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美嫻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培養(yǎng)通曉國際事務,能夠進行國際交流,具有國際意識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高水平人才是國家2010年至2020年這十年間中國高等教育中長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英語是學生了解和接觸國際最新科技、學術前沿最大的載體,是學生參與國際交流和競爭的最大利器(束定芳,2011),而大學英語以其特有的學科特性,毋庸置疑地承擔起了這項重任。因此在這個教育轉型的重要時期,大學英語教學掀起了新一輪的改革。正如殷和素、嚴啟剛(2011)所指出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已完成了模式和形式上的改革,計算機網(wǎng)絡輔助教學模式已在全國推廣,下一步便是進行內容上的革新了。許多學者都提出,通識教育因其自身的教育內涵和教育目的,成為下一步改革的大方向,大學英語通識化教學模式的建立便成為當下一個亟待探索和解決的大問題。然而全國各個高校性質不同,學科特長不同,辦學特點差異大,因此改革不能一刀切。本文著力探討普通高等院校如何在這輪改革中建立適于自身發(fā)展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其理念來源于古希臘時的博雅教育,最早在美國哈佛大學興起。其目的是要培養(yǎng)受教育者成熟的心智,同時強調人文精神的熏陶,強調人文社科知識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受教育者在身心各方面的健康發(fā)展,而不是知識的灌輸成為通識教育所關注的主要內容(劉艷君,2013)。然而我國高等教育的現(xiàn)狀之一便是學生“有知識沒文化”,專業(yè)不精,人文不通,究其原因便是學校教育過弱的文化陶冶以及狹隘的專業(yè)教育。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人,必須走通識化教育之路。
目前,國內大學英語教學存在很多問題。雖然上個十年計算機網(wǎng)絡輔助教學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而且就實施狀況而言,基本上做到全國普及,并且教學質量相比改革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教學從本質上并未擺脫教師闡述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計算機設備只是成為了一種較新的呈現(xiàn)形式(楊文瑩,徐穗,余東,2006)。有62%的大學生認為英語水平?jīng)]有本質提高,32%的大學生甚至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jīng)]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蔡基剛,廖朝雷,2010)。教師認為學生不努力,而學生覺得課堂枯燥乏味,沒有必要來上課。當然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課程的定位一定是一個主要的方面。曹艷艷(2013)便直言不諱指出2007版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以下簡稱《要求》)中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闡述混亂,定位不清。的確,《要求》中單純地把英語認為是與外國人溝通的工具,并指出大學英語的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這個與高中實施的《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重疊,在教學上就表現(xiàn)為教師教的還是高中學的。因此學生會有疲倦感,慢慢對大學英語感到厭煩。而只是將學生的聽說能力提高,能夠與外國人交流,這就是生存英語,而大多數(shù)學生在高中時期就已具備這項能力,大學再來訓練就是一種資源的浪費。這是大學英語教學目的定位的模糊不清而導致的。因此,筆者認為,英語課不僅是學習語言的課程,更是利用這個語言了解世界、了解相應文化的途徑,是要培養(yǎng)國際交流人才的課程。大學英語在內容上應該通識化,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熏陶,而不是一味地教語法、教詞匯,訓練聽力技巧。
另一個問題就是師資力量。前文已提到,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是《綱要》對我國在未來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設置的一個目標,是一種高層次的前沿學術交流和科技溝通。但大多數(shù)英語教師并不具備相應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和素養(yǎng),因此許多專家提出的專業(yè)英語(或稱二外授課,ESP)課程很難開展。除此之外,學生素質也是進行ESP課程改革的重要難題。以筆者所在的普通地方院校為例,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的英語高考入學成績不能達到及格水平,大學英語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味同嚼蠟。而這種一刀切的英語教學模式卻非常多見。
有效建立大學英語的通識化教育課程體系是保證這次教學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而普通高等院校如何構建符合自身發(fā)展的通識化教育體系是擺在這些院校面前的重要問題。通識化的教育體系可以通過英語基礎教育和開設選修課來進行。
大學英語的傳統(tǒng)課程可作為基礎課程?;A英語教學應該因材施教,可細分為學術英語基礎教學和基礎英語教學。前者是針對英語水平較好(各個學校根據(jù)專業(yè)和學校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指定相應的分數(shù),如130分以上)的學生進行的教學,教學內容、教材選擇,甚至師資配備都要符合培養(yǎng)這類學生的英語學術水平發(fā)展的需求。教學目的就是要為這類學生之后的ESP學習夯實基礎,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yǎng)更注重學生的學術素養(yǎng),而且這五項技能應以整體、綜合形式出現(xiàn),即一堂課應該以真實的課堂教學背景為依托,所授內容應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科普等多類材料,教師用目標語授課,培養(yǎng)學生邊聽目標語授課邊記筆記的能力;閱讀材料在長度和難度上都要符合學術英語標準,可參考美國托?;蜓潘伎荚囍械拈喿x文章;寫作更多的是進行學術英語寫作訓練,可先從寫較復雜的議論文開始,逐漸過渡到學術英語寫作教學。而后者主要是針對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開設,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生存英語技巧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英語用途能力(EOP),為職場英語的使用做準備。在教材選擇和教學內容上,該類英語教學也應與學術英語基礎教學區(qū)分。如聽說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主要是能進行日常交流,即生存英語交流。這種清楚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基本上實現(xiàn)大學英語的因材施教,各取所需。
同時,英語通識教育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更多地讓學生接觸英文背后的文化和人文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范圍,使生活的意義及價值變得豐富起來。通識教育可有更多的細化,如綜合技能訓練類教育,專門針對某項英語技能較為薄弱,而基礎英語課程由于時間限制而無法滿足學習要求的學生;應用技能類教育可專門針對某項技能的訓練和教育,如說、寫能力,報刊閱讀等;人文素養(yǎng)類教育,主要為學生開設人文、哲學、影視賞析等的人文學習,為學生開啟文化的旅行,讓學生能夠沉浸在文化的海洋中。
進行學術英語學習的學生在通過相應的選拔考試后,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即ESP教學課程。當然,ESP的教學應該結合各個學校的師資力量來開展,能夠勝任ESP教學的英語老師可以承擔相應的課程,如果不能承擔的可由能夠承擔相應專業(yè)二語授課的專業(yè)教師進行。此模式可由下圖直觀呈現(xiàn):
普通高校應該根據(jù)自己的辦學特色、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等因素來考慮自身的大學英語通識化教育改革,構建具有自身辦學特色的教學模式。筆者所提出的這個模式還需要進行實證研究,同時可以采取量化研究的方式,開展對該模式下教學效果的評估研究。
[1]蔡基剛,廖朝雷.ELE還是ESP,再論我國大學英語的發(fā)展方向[J].外語電化教學.2010(5)
[2]曹艷艷.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現(xiàn)實困境與對策研究[J].大學英語.2013(2)
[3]劉艷君.大學英語通識教育之路探索[J].海外英語.2013(12)
[4]束定芳.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目標與方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
[5]楊文瑩,徐穗,余東.從試點到深化——大學英語改革歷史進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外語界.2006(增刊,總第117)
[6]殷和素,嚴啟剛.淺談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關系——兼論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發(fā)展方向[J].外語電化教學.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