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儀平
(陜西省機械高級技工學校,陜西 漢中 723003)
在鉗工技能訓練過程中,銼配是鉗工綜合運用多種基本操作技能和測量技術(shù),使兩個和多個工件達到規(guī)定配合要求的技能操作。銼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測量技術(shù)的熟練程度,并能較好地提高學生判斷分析、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中銼配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如鍵的修配,模具滑塊修配,制作各種樣板等,都離不開銼配的技能。因此,本文以典型凸凹配合為例,所示,分析論述其加工工藝過程,零件圖工藝分析,工藝路線制定和測量方法。
零件形狀較簡單,各個加工面均為直面,但尺寸精度要求高,公差在0.02~0.04之間,配合間隙為1±0.01mm。兩個?10騎縫孔是工件的技術(shù)難點,它直接影響工件的配合質(zhì)量。所以?10騎縫孔加工是本工件的加工重點,也是工件其他加工面的出發(fā)點。
工件從騎縫孔開始加工,首先劃線找到兩個?10騎縫孔的位置,以擴孔鉆的方法進行加工孔,當擴鉆到?6時,其次以孔為基準劃出各加工面的加工界線。再次考慮到工件材料熱脹冷縮的性能,鉆孔去除工件全部廢料,粗銼各個加工面,使工件釋放內(nèi)應力,充分變形。最后精加工?10騎縫孔至精度要求,以孔為基準加工件1至精度要求,以件1為基準件配作件2。
(1)按零件圖紙分別劃出?10孔中心線。根據(jù)備料實際尺寸,劃線要充分考慮加工余量均勻分配。
(2)打沖眼,并按照鉆孔工藝步驟,將孔由?4逐漸擴鉆至?6。
(3)鉆?10排料孔,去除工件上多余材料,釋放工件內(nèi)應力,使工件變形量達到最大值,以便在后繼加工中去除工件變形的影響。
(4)粗銼加工各個加工面。 件 1尺寸 35±0.01mm,50±0.01mm 與80±0.01mm各留0.1mm的精加工余量,另外80±0.01mm尺寸應以孔距40±0.02mm為準對稱分配。件2尺寸19mm留余量為1mm,即實際加工尺寸為20mm,使其與件1上表面配合,以保證配合尺寸70mm和裝夾要求,尺寸35mm,80mm精加工余量均與件1相同。
(5)使用平行夾與平口鉗裝夾,采用百分表校正工件,主要校正80mm尺寸方向的直線度。裝夾方向及檢測。
(6)先將其中的一個孔鉆鉸至?10,鉸刀盡量選用螺旋鉸刀。
(7)以?10孔為基準,修銼40mm中心距。
(8)用?10的圓柱銷穿入已達精度孔,按裝夾要求再將其裝夾在平口鉗上,用鉆頭、鉸刀把孔加工至精度要求。
(1)以兩?10孔為基準精修35±0.01mm尺寸,加工過程要不斷推研檢測底面平面度,在保證底面平面度的情況下,采用放測量棒配合百分表進行測量。
(2)以底面為測量基準,精修控制尺寸19±0.01mm,采用百分表和量塊配合測量。
(3)以底面為測量基準,精修控制50±0.01mm尺寸。
(4)以兩?10孔為測量基準,加工外形尺寸80±0.01mm,保證尺寸與40±0.01mm對稱。
(5)用正弦規(guī)和量塊檢測,間接控制斜面交點尺寸21.52±0.01mm。首先計算斜面與基準直角的點的垂直距離68.96mm,再次計算正弦規(guī)左下角與平板的距離T;然后兩數(shù)值相加就是的量塊尺寸T+68.96。
(6)復檢、去除毛刺。
(1)將件1與件2組合,放入定位銷,以件1下平面為測量基準,采用角度尺和千分尺測量控制件2外形尺寸80±0.01mm的C面,保證其與件1同線,所示;再以C面為基準控制尺寸80±0.01mm。
(2)保持工件組合狀態(tài),以件1下平面為基準控制尺寸70±0.01mm。
(3)以工件上表面為基準,精修尺寸19mm。
(4)以工件外形實際尺寸,計算斜面尺寸到基準點的距離34.32,采用與件1斜面相同的測量方法進行加工,所示。
(5)以上表面為測量基準,精修尺寸50mm,確保1mm的配合間隙。
(6)復檢、去除毛刺。
零件銼削加工之前要充分考慮其加工順序、測量方法,否則就難以達到各項精度要求。盡量采用標準量具,以減少測量的累積誤差。加工過程中要注意零件變形造成的影響,并及時檢查予以消除。這樣零件的加工精度不但提高,加工工時也會相應的減少。
[1]曹洪利,姬振宇.高級模具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M].中國勞動勞動保障出版社,2011.
[2]高級鉗工技術(shù)[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
[3]費貴常.工具鉗工[M].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