白、歌曲來表達內容,它既具有舞蹈的雛形又具有戲劇的表演性,也被專家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結草為服,是茅古斯的顯著特征。表演者頭戴尖頂齊脖茅草帽,全身皆用稻草包扎,象征全身都長著毛的先民。其服有以茅草、稻草為之,有以棕葉、棕片為之,亦有用桐葉,芭蕉葉或藤蔓結成的,每服五塊,一塊扎在腰間如裙狀;一塊圍在脅下,前遮胸,后蓋背,兩塊如肩褡系在左右臂;一塊作頭套以蒙面。頭套上有扎單辮、雙辮或三辮、五辮的,以辮象征犄角,偶數代表獸,奇數代表人。奇數往往多余偶數,偶數者多是瘦小個子,奇數者身材高大,氣力莽壯,據說這樣就可以嚇唬獸、戰(zhàn)勝獸。不僅茅古斯結草為服,其奉祭的神像也是用幾根茅草扎成,土家人俗稱“梅嫦”,梅嫦神是土家族尊崇的古代女獵神,因為她在與老虎搏斗時弄得片紗無存,后人不便塑像,才以草碼代之。
參加茅古斯表演的或十來人或二,三十人不等,演出時,有簡單布景,由一人領舞出場,茅古斯數人尾隨歡跳,抖動全身稻草,搖晃頭上草辮,以變嗓對話歌唱,無任何伴奏。其中一個飾“婆帕此”,即老頭兒;一個飾“帕尼”,即老婆子;其余飾其子孫——小茅古斯,皆稱老翁為“拔普卡”,稱老嫗為“帕帕”,即祖父祖母的意思。表演內容有刀耕火種、圍獵、捕魚、接新娘、先生教書、甩火把等。茅古斯表演從形式到內容,都別具一格。演員或歌或舞,或蹦蹦跳跳、翻跟斗、做游戲。或碎步進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擺,搖頭聳肩,全都是模仿古人粗獷的憨態(tài)。形態(tài)滑稽,詼諧有趣。
茅古斯通過一定情節(jié),人物對話及動作,真實地捕捉再現(xiàn)了原始社會中土家先民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直至現(xiàn)在,龍山的土家人在圍獵活動中仍保留著這種“上山趕肉,見著有份”的原始公社式的勞動分配方法。在表演中,“茅古斯”雙膝微屈,臀下沉,搖頭抖肩地躅蹐而行。這樣子,正如《詩經·小雅·正月》所云“謂天蓋高,不敢不躅;謂地蓋厚,不敢不蹐”的原始先民形象。尤其在茅古斯和土家擺手舞中的小擺手中,有一種土家語稱為“里立克斯”的抖狗蚤動作,初聽乍看,似乎覺得粗陋好笑乃嗤之為愚蒙,然而那一抖一蹲間即神形顯露,令人恍然大悟,這不正是人類祖先從猿到人進化過程中,雙腳直立初期行走時的典型姿態(tài)么?善哉,茅古斯千年不老。難怪它能被專家譽稱為“中華古文化之遺”。
土家族民歌是文學與音樂交匯的產物,歌詞與樂曲很有藝術魅力,它表達情意、引人入境;土家族民歌的樂曲以聲音的外化形式,展示了美的抒情效果,豐富地顯現(xiàn)了土家族民歌的抒情內容.歌詞與樂曲的結合,豐富了土家族民歌音樂形象,因而使土家族民歌的藝術魅力長存。但同時也離不開具有特色的舞蹈戲劇表演。土家族的民間歌曲按傳統(tǒng)習慣可分為薅草鑼鼓、山歌、搖兒歌、勞動號子與兒歌、風俗歌等5種。其中風俗歌中包含有有哭嫁歌、孝歌、擺手歌3種。茅古斯一直是每年正月跟擺手舞一起在土家擺手堂中表演,雖然它只是一個穿插在土家擺手舞中的舞蹈,但茅古斯的產生年代卻要早于擺手舞。但是茅古斯說唱的歌曲對白與擺手歌存在一定的區(qū)別。擺手歌是土家族進行擺手活動時所演唱的歌。擺手歌分為“坐堂歌”與“行堂歌”兩種?!白酶琛笔歉枋謧冏聛沓?,包含了單唱、對唱、合唱。“行堂歌”則是伴隨擺手舞內容編唱的歌,跳什么內容唱什么歌曲,一人領唱眾人吆喝。它分為“大擺手歌“和“小擺手歌”2種,“大擺手歌”展示史詩行的內容,而“小擺手歌”則多為戀歌、苦歌之類的抒情性作品。具有獨特的山鄉(xiāng)風味和濃郁的民族特色。茅古斯則是一種反應古代土家族人民生活、生產的歌舞藝術形態(tài),演出自始至終講土話、唱土歌,但以語言對白和說唱對白為主體,觀眾也可以答話插白,融合了歌、舞、話。從茅古斯作品《遷徙》中的一段對白我們就可以看到他的說唱形式的特色。
小茅古斯問:“社克里嗯直?”(你們從哪里來的?)
老茅古斯答:“伢石迷洞,爾那吉乃嗯至。”(我們是從小野獸居住的洞里、從猴子爬過的路上來的。)
小茅古斯問:“社扣捏剝啦?”(你們睡到哪里的???)
老茅古斯答:“伢庫若卡蒙吉捏剝呼?!保ㄎ覀兯跇湎旅娴摹#?/p>
小茅古斯問:“社乃昔嘎呼?”(你們吃的是什么?。浚?/p>
老茅古斯答:“伢業(yè)庫若布利嘎啦。”(我們吃得棕樹籽籽。)
里面的對白,再加上舞蹈的表演形式,生動地展現(xiàn)出這些尚不識人間煙火的“茅古斯”還處于人類早期采擷階段。
茅古斯用近似戲曲的藝術手法來寫意、虛擬、假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古代土家族人民生活、生產的場景。茅古斯全部運用了古代土家語演唱,以至于有些土語至今都無法翻譯。茅古斯表演者對話或演唱時要求變腔怪調,使觀眾無法監(jiān)聽和辨認出表演者是誰。它的音樂魅力及其所表現(xiàn)的土家說唱形式豐富了土家族民歌,更是為土家族民歌來源的研究提供較可靠的線索。
[1]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2]段超.土家族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土家族的文化藝術[J].貴州民族研究,2006,26(02).
[4]唐榮沛.古老神奇的土家族原始舞蹈——茅古斯[J].檔案時空,2004(09).
[5]張偉權.土家族擺手舞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5,23(03).
[6]關于土家族形成時間問題的討論[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0(03).
[7]陳延亮.土家族舞蹈中的動物仿生學[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4(03).
[8]周興茂,周丹.關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幾個基本問題—以土家族為例[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1).
指導老師:王雅娟
J722.7
A
1007-0125(2015)03-0239-02
向燁煒(1988-),女,湖南省古丈縣人,陜西師范大學2013級音樂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