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蕭紅在上海時,每天晚上都要寫作至深夜,每到就寢時,就會聽到窗外傳來賣唱的胡琴聲,琴聲凄楚、悲涼,引發(fā)了蕭紅內(nèi)心深處強(qiáng)烈的共鳴。于是有一天,當(dāng)琴聲再次響起的時候,她就打開了窗戶向下張望。她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女孩子領(lǐng)著一個賣唱的盲人老伯伯正走到窗下,那個女孩子看到蕭紅,立即停住了。盲人伯伯便為蕭紅演奏胡琴,蕭紅聽不出他拉的是什么曲子,卻被感動了。因?yàn)椤巴翘煅臏S落人”,所以她對他們產(chǎn)生了同情,便立即從桌子上拿起幾塊銅板,用紙包好扔到了樓下。從那以后,小女孩和盲人伯伯每天晚上同一時間,都會來到蕭紅的窗下為她拉上一曲,蕭紅會把白天就已經(jīng)為他們準(zhǔn)備好的銅板扔給他們……
但有一天晚上,蕭紅外出,回到家時已經(jīng)很晚了,更糟糕的是,她臨出門的時候忘記了關(guān)燈。所以,她猜想:那個女孩和盲人伯伯像每天一樣來到窗下,看到屋子里亮著燈,以為她在家,便又為她拉起了胡琴,可演奏完,卻沒有見銅板扔下來。他們等了許久,也沒有見到銅板,只好失望地走了……因?yàn)槲葑永锪林鵁?,那個盲人伯伯和小女孩一定以為蕭紅是討厭他們了,所以才不再給他們錢了。果然,從那以后,他們再也沒有來過。
蕭紅對此深感內(nèi)疚,常常想:那天晚上,當(dāng)他們一無所獲地離開時,該是多么失落和悲傷?。∫虼?,她常常在深夜來臨的時候佇立在窗前久久地張望,然而,那凄楚的胡琴聲卻再也沒有響起過。
這是駱賓基在《蕭紅小傳》中記述的一個故事,是病中的蕭紅講給他的。也許只是一個細(xì)節(jié)的失誤,就會給別人造成誤解。因?yàn)闆]有了解釋的機(jī)會,所以無論怎樣內(nèi)疚,琴聲卻不再響起,遺憾只能留在心頭……蕭紅是在生命的盡頭講述這段往事的,她的人生,充滿了無數(shù)的遺憾。我想,她講這段往事,很可能是在慨嘆自己生命中的那些遺憾。因此,在臨終之時,她感嘆道:“我將與藍(lán)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了……半生盡遭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
(張建中摘自《東方青年》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