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彬
相信不少教師跟我一樣,經(jīng)常被初次見面的人問起:你是當老師的吧?心中難免納悶:腦門上又沒寫著,為什么總是一語中的?身邊好友善意指出個中原因:喜歡說教,不愿傾聽,居高臨下,好為人師……聽到這里,不禁汗顏。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那么,學生眼里的我們又是怎樣的呢?自以為愛學生,但職業(yè)的慣習卻讓自己時刻保持著師道尊嚴;雖然在時光流逝中沒有失去這份愛心,卻難以再走進學生的心靈。為了更好地愛學生,我們不妨忘記自己教師的身份。
像星探一樣擁有一雙慧眼
娛樂圈有一種新興職業(yè),叫做星探。他們獨具慧眼,能在繁華的街頭、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發(fā)掘有潛力的明日之星。據(jù)說林志穎、張曼玉等很多藝人都是被星探慧眼識珠從而星光燦爛。所以有人感嘆,馬路上并不缺乏明星,缺乏的是發(fā)現(xiàn)明星的星探。這給我們帶來思考:每個學生都是一顆星星,都有自己獨特的亮點,尤其是對那些被貼上種種標簽的學生,如果教師能像星探一樣用慧眼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那么就可以讓他們重拾自信、悅己悅?cè)恕?/p>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修老師可謂慧眼識英的經(jīng)典。他力排眾議,將一群眾人眼中叛逆不羈、無惡不作的問題少年組成合唱團,無限放大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哪怕一句歌詞都不會唱的小個子貝比諾,也可以成為老師的助理;而腰板挺得直直的孩子成為了老師的樂譜架;屢教不改的孟丹依然是馬修老師念念不忘的唯一的男低音;天生一副好嗓音的莫朗奇更被視為天籟之聲。在愛與贊美的樂曲中,孩子的心靈得到凈化,心中那顆積極向上的種子開始萌芽……
面對班里個性鮮明的幾十個學生,我們往往習慣于以統(tǒng)一的標準去要求他們,像修剪路邊花草一樣,雖齊整,卻失去了神韻。倘若我們忘記教師的身份,像星探一樣鍥而不舍地發(fā)掘?qū)W生的個性特長,像馬修老師一樣用放大鏡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個性天賦,相信每一顆星星都能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像實習生一樣永葆一顆童心
每年的實習期間,校園里總是涌現(xiàn)著實習教師朝氣蓬勃的面孔。他們激情四射的工作熱情,親和活躍的課堂教學,如星星之火般點燃了整個校園,學生們?nèi)邕^節(jié)般歡天喜地。當實習期結(jié)束,孩子們用掌聲、鮮花、淚水送別實習老師時,我不禁百感交集:為什么短短一個月時間,孩子們與實習老師的感情遠遠勝過朝夕相處數(shù)年的班主任老師呢?不過,回想當年,我們不也曾收獲過類似的感動嗎?是否因為多年后疲于應付繁雜事務,使我們激情燃燒的歲月一去不返呢?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得會變成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其實實習老師最大的魔力,不是自己魅力無限,而是他們有一顆未泯的童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每日板著臉的老師,想當然地認為這就是真實的教師面孔時,大孩子般的實習生帶著兒童般的好奇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學生,既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又給學生吹來了希望。學生年紀雖小,但也有他們世界中的喜怒哀樂,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困惑、煩惱需要找人傾訴,讓人指點迷津。他們需要“知心姐姐”式的朋友,和他們一起玩、一起瘋、一起傾訴。這時實習生像及時雨般來到身邊,可以將心里話一吐為快。所以,當了多年的老師雖然青春不再,但應該時時提醒自己,保持一顆未泯的童心,多點導師式的朋友幫助,少點警察式的師長管教,只有這樣才會一直受孩子們歡迎。
像心理咨詢師一樣懂得傾聽
李政濤老師曾指出: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梢哉J為,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然而在日常教育中,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仍然讓相當一部分老師在教育過程中處于強勢地位。我們總是在自以為是地不停說教,一廂情愿地把自認為正確的東西強行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教育短期內(nèi)或許有效果,但很可能會導致學生產(chǎn)生抵觸心理,表面上認可,心里卻不服氣。
國外心理咨詢界流行一句話——出租雙耳。我們可以嘗試著出租自己的雙耳,聽聽孩子們的心聲。很多在我們大人眼里看來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是孩子們的整個世界。仔細想想,他們的年齡和心智決定了他們有這些“幼稚”的想法。我們不也曾經(jīng)是孩子嗎?其實,懂得傾聽也是教師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傾聽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教育方式?!敖o別人一雙傾聽的耳朵,惠及的應該是兩個人的心靈?!碑攲W生有煩惱時,一個關(guān)愛的眼神、幾句關(guān)切的問候,便會讓學生如沐春風、頓然釋懷,從此將你視為唯一的忠實傾訴者,更加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你、敬你、尊重你。當學生之間出現(xiàn)矛盾時,我們應該“耳聽八方”,聽聽這方的理由、那方的辯解,甚至找找旁觀者談談。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在傾聽的過程中,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理性而清晰地作出判斷,從而更好地解決矛盾。或者有時學生找老師并不是為了解決什么具體問題,就是想找老師說說話、聊聊天這時,我們只需要豎起耳朵,做一個忠實的聽眾,說不定還會從中聽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從而更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及內(nèi)心需求。傾聽,我們才能跟上孩子們成長的腳步;傾聽,我們才能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與他們緊密相連。
像魔術(shù)師一樣讓人百讀不厭
人們總是說教師像園丁,培育著花朵;也有人把教師比作擺渡人,周而復始地把學生從此岸運到彼岸。由此,教師往往陷入了職業(yè)的機械循環(huán)往復,日復一日地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學生更希望老師像魔術(shù)師,身上永遠充滿魔力。魔術(shù)師劉謙在央視春晚用絕活見證奇跡之后,人們不禁喜歡上這個嘴角常掛幾絲壞笑的年輕人,更掀起了對魔術(shù)師這個把美好人生演繹得五彩繽紛的職業(yè)的追捧。
一個教師的最大悲哀是讓學生失去新鮮感,繼而失去學習熱情。教師的教育教學生活也應該是不斷變化、不斷創(chuàng)新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己投身到一次次的改變中。
我們不妨向魔術(shù)師學習,營造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運用聲情并茂的教學語言,開展生動有趣的互動游戲,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堂練習,以別出心裁的教育教學方式讓學生領(lǐng)略到:讀你,感覺像春天;讀你,千遍也不倦!
作為教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忘記自己的身份。因為在學生的眼中,你應該是獨具慧眼的星探,善于發(fā)掘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你應該是童心未泯的知心姐姐,永遠志同道合的親密伙伴;你應該是善解人意的心理咨詢師,可以隨時分享快樂與煩惱;你應該是百變的魔術(shù)師,充滿神奇的教學魔法……當你和學生一起歡歌、一起流淚時,也許你已忘記教師的身份,但你卻已走進了學生精彩的心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