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宏偉
在當今世界攝影收藏的市場上,他的作品并沒有破拍賣紀錄,原因十分簡單,沒人肯拿出來拍,他的東西太珍貴了,不再流通的藝術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2014年5月,大名鼎鼎的《自然》雜志發(fā)表了一篇論文,說凡是喜歡吃米飯的都是集體主義者,喜歡吃面條的都是自由主義者。我想論文的作者一定忽略了藝術家這個群體,面條和米飯都喜愛,卻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他們向往自由的靈魂。
有一位藝術攝影大師,我猜他一定是極其喜愛“面條”的,要不然他不可能一輩子都在點與線里來回轉悠,他就是匈牙利猶太裔攝影家拉茲洛·莫霍利·納吉(Laszlo Moholy Nagy)。
匈牙利是一個盛產(chǎn)攝影大師的國度,隨隨便便就能列出像羅伯特·卡帕、安德烈·科特茲、拉茲洛·莫霍利·納吉等幾位大師,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猶太人。
莫霍利·納吉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探索創(chuàng)新者,25歲時因為戰(zhàn)爭離開自己的國家來到德國,背離了所學的法律專業(yè),走上了藝術的不歸路。對于他來講,走進藝術就是走進了一間實驗室,他用手里的相機進行了一系列的攝影實驗,新穎的視覺傳達方式成了他終生追求的目標。打破一般的透視規(guī)律,把握線條、影調、空間的關系,用多種剪輯的手法改變與強化圖片的結構,都是他培養(yǎng)學生經(jīng)營畫面的不二法門。
縱觀他的作品,你能輕易地注意到俯視、仰視、對角線結構貫穿其中,投影的造型充滿了神秘感。也許正是因為追求神秘感,他毅然拋開相機,進行了最早的“物影成像”嘗試,他利用不同角度的光線,強調不對稱的幾何變化,用簡潔明快的線條以及不帶裝飾的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
看多了莫霍利·納吉的作品,會不由地生發(fā)出一種感嘆:他對東方藝術有著極深的理解,在他的畫面中,永遠都有一種通透而又嚴厲的留白,留給人們除了更多的想象之外,更能感受到,缺了它,畫面失去的不僅僅是均衡。
理論家、教育家、攝影家、畫家,從表現(xiàn)主義到達達主義,再到結構主義,他幾乎都沾邊,他前衛(wèi)卻不趕時髦,他的作品因而永遠不會過時。
1933年,納粹解散了莫霍利·納吉工作的“包豪斯”學院,他不得不來到美國,在芝加哥創(chuàng)立了新的“包豪斯”美國學院——伊利諾伊設計藝術學院,從而將他的藝術實踐推向了頂峰。
然而,在當今世界攝影收藏的市場上,他的作品并沒有破拍賣紀錄,原因十分簡單,沒人肯拿出來拍,他的東西太珍貴了,多數(shù)都被重要的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了。我聯(lián)想到一個簡單的道理,不再流通的藝術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