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版行業(yè)集中整治“四假”
2011年3月17日,新聞出版總署印發(fā) 《關于開展報刊記者站專項治理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對報刊記者站的管理,并從4月15日至7月25日集中開展記者站專項治理 “百日行動”,對違規(guī)記者站進行全面清理。
7月5日,根據(jù)各地開展專項治理“百日行動”的情況,新聞出版總署印發(fā)《關于繼續(xù)做好報刊記者站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
11月,全國 “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新聞出版總署又聯(lián)合發(fā)出通知,要求從11月10日起至12月底,在全國組織開展打擊非法報刊專項行動,嚴厲打擊新聞出版領域 “四假” (即非法報刊、非法報刊機構、假記者、假新聞)。
全國 “掃黃打非”辦公室負責人表示,經(jīng)過長期整治,新聞出版領域 “四假”違法違規(guī)行為有所遏制,但部分地區(qū)仍屢打不絕,嚴重擾亂新聞出版秩序,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這次專項行動打擊重點有四個方面:
一是非法報刊,包括假冒、偽造國內(nèi)刊名刊號或無刊號出版的報刊,利用境外注冊刊號在境內(nèi)非法編輯發(fā)行的報刊,以買賣刊號、一號多報 (刊)和固定形式印刷品廣告等形式非法出版的報刊;
二是非法報刊機構,主要指未經(jīng)批準擅自設立的報刊社、編輯部、記者站、工作站、報刊網(wǎng)站,特別是未經(jīng)批準以港澳等境外媒體名義擅自設立的編輯部、記者站、辦事處等非法機構以及制售傳播非法報刊的信息咨詢企業(yè);
三是假記者,包括假冒記者或新聞采編人員身份的社會閑散人員、新聞機構離職人員和非采編人員,以及假冒網(wǎng)絡新聞媒體記者或新聞采編人員身份的各類網(wǎng)站工作人員;
四是假新聞,即違背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沒有事實依據(jù),憑空捏造、混淆視聽的各類虛假新聞報道。
全國 “掃黃打非”辦公室、新聞出版總署分別對各地 “掃黃打非”辦公室、各地新聞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提出了工作要求。
【評 點】
假報刊、假新聞常常在社會上造成惡劣的影響,而炮制假報刊、假新聞的假記者、假記者站更是為公眾痛恨。假記者與假記者站、假報刊、假新聞等向來都是相伴而生,這些虛假行為不僅嚴重玷污了記者和新聞行業(yè)的職業(yè)道德,而且影響了社會秩序穩(wěn)定和經(jīng)濟和諧發(fā)展。為此,全國 “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新聞出版總署聯(lián)合開展整治“四假”專項行動,不僅能有效打擊假報刊、假記者等非法經(jīng)營行為,更能有效維護媒體公信,取信于公眾。
【觀 點】
●全國 “掃黃打非”工作小組副組長、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柳斌杰: “四假”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公害,基層政府和企事業(yè)單位對此意見很大,總署同志下去,他們經(jīng)常向我們反映這個問題。對于重大的 “四假”案件,要徹查徹究。對制造 “四假”的主要犯罪嫌疑人要繩之以法;重大 “四假”案件要公開及時曝光。還要教育社會各界要提高警惕,注意防止假記者行騙,告訴他們要通過正常渠道舉報和反映問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全國 “掃黃打非”工作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蔣建國:要充分認識 “四假”的嚴重危害,認清 “四假”以牟取錢財為目的的欺詐行為。要以科學的工作精神、求實的工作態(tài)度,認真解決好工作中的各類問題,不給 “四假”滋生提供空間和土壤。要加強輿論宣傳,提高社會各界的警惕性,強化監(jiān)督意識,充分發(fā)動群眾舉報。要開展專項治理,查辦一批典型案件,取締一批窩點,堅決打擊 “四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