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語是文化的載體之一。由于地理、歷史、文化背景的復雜性,決定了中西方的文化內(nèi)涵存在著差異,從而造成了中西方習語的差異。人類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與食物相關(guān)的。作為中西方世界最常見的食物之一,雞蛋在中西方習語中當然占有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所以對雞蛋習語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本文僅以英語中有關(guān)雞蛋的習語為例,討論了按字面意義譯、按比喻意義譯、找出對等漢語習語等這幾種習語英譯漢的方法,并強調(diào)翻譯習語時應(yīng)重視文化差異,努力在翻譯準確的同時兼顧表達得體,以促使跨文化交際的溝通順暢。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8-0162-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41
收稿日期:2015-7-6;修改稿:2015-7-13
1. 引言
我國著名學者許建平認為翻譯時應(yīng)遵循忠實、通順的原則:忠實是對原文而言,通順是對讀者而言——即譯文應(yīng)符合不同文化要求,做到可接受性或譯為所用。而國外學者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強調(diào)首先在意義上,其次在風格上用目的語再現(xiàn)源語信息最接近的自然對應(yīng)信息或相當信息。
英漢習語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任何一種民族語言包括習語都是該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如果不了解文化,就難以理解這些習語了。
翻譯中如果能兼顧英語中的文化信息和漢語的表達習慣,重視習語中的文化意象,同時兼顧漢語表達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際。
2. 習語漢譯的幾種方法
中國從古至今就流傳著雞生蛋蛋生雞的故事,西方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也家喻戶曉。雞蛋對人來說,雖然不像水和空氣不可缺少,卻又是和人類聯(lián)系最緊密的食物之一。中西方都離不開它。所以中西方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用到有關(guān)雞蛋的習語。下面以英語中有關(guān)雞蛋的習語為例來探討一下英語習語漢譯的幾種情況。
1.1 按字面意義譯
英語習語可分兩類。一類是平鋪直敘的,既無很深的含義,也無難解的典故,只是用詞與搭配相對地固定。如:
(1) Fat hens lay few eggs. 肥雞下蛋稀。
(2) a bad egg 壞蛋,壞人
(3) got a goose egg/duck egg 得鴨蛋(考試中一分未得)
對這類習語,我們只需從字面上去理解,翻譯起來不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問題,直接照字面譯就是了。
另一類英語習語,有著相當明顯的比喻意義,其中不少蘊含歷史典故或神話典故。這類習語中,有一部分因使用范圍廣、歷史久,其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都能為中國讀者所接受。如:
(1)英語中有eggs on one’s face,意思是:出丑、狼狽、出洋相。用法是:have/get/ with an egg on one’s face。在英美國家某些民族的某些場合和某些節(jié)日,通常是對房屋、汽車或者人們?nèi)訑S雞蛋,使某人出丑。這種行為在西方是很常見的,即使直接照字面意義譯成:被雞蛋打中臉部,也可以被中國讀者正確理解。
(2)easter eggs,意思是復活節(jié)彩蛋。復活節(jié)是西方最古老的基督教節(jié)日之一,時間是每年3月21日后的第一個月圓后的星期天。復活節(jié)最早是為了慶祝春天的到來。所以,孕育新生命的雞蛋成了復活節(jié)的象征。孩子們會為朋友和家人給雞蛋著色打扮一番,這是表達關(guān)愛和祝福的方式。
對這部分英語習語,我們可以直接翻譯它們的字面意義,因為一般中國讀者都能理解這部分習語字面意義后面的比喻意義。
1.2 按比喻意義譯
1.2.1 文化內(nèi)涵部分相同
下面這些習語,是西方常用的,而在中國很少有同樣說法。
(1) Don’t count on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字面意義:雞蛋尚未孵,別先數(shù)雞雛。
比喻意義:不要過早打如意算盤。
(2) He that would have eggs must endure the cackling of hens.
字面意義:要想吃雞蛋,就得忍受母雞叫。
比喻意義:要享受就得吃點苦。
(3) Never cackle till your egg is laid.
字面意義:蛋還沒有下,先別咯咯叫。
比喻意義:事未成功,切莫張揚。
(4) If the hen does not prate, she will not lay.
字面意義:不叨叨的母雞不下蛋。
比喻意義:要享受就得吃點苦。/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5) It is no good hen that cackles in your house and lays in another’s.
字面意義:這樣的母雞可不好,在你家里咯咯叫,卻到別家去下蛋。
比喻意義:常指沒有生小孩的婦女。
上述這一部分習語蘊含著淺顯的道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恐怕中方會出現(xiàn)理解的偏差,或者不能馬上理解,英譯漢時應(yīng)該考慮到多使用比喻意義的方式比較適合。
1.2.2 文化內(nèi)涵完全不對應(yīng)
雖然中英文“雞蛋”的文化內(nèi)涵有著基本相同、部分相同的一面,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字面意義上完全不對應(yīng)的表達方式,造成交際的誤差。對于這部分習語,我們可以避開其字面意義,直接譯出它們的比喻意義,以便中國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如:
(1) egg in your beer
字面意義:啤酒里加雞
比喻意義:得寸進尺
(2) from the egg to the apple
字面意義:西餐里第一道菜是雞蛋做的菜,最后一道菜是蘋果做的菜
比喻意義:自始至終
(3) an egg-head
字面意義:腦袋里都是雞蛋
比喻意義:知識分子;有學問的
1.3 找到對等漢語習語
1.3.1 形同
英語習語有不少在比喻上同漢語習語非常相似,我們完全可以用這些相似的漢語習語來翻譯英語習語。如:
(1)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
殺雞取卵;涸澤而漁
(2) 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
班門弄斧
1.3.2 形異
大多數(shù)英語習語是無法在漢語中找到比喻相同或相似的對等習語的。但英語習語之間形異卻意同的對等現(xiàn)象有許多。翻譯時,我們也不妨采用這些對等習語。
(1) Eggs are not fried with wind.
字面意義:用風不能炒蛋。
比喻意義: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
(2) 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
字面意義:要想做煎蛋餅,就得打破雞蛋。
比喻意義:有失才有得。/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
1.3.3 多條對等的漢語習語
同一條英語習語,我們可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譯成許多同義的漢語習語。如:
Eggs cannot be unscrambled.
字面意義:炒過的雞蛋無法再復原。
比喻意義:生米已經(jīng)做成熟飯。/覆水難收。
多條同義英語習語也能找到多條對等的同義漢語習語,這自然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翻譯的靈活性。如:
(1) 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
teach a fish to swim
(1a) 班門弄斧
關(guān)公面前耍大刀
(2) Better half an egg than an empty shell.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Better an egg today than a hen tomorrow.
(2a) 十賒不如一現(xiàn)。
明天得一百不如今天得五十。
把握一個今天,勝似兩個明天。
1.4 切莫望文生義
有些英語習語同一些漢語習語,在形式上非常相似,使我們一讀到這些英語習語,立刻就聯(lián)想到那些漢語習語。其實,兩者之間形似意不似,貌合神離。如:
(1) as full of meat as an egg
誤譯:雞蛋里塞滿肉
正譯:腦袋里塞滿知識、飽學的(2) good egg
誤譯:好蛋
正譯:好人,好東西
(3) lay an egg
誤譯:下蛋
正譯:指什么事搞砸了或完全失敗。例如:He laid an egg telling a joke.(他的笑話講砸了。)
由此可見,翻譯英語習語絕非易事。我們既要做到理解正確,又要注意表達得體;既要提倡使用對等的漢語習語,又要防止望文生義、生搬硬套。
3. 結(jié)論
習語植根于文化之中,和文化血脈相連。中西方進行跨文化交際,表達方式總是存在著一些差異和不同。人類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與食物相關(guān)的習語。雞蛋是一種最常見不過的食物,不管是平常的一日三餐,還是重要的宴會酒席,到處都能看到圓圓的、大大的雞蛋的身影。雞蛋在中西方習語中當然占有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所以對雞蛋習語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所討論的按字面意義譯、按比喻意義譯、找出對等漢語習語等這幾種習語英譯漢的方法無一例外都是為了確保譯文能傳遞更多語義信息和文化信息,目的是使譯文既翻譯準確又兼顧表達得體,以有利于跨文化交際的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