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玲
(福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福建 福州 350001)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培養(yǎng)小學生樂觀的態(tài)度、良好的品德、探究的精神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為避免思品課堂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品德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做到以“情”怡情,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本文就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課堂實效談談以下幾點思考: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有圖書、報刊、圖片、案例等文本資源;有錄音、錄像、網(wǎng)絡、動畫等音像資源;還有教師自己根據(jù)教學需要開發(fā)的課程資源。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借助相關課程資源,充分利用它們直觀形象的特點,創(chuàng)設“美”的境界,有“思”的內(nèi)核,抓“情”這條藤蔓,以“學生的活動”為主體的情境教學模式,注重“情”境體驗,打造真實有效的品德課堂。
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故事和典型的案例資源,教師要善于運用,配合教材挖掘與教學關聯(lián)的優(yōu)秀案例,并以此拓展教學知識點,撥動學生“情”弦。例如在教學小學五年級上冊《誠信是金》一文時,引用“曾子殺豬”這個經(jīng)典故事,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信守承諾的《曾子殺豬》的動畫視頻,通過觀看和直觀感受,學生快速進入教學情境中來,然后教師順勢而導,給他們講述“一諾千金”的案例,把學生引入到“誠信”這個主題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然后導入課堂所要講述的關于誠信的知識點,自然過渡,達到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目的。在完成引入知識的環(huán)節(jié)之后,通過對《曾子殺豬》的案例進行分析,結合《誠信是金》這個課題的思想內(nèi)核,分析該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暗梅ㄓ谡n內(nèi),得益于課外。”這樣的情境是他們生活中常見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讓學生有感而發(fā),明白誠實守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學生的心靈自然得到“美”化,“情”弦自然悠揚。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1]。教師要把品德教育與生活細節(jié)緊密結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搜集課程資源,在品德課堂中靈活運用生活化的課程資源,調(diào)動學生“情”弦。引導學生知“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例如,筆者有讀報的習慣,有一天在報紙上看到“中國經(jīng)典的十大避暑勝地”,被賞心悅目的圖片和精煉生動的解說深深吸引,于是就把這張報紙珍藏起來,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只有一個地球》這課充分地利用上了報紙上的圖片。請看課例回放:
師: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有誰來說說還知道祖國的哪些風景名勝。(只有幾個學生發(fā)言,而且都是泛泛而談)
師(在同學“憤”“悱”之際):請同學們欣賞老師從報紙上搜集到的資料和圖片,(用幻燈展示了中國經(jīng)典的十大避暑勝地)學生嘖嘖稱贊享有童話世界美譽的九寨溝;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弛名中外的桂林山水;他們向往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長白山度過一個不一樣的夏季;憧憬于神秘莫測的神農(nóng)架做一次驚心動魄的漂流……(學生飽了眼福,動了心旌,在他們暢所欲言之際)
師:(惋惜)如果這里滿地垃圾,花兒被采,枝兒被折,煙囪林立,又會是一番什么樣的情景呢?
(班上立刻安靜下來。在大家沉默了一會兒后,請同學們相互討論、交流,在學生發(fā)至肺俯的憂慮后,讓他們?yōu)檫@些風景名勝寫寫廣告詞)
師:(深情)相信你們這些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一定能讓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壯麗!
筆者對一句電視臺詞記憶頗深,“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xiàn)場直播?!敝挥凶屍返屡c社會貼近現(xiàn)實,貼近心靈重情境,陶治情操,教學的實效性才得以體現(xiàn)。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2]。啟發(fā)誘導、任務驅(qū)動、榜樣分析等都是品德教學常用方法。各種教學方法之間都有它的優(yōu)缺點,而如何選擇合適的教法,真正促進學生“情”思,則需要根據(jù)教學實際科學處理,巧妙運用各種方法。新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合作學習為途徑,以探究學習為目的新型課堂模式,強調(diào)教師應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fā)積極思考、激勵學生主動探究,讓課堂“趣”味盎然、“思”意盎然,學生情感自然升華。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善于圍繞教學重難點及時提出問題,促情思萌生。采用啟發(fā)誘導辦法,觸動“情”思,使學生快速進入角色、積極思考,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站起來的中國人》一課中,為了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筆者以著名的“奧運三問”——“中國什么時候能派代表隊參加奧運會?中國什么時候能派選手參加奧運會?中國什么時候能舉辦奧運會”導入,并播放有關劉長春參加第一屆奧運會的視頻,提出問題:“假如你就是劉長春或看臺上遭人恥笑的中國人,當時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交流發(fā)言后,再將舊中國三次參加奧運會的成績展示出來,又提出“聽了‘東亞病夫’這個稱呼,你有何感受”這個問題,使學生意識到舊中國貧窮、落后,政府腐敗無能是造成中國體育事業(yè)衰敗的主要原因,讓學生意識到“中國強,體育強,中國弱,體育弱”的道理。很好地落實了“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的課程標準精神,很好地抓住了學生“情”這條藤蔓。
“淺思考”,是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停留在表層化。學生若對知識要點如果記憶不牢、理解不深,其學習狀態(tài)就會常處于此階段。教育心理學家指出:學生學習活動與任務結合在一起,就會經(jīng)常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因此,課堂要善于運用任務驅(qū)動法,教師要選擇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任務,指導學生帶著一個或多個需要去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引導他們進入“深”情世界。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只有一個地球》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了解地球所受的傷害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資源問題”“環(huán)境問題”“人口問題”,為了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更好地展現(xiàn)地球所受的傷害,教師課前把學生分成三組,讓學生分別針對以上三個問題搜集相關資料,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匯報,讓大家明白人類的肆意妄為使我們的地球面臨嚴重的威脅,從而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深”情呼喚,樹立環(huán)保憂患意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由于小學生年齡特點,更需要架設“榜樣”的橋梁,有這樣的橋梁,更易連接學生情感通道。而榜樣分析法是品德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怎樣更好地實施呢?筆者認為,可以偉人、名人為榜樣,也可以身邊人為榜樣,引導學生自覺感化“情”思,讓“情”思結晶。例如在五年級下冊《偉大的先人》一課中教學“今天我們?yōu)槭裁催€要紀念生活于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呢?”內(nèi)容時,筆者引導學生從孔子簡介、言行、論著等相關資料,走進至圣先師孔子的內(nèi)心世界。以“國際孔子文化節(jié)”為紐帶,讓學生通過觀看文化節(jié)視頻的相關活動片斷,進一步了解圣人孔子,然后相機出示問題:為什么孔子被稱為至圣先師?讓學生將課前搜集到孔子的名言,在小組里交流,相互說一說“這些名言對你有什么啟發(fā)?”進而師生產(chǎn)生共鳴:在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長河,孔子的言行對后人影響深遠,他的思想和文化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他的影響力遍及全球,中國在國外創(chuàng)辦的幾十所孔子學院就是很好的證明,他被尊為世界級文化名人是當之無愧的,所以,一直被人民推崇為‘至圣先師’。接著,教師趁勢拓展學生情感,引導學生,中國的歷史名人還有許多名傳千古,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鍥而不舍,為自己的理想和事業(yè)終生努力著、追求著。同學們還了解哪些歷史名人的事跡,課堂上講述交流,拓寬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識視野,然后教師導出問題:“從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你感受到了什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用是深刻的,學生得到美的教育,凈化了內(nèi)心情感。師生共同小結“這些歷史名人的品質(zhì),是祖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我們要繼續(xù)傳承和發(fā)揚。”
布魯肖說過:說到教學手段,你盡可以別出心裁,獨樹一幟。[3]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它具有開放性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jù)教學的內(nèi)容和學生特點,選擇適合的、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如,小組討論、角色游戲、開展辯論會等調(diào)動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創(chuàng)建活潑開放的有情趣的課堂。
萬物始于情,學生有了良好情趣,更快進入角色。而小組討論是很好的方式,當然,教師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把學生根據(jù)前后位置分為四人一組的單一方法,要根據(jù)學生具體情況來分組。科學設計與教學目標相關的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學會了與他人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互助精神。例如在六年級《誠實與信任之間》教學時,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教科書中《一顆棋子》的內(nèi)容。并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呂元膺的做法如何?別人怎么看的?你怎么評價?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教師一邊巡視一邊注意學生討論的內(nèi)容,走進學生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么,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想想他們有什么困惑。在小組交流討論后,小組派代表發(fā)表見解,再次交流,匯聚學生思維的火花,最后師生小結:“呂元膺的對手雖然只是挪動了一顆小小的棋子,但是卻失去了‘誠信’是失去了一個最重要的做人之本,孔子就說過‘人無信不立’,我們要珍惜自己的人格,事事處處、時時刻刻講誠信?!?/p>
“善于激發(fā)情感、撥動心弦的教學,確實是教師教學取得成功的奧秘所在”,[4]品德與社會課堂又何嘗不是這樣?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生情感的調(diào)動并非易事,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呢?角色游戲在品德課教學就能產(chǎn)生良好效果。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第二課《伸出愛的手》中,通過“單手穿衣”“手語傳話”“蒙眼過馬路”等的體驗活動,引領學生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不便,燃起對殘疾人的同情和關愛之心。因為角色模擬,真正貼近了另一顆心靈,在體驗中悟出情意,達到品生課堂培育學生的愛心同情心等美好品質(zhì)。
教師把握不好,品德課堂很容易成為說教的、無味的課堂,辯論就是觸動學生情感、相互討論交流的平臺。教學中開展辯論會活動,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激烈的辯論會中,在辯論中汲取營養(yǎng),在辯論中拓展認識能力和道德判斷能力。因此,教師善于為學生營造出適合開展課堂辯論的教學環(huán)境,并指導學生搜集整理相關資料,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仍以《誠信是金》一課教學為例,筆者圍繞著“善意的謊言是不是誠信”作為辯論的主題,讓正反兩方學生展開激烈的辯論,最后明白一個道理,即“善意的謊言并不違背誠實的道德”。這場生動的學生辯論會,不僅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激發(fā)學生從理性角度辯證的態(tài)度去深思問題、形成剖問利弊的能力,使學生對是非、善惡標準有一個清晰的尺度。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要貼近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是對生活的升華,新課程標準指出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是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要眼光獨特,又要充滿智慧,就需要有靈活的教學手段,貼近學生情感世界,發(fā)揮好引導作用,科學處理教材,充分挖掘資源,真正彈好學生這根“情”弦,這樣才會靈動課堂,有效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的心靈。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1.
[2]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第1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布魯肖.給教師的101條建議[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
[4]張化萬.情趣課堂創(chuàng)設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