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聰
(中南民族大學 美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淺析響應式網頁設計的實現(xiàn)與優(yōu)化
張聰聰
(中南民族大學 美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伴隨著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網頁設計也呈現(xiàn)出翻天覆地的變化,設計師們需要摸索一些新的技巧和方法來優(yōu)化網頁設計。伊?!ゑR科特提出的響應式網頁設計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全新的設計領域,在CSS與HTML5的理論實踐基礎上,與用戶的藝術審美需求相融合,使得響應式網頁設計脫穎而出。
網頁設計;響應式;媒體查詢
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對網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每一種分辨率和新設備創(chuàng)建一個網頁版本是不切實際的,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2010年伊?!ゑR科特(Ethan Marcotte)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響應式網頁設計(Response Web Design)以此來解決這些難題,《響應式網頁設計》將流動布局、彈性圖片和CSS媒體查詢三者結合構成響應式網頁。
那么什么是響應式網頁設計?響應式源于響應式建筑設計的概念,是指一個空間根據人的行為自動調整空間環(huán)境。響應式網頁設計根據用戶使用的設備環(huán)境,將一個網站在小屏幕手機與桌面電腦之間進行網頁界面的切換。即將流動布局、彈性圖片、CSS媒體查詢突破性地整合而成。其實質是網頁可以自動響應用戶設備,完美地呈現(xiàn)出相應的網頁布局。該設計和開發(fā)根據用戶的行為和環(huán)境進行響應,即根據屏幕的大小、設備平臺和使用方向來作出響應。
在響應式網頁出現(xiàn)以前,以固定寬度為主的頁面布局使大多數網站存在一些問題。響應式網頁設計的優(yōu)化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同終端設備的出現(xiàn),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存在屏幕尺寸不同的問題,且新的屏幕尺寸設備的不斷研發(fā),在大小、功能甚至分辨率上都會發(fā)生變化。當用戶從便攜式電腦切換到ipad時,響應式網頁即刻切換到相應的分辨率、圖片尺寸和腳本。
第二,各種操作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如Windows、Android、IOS等系統(tǒng),它們之間相互兼容,解決跨瀏覽器的問題。響應式設計能夠根據用戶的瀏覽器版本,既保證老版本的可響應性,又為高分辨率顯示器提供相應的頁面內容,使用戶體驗得到最佳效果。
第三,桌面版瀏覽器滿足不同視口大小、旋轉方向的需求。現(xiàn)在許多用戶沒有最大化他們的瀏覽器,而屏幕本身有太多可調整的空間,如將瀏覽器視口調小,那么網站的布局就不能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隨著iPhone、ipad和智能手機的流行,許多新的設備能夠根據用戶的行為在豎屏和橫屏之間進行瞬間切換,響應式網頁能夠根據不同視口,為現(xiàn)有及將來的各種設備作出快速響應,呈現(xiàn)出完整的頁面布局。
在了解響應式的同時,我們就會提出如何實現(xiàn)響應式網頁設計:
首先,在丹·錫德霍姆(Dan Cederholm)編寫的《無懈可擊的Web設計》一書中,伊桑·馬科特為其撰寫了一章關于流動布局的內容。在書中,他提出了一個標準化的公式,即“目標元素寬度÷上下文元素寬度=百分比寬度”。
其次,CSS媒體查詢的使用,其中min-width和maxwidth這兩個屬性值的設定,可以調節(jié)網頁響應不同瀏覽設備的寬度范圍,可以在設備屏幕寬度高于這個值的情況下,為頁面指定一個特定的樣式表,利用CSS媒體查詢支持不同的視口大小匹配CSS樣式。
再次,是彈性圖片的應用。使用CSS的max-width進行簡單的修復,該方法在伊?!ゑR科特關于流動的圖片的文章中提到過。
隨著移動無線網絡數據的提速,移動設備已成為人們上網的主要方式,不斷推出的移動產品改變了用戶使用小屏幕設備上網的習慣,這些設備上的瀏覽器在設計時會考慮到如何顯示現(xiàn)有網頁。手機瀏覽器會將一個標準網頁縮小到最小視口,然后用戶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區(qū)域上放大瀏覽。這樣看起來已經很好,但是作為前端設計師為什么還要在這上面繼續(xù)優(yōu)化呢?
首先,網站可以更少進行維護。一個響應式網站的維護成本較低,在所有類型的設備上只需要一個網站工作便可,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網站開發(fā)的工作量。而開發(fā)一個獨立的移動網站,實際上是擁有了兩個獨立網站,那么就需要兩個網站的維護量,也有可能造成網站數據的不同步。
其次,不需要另外的域名。原本固定式的網頁需要建立桌面版和移動版兩個網站,而使用響應式網站則只需一個網站。
響應式網頁設計為我們打開了新思路,運用已有的流動布局、彈性圖片和媒體查詢技術其實并不新穎,而伊桑·馬科特將這三者結合應用到界面設計中是非常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我相信在多屏設備不斷發(fā)展的今天,響應式網頁代替固定式網頁設計已成為一個新趨勢。
[1]卡德萊茨(Tim Kadlec).響應式W eb設計實踐[M].侯鴻儒 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2]Ben Frain.響應式W eb設計:HTM L5和CSS3實戰(zhàn)[M].王永強 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3][德]Smashing M agazine.眾妙之門—精通CSS3[M].李景媛,吳曉嘉 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張聰聰,女,漢族,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2012級研究生。
TB472
A
1007-0125(2015)03-01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