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興超
摘 要:新加坡自上世紀60年代中期建國以來至今已有五十年的歷史了,在短短的五十年里,新加坡政治上實行議會共和制,經濟上通過大力發(fā)展轉口貿易等實現(xiàn)了經濟上的騰飛躋升成為與韓國、臺灣、香港國家或地區(qū)并列的“亞洲四小龍”。筆者以為新加坡模式有著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探討新加坡模式十分必要。
關鍵詞:新加坡;生存外交;實用主義
新加坡從1965年建國至今有五十年的時間,盡管新加坡建國史短暫,但是其在歷史久遠,新加坡可上溯自3世紀,據現(xiàn)有證據表明當時已有土著人居住于此,稱該地為“蒲羅中”,該名稱是已知對新加坡的最早稱呼,意為“馬來半島中末端的島嶼”。自古以來新加坡就成為了中印及東南亞地區(qū)其他古國之間相互交流并進行貿易往來過程中用來雙方船支???、修船的關鍵處,它還是一處非常重要的貨物交易進行轉口的貿易港口。其處于印度洋、太平洋,即兩大洋和歐、非、亞、大洋洲,即四大洲中,扼住馬六甲海峽的咽喉部,可謂地理位置極富戰(zhàn)略意義。
英國工業(yè)革命,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后,國力迅速增強,新加坡因其靠近赤道,海面遼闊,南北互有屏蔽,東西且有錨地得天獨厚的優(yōu)良條件吸引了意圖染指中、印及東南亞狼子野心的英方窺視。為爭奪新加坡,起初實力及其它條件不成熟下,英方妄圖以“自由港”的名義對新加坡定義,即告誡第三方:新加坡準許任何一方,包括中、法等運輸商品途經該處且可免于關稅征收,將在該地進行轉口貿易。所謂的自由港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是英國用來傾銷工業(yè)品、壟斷貿易市場的一種手段罷了。新加坡受到英國影響深刻,對于殖民統(tǒng)治亦激怒當地華人、馬來人的感情,為實現(xiàn)共同愿望,新加坡民族意識激發(fā),為此雖不同種族卻背負共同使命的新加坡人展開了斗爭,試圖爭脫殖民統(tǒng)治,二戰(zhàn)后,英國實力削弱及日本侵犯,英國不可能再一意孤行了。1946年英方推出《馬來西亞—新加坡關于未來憲法的聲明》等奠定了新加坡未來的基調,即新加坡將以馬來西亞一個州的地位存在。1963年加入馬來西后卻未能長久,至1965年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獨自建國。獨自建國?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尚且不說國際社會的態(tài)度、馬來西亞、印尼的仇視,暫且看新加坡人都認為其不可操作,新加坡資源匱乏,水資源仍舊需要馬來西亞的供應,而馬來西亞與其關系緊張,建國初的新加坡可謂內憂外患。那么新加坡是怎樣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突圍的,完成了民主化轉型而經濟上成功躋身為與韓國、臺灣、香港并列的“亞洲四小龍”的。正因為新加坡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對此,筆者從新加坡建國歷程脈絡的梳理為切入點,著重分析其政治、經濟成就。
新加坡是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治理這樣的國家是以李光耀等領導人考慮的問題。促進種族和諧是新政府治國的核心,政局的穩(wěn)定、廉潔、高效率的政府是治國的目標。新加坡確立了議會共和制,允許多黨競爭。為此,以李光耀為代表的人民行動黨為取得執(zhí)政權就必須為人民服務,才能得到人民的選票。李光耀說:“他們對人民行動黨如何能夠做到看不見但又無處不在感到特別地的好奇”。人民行動黨無微不至,使其獲得了支持。在通過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獲得了人民的選票后,組建政府、職工總會和人民協(xié)會對全國管理,確立權威體制。在權威體制下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獲得了治國的權力。事實證明,人民行動黨取得了成功,在數十年的努力下成功的將新加坡建設成為廉潔高效的政府、社會秩序、高等教育和高水平的科技的現(xiàn)代化國家,經濟上則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文研究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其成功可歸納為以下三點,即:一、建立行政國家;二、黨政合一;三、允許自由,但必須確立在合法的基礎上。通過人民行動黨的領導新加坡成為了現(xiàn)代化民主國家。除了政治上的成功轉型外,其更為令人稱道的恐怕是經濟上的飛躍。
1965年8月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宣布建國以來,經濟騰飛從而在東南亞乃至世界國家之林中脫穎而出,其原因錯綜復雜,但必有規(guī)律可循??偨Y起來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及合時宜的國際形勢
自古以來新加坡就成為了古中國和古印度及東南亞地區(qū)其他古國之間相互溝通交流并進行貿易往來過程中用來雙方船支???、修船的關鍵處。與此同時,它還是一處非常重要的貨物交易進行轉口的貿易港口。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后,使新加坡地理位置優(yōu)越,處于國際大洋之間的航線中,扼住馬六甲海峽的咽喉部。正因如此才受到英方的窺視,經營發(fā)展了一個多世紀,至1965年宣布建國后為發(fā)展經濟以人民行動黨運用自身優(yōu)越的深水港和地處海峽的咽喉,大力發(fā)展轉口貿易。并密切關注國際形勢,順應時勢增減相關對外政策。如:越南戰(zhàn)爭;東南亞地區(qū)勘察石油、大力發(fā)展煉油業(yè)及世界主流發(fā)達國家轉移傳統(tǒng)工業(yè)等時期。
二、注重人才戰(zhàn)略,大力培養(yǎng)新型人才和扶持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教育無論對個人還是國家都至關重要,根據相關的資料顯示,新加坡政府每年至少在教育事業(yè)及科技訓練等方面予以10%以上的財政補貼。這種重視教育,實施人才戰(zhàn)略、科技興國的人力資源開發(fā)措施使新加坡人民素質普遍得到提升,以順應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需要。
新加坡能夠在嚴峻的內外形勢下并在短短數十年時間取得今天的成績令人矚目。盡管中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正確領導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后通過三十余年的時間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并獲得了國際社會認可。以最近事件便可證明世界在逐步認可中國經濟發(fā)展取得的成果。即2015年由韓國KBS電視臺推出的《超級中國》這部共分七集的紀錄片,分別從人口、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等六個方面介紹中國發(fā)展。攝制組走遍美國等20多個國家,以官員、學者、商人及民眾的視野,觀察中國為世界帶來的改變。但是中國的未來道路依舊漫長,承認中國的發(fā)展任重道遠的現(xiàn)實后就更應該正視他國發(fā)展過程中于中國有益的因子,其中新加坡模式的成功就具有典型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少華.論新加坡對馬來新亞的外交政策.世界歷史.2000年第二期.
[2]梁英明.新加坡“經濟奇跡”淺析.改革與戰(zhàn)略1991年第五期.
[3]王靜.新加坡獨立后經濟發(fā)展道路的特點及啟示.經濟研究.
[4]潘黎明.試論新加坡的政治獨立與經濟發(fā)展.世界歷史.1992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