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月梅 安林曉
21世紀初,我國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在課程目標中增加“過程與方法”維度,體現了新課改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新理念,使方法和能力的培養(yǎng)成為品德與社會課程關注的重心和焦點。為此,上海市二期課改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實踐中,開展了著眼于方法與能力目標落實的評價研究。
一、提升對“方法與能力”目標的關注度
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共同實現學科的育人價值。從品德與社會學科的功能——“促進學生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fā)展”來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靈魂;良好品德的形成基于對社會知識的正確把握和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認識,因此,“知識”是基礎;對社會知識的正確把握、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認識,必須通過學生運用有效的方法自己建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也必須通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在實踐過程中實現內化,因此,“方法與能力”是關鍵。從一定意義上講,“方法與能力”目標是連接“知識”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橋梁,所以,只有抓住“方法與能力”這一關鍵,才能更好地落實知識目標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真正實現學科的育人價值。可見,落實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方法與能力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的必要條件,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的表述,能力與方法目標注重學生掌握終身發(fā)展所必備的學習方法與本學科所應有的能力?!胺椒ā迸c“能力”是一對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的概念。在此,“方法”主要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道德規(guī)范、社會知識,形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各種學習方式,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與具體的學習方法。基本的學習方式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體驗學習等;具體的學習方法包括交流展示、辨析討論、情境演示、行為練習等。“能力”則指學生運用一定的學習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所具有的個性心理特征及主觀條件,包括一般學習能力和學科特有能力(本課題主要指學科特有能力)。“方法”與“能力”目標相輔相成: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式,有助其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又能反過來促進學生改善與優(yōu)化學習方式,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從而增強學習的質效。
通過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與國外相關課程方法與能力目標的比較研究,我們發(fā)現,《美國國家社會科》在設定三維目標時將“提高能力”作為首要目標,在方法技能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而上海市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則對基本方法與能力要求略顯不足。由此,在研究中我們認為,首先必須提升對“方法與能力”目標的關注度。
二、系統(tǒng)梳理“方法與能力”目標要求
在理清三維目標關系的基礎上,我們通過對品德與社會兩個版本(上教版、科教版)教材和教參中所設定的教學目標進行了認真研讀,梳理歸納出六種方法與能力目標要求,并找到了這些目標在各年段的分布,使本學科的方法與能力目標的具體要求為大家所認同。
我們將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方法與能力”目標具體細分為六大方面:初步具有收集與處理信息、交流與合作、辨別是非與行為選擇、觀察分析與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生活自理與自我保護、社會實踐與服務等能力。以下是六種方法與能力目標在不同年段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不同要求:
第一學段(1~2年級) 第二學段(3~5年級)
方法
與
能力 ●掌握一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簡單辦法。
●學會一些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具備初步的人際交往能力。
●對身邊的生活現象有初步的是非辨別能力。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生活及社會現象具有初步質疑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初步的自我保護能力。
●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學校公益活動。 ●能通過一定的途徑搜集有關社會生活的信息資料,初步具有觀察、交流周圍的自然、社會現象的能力,學會對簡單信息加以整理。
●增強人際交往能力,能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接受別人合理的意見。
●對社會現象有初步的是非辨別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
●形成初步的發(fā)現與提出問題的能力,嘗試運用一些探究方法,嘗試解釋一些社會現象,嘗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初步具有依法自我保護和應對生活中突發(fā)情況的能力。
●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與服務的能力,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于社會公益活動中。
與此同時,同一能力各個實現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要求也是不同的。以“是非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為例,各個環(huán)節(jié)在不同學段的要求呈螺旋上升的趨勢:
低年級 中高年級
弄清
事情 能弄清事情的基本內容。 能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是非
判斷 運用學過的知識對事情進行分析,必要時傾聽他人的意見,作出是非判斷。 運用學過的知識對事情的起因、經過與結果進行分析,必要時參與思辨活動,作出自己的是非判斷。
行為
選擇 能根據對事情的是非判斷選擇合理的行為。 能作出合理的行為選擇,并自覺地落實在行動中。
經過這樣的梳理,品德與社會學科方法與能力培養(yǎng)的一條循序漸進的脈絡就比較清楚了。
與此同時,我們運用相應的行為動詞,進一步細化目標要求,為后續(xù)評價提供標準(見下表)。
方法與能力目標 行為動詞
收集與處理信息 收集、搜集、整理、觀察、查閱、參觀、
訪問、尋訪、調查、考察等
交流與合作 交流、合作、表達、討論、介紹等
辨別是非與
行為選擇 辨別、選擇、識別等
分析與解決
實際問題 分析、解決、發(fā)現、提出、解釋、質疑、
探究等
生活自理與
自我保護 掌握、學會、識別等
社會實踐與服務 參與、參加、進行、開展等
三、探索“方法與能力”目標評價
評價是落實方法與能力目標的關鍵。通過對方法與能力目標達成度的評價,既可以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從行為方式和行為能力的側面反映學生的品行水平。
1.完善學科核心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
我們通過實踐與總結,完善了品德與社會學科的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見下表)。
學習
能力 評價標準及描述
低年級(1-2年級) 中高年級(3-5年級)
收集與處理信息能力 ●掌握一些收集信息的簡單辦法。
●能在教師引導下了解搜集信息資料的基本途徑。
●能對簡單信息加以整理。 ●能在教師引導下了解收集信息資料的基本途徑,并自己嘗試通過多種途徑搜集信息。
●運用所學知識學會初步觀察和交流周圍的自然、社會現象,并能夠對信息進行初步篩選。
●能對簡單信息進行分類整理。
交流與合作能力 ●在教師引導下,初步學會一些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方式,具備初步的人際交往能力。
●能夠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能夠傾聽、接受別人的合理意見。 ●在學習和生活實際中,學會一些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方式,能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
●勇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能夠將自己的意見表達得清楚、具體。
●能夠接受別人合理的意見,并將其恰當地運用到小組合作中,協(xié)商解決問題。
辨別是非與行為選擇能力 ●能弄清事情的大致情況和基本內容。
●運用學過的知識對事情進行初步分析,傾聽他人的意見,作出是非判斷。
●能根據對事情的是非判斷選擇合理的行為。 ●能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運用學過的知識對事情的起因、經過與結果進行分析,必要時參與思辨活動,作出是非判斷。
●能根據情境作出合理的行為選擇,并自覺地落實在行動中。
分析與解決社會生活實際問題能力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社會生活現象具有初步質疑能力。
●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問題。
●運用已有的經驗與學過的知識,對提出的簡單問題進行一定的思考,提出初步的看法。
●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嘗試解決問題。 ●能在學習和生活實際中提出問題。
●運用已有的經驗和學過的知識,能在合作交流或獨立思考中尋找問題產生的原因。
●能嘗試運用一些探究方法,嘗試解釋一些社會現象,能設計解決問題的步驟與方法,嘗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生活自理與自我保護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基本自理。
●具有初步的自我防范能力、自我救護能力。 ●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初步具有依法自我保護和應對生活中突發(fā)情況的能力。
●能通過家庭、學校等法律,做到保護自己的人生安全,并且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社會實踐與服務能力 ●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學校公益活動。 ●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與服務的能力,能主動為他人服務,能自己解決在社會服務中遇到的困難?!衲軐⑺鶎W的知識和技能運用于社會公益活動中。
2.明確評價量表設計原則
學科能力指標體系的明確,為我們課堂教學中有效落實方法與能力目標奠定了基礎。為了檢測能力指標的達成度,我們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載體,設計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量表,增強能力評價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我們在制定評價量表的過程中,明確了三個設計原則:
一是將評價指標體系中的能力目標細化,關注指標的指向性。制定評價量表時,要根據分年段目標和分環(huán)節(jié)要素及學習活動的特點,對能力目標進行細化,能力目標越具體明確,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越高。
二是關注學習細節(jié),重視學生自我評價。制定評價量表時,關注學生學習方法運用與能力提升方面的細節(jié),使其可以利用評價了解自己的進步,監(jiān)控自己的發(fā)展。
三是關注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重視多主體間的交流。在評價過程中,根據學習任務的特點,讓學生、同伴和家長等多方主體參與評價,幫助學生本人更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使學生在溝通與協(xié)商中共同提高。
3.豐富方法與能力評價的方法
研究中,我們嘗試創(chuàng)設了三種方法與能力評價方法。
觀察記錄法。例如,在學習《綠色的家園》一課后,我們組織學生走上街頭參加公益勞動。在勞動過程中,我們注意細心觀察每個學生的勞動態(tài)度,將感人畫面用相機拍攝下來,然后制作成PPT,對整個活動作出總結,并評選勞動之星。
作品展示法。例如,執(zhí)教《振興中華》單元后,我們布置了活動作業(yè)——“小眼睛看大世界”。要求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通過觀察、調查、采訪等形式尋找家鄉(xiāng)的變化,并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或繪畫或作文。之后,請同學們相互評比作品,最后將優(yōu)秀作品張貼在學習園地予以展示。
學習競賽法。例如,學習《浦江的訴說》一課時,我們布置學生在網上查找楊浦大橋、長江隧橋以及近年新建成的交通軌道線等資料,以拓展教材內容;并以“比一比,賽一賽:看誰的資料找得多、找得對,看誰呈現的方式合理、美觀”,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求知欲,以此評價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能力。
4.改善教師即興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堂中,教師適時適當的即興評價能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在研究實踐中,我們總結了四種即興評價方式,幫助教師提升評價能力。
激勵式評價。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通過不同的語言、神態(tài)、肢體動作進行激勵,幫助每個學生樹立自信。
修正式評價。探究活動中,學生發(fā)言難免有差錯,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發(fā)言熱情,肯定發(fā)言內容的正確部分;然后指出其發(fā)言中的差錯,同時用商討的口氣,如“如果能換個角度再想一想,你的發(fā)言就更完整了”等,既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又修正發(fā)言中的錯誤。
補充式評價。學生生活經驗少,發(fā)言內容往往不夠豐富,教師可在肯定學生發(fā)言的亮點后,補充有關實例與理由。這樣,既彌補了學生發(fā)言的不足,又能保護學生的探究熱情。
提升式評價。即通過綜合總結集中分散的學生意見,通過歸納把零碎的意見變得系統(tǒng),將淺層次的認識提升為較高層次的認識。例如,科教版五年級《千里江山一河牽》一課設計了一個活動:在圖上畫出京杭大運河,并標注出京杭大運河的走向,在交流合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教學中,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歸納了根據圖例讀圖、根據走向讀圖、根據起始點讀圖等三種讀圖方法,引領學生提升學習成果。
我們研究還只是開始,還須在后續(xù)行動研究中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尤其要注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進一步落實方法與能力目標,促進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才能更充分地體現學科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