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女,程艷香,陳福海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
形成性評價在臨床婦產科學中的應用
袁春女,程艷香*,陳福海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
教學評價一直以來都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教學評估能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目前我國大多使用終結性評估,近年來興起的形成性評估也僅限于部分英語教學中。與終結性評價相比,形成性評價作為一種更加全面更加科學的評價方式,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關注。武漢大學在臨床婦產科學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形成性評價體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學習效果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形成性評價;臨床婦產科學;終結性評價;自主學習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面、客觀、科學、準確、及時的評價體系對于實現(xiàn)課程目標十分重要。它不僅可以為教師提供有益的反饋信息,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況,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1]。當前我國高等醫(yī)學院校采用的多為終結性評價(Summative Assessment),即在學習結束后對教學成果做出相應的評判,作為做出各種決策或決議提供教學上的依據(jù)。這種評價的特點是:客觀簡便,易于實施,但是手段單一、效果欠佳。當然,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了形成性評價模式。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家斯克里芬1967年論及課程改革時第一次提出的,以“過程性”和學生的“能動性”為顯著的特點[1]。
隨著對教學評價研究的深入,終結性評價的弊端逐漸顯露:考試目的片面化、考試內容教材化、學生作弊嚴重化[2]。這樣的評價不僅沒有達到很好的檢驗教學成果的目的,還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與積極性逐漸下降。形成性評價,作為一種更加全面更加科學的評價方式,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關注。
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的發(fā)展做出的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xù)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fā)展性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反饋、鼓勵、指導是形成性評價的三個要點[3]。
目前,形成性評價在我國主要局限于英語教學的過程中[1,4],其他學科中的應用十分局限,而且評價的過程基本雷同。武漢大學在吸取美國芝加哥大學醫(yī)學院的形成性評價的基礎上,根據(jù)我校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行為習慣以及學習過程,進行相應的修改完善,創(chuàng)立了新型形成性評價,在中美芝加哥教改班中推廣。
作為其中一個十分成功的例子,臨床婦產科學課程中便引進了形成性評價體系,與普通五年制學生的教學不同,中美芝加哥教改班的形成性評價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評價內容多層化、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主體多樣化。經授課老師和學生反映,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以下以“子宮內膜炎”為例淺談臨床婦產科學中形成性評價的應用。
(一)評價內容多層化。
普通五年制學生學習婦產科學時,僅限于這本書中知識的學習,最多在其基礎上進行引申。與普通婦產科學的教學不同,我們的臨床婦產科學的教學貫穿了基礎解剖到臨床應用的所有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教學內容包括:子宮內膜的組織學結構、子宮內膜的生理功能、子宮內膜的病理學結構、子宮內膜的病理生理狀態(tài)、子宮內膜炎癥的發(fā)生機制、臨床表現(xiàn)、診斷標準、鑒別診斷以及治療方法、子宮內膜炎的病例討論。
隨著教學內容的改變,考核內容也從以前單一的考核“子宮內膜炎的臨床表現(xiàn)與治療”,變成了從基礎到臨床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考核,將知識變成系統(tǒng),真正深入到知識的理解層面對其進行考核,考核內容靈活,并不局限于簡單的記憶。這樣多層次的考核,督促學生真正理解知識而不是記憶知識,對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有極大的推動力。
(二)評價方式多元化。
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主要依靠期末的卷面考試的成績來決定學生最終的學習成績,由于權重大,導致很多作弊的情況出現(xiàn)。而在我校臨床婦產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形成性評價體現(xiàn)在了教學的整個過程中,評價方式多元化。
課堂到課率(10%)、課堂發(fā)言情況(10%)、階段性測試成績(10%)、病例討論的表現(xiàn)情況(10%)、期末考試的成績(60%),都體現(xiàn)在了學生最終的成績中。每兩周一次的階段測試,減輕了期末考試的壓力,從教學開始到教學結束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更加全面客觀,也能反映出每一部分內容學生的掌握情況。期末考試仍占據(jù)較大的比重,是因為理論依舊是考核的主要方面,只有掌握好理論才能學好知識。同時,僅僅埋頭讀書得不到優(yōu)秀的成績,學生們的課堂參與度以及病例討論的參與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鞏固知識的同時促進了邏輯思維、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
經學生反映,形成性評價實施后,自主學習的熱情高漲,自己會不自覺的加入到課堂活動中,積極發(fā)言、思考,課后查閱資料學習相關病例,對于疾病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學習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授課老師反映,有了形成性評價后,學生的到課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從原先的70%左右到了幾乎95%以上,課堂發(fā)言的增多使學習氛圍極其濃厚,學生們愿意學習,老師也愿意教授更多的知識(見附表)。
附表 武漢大學普通五年制班級與芝加哥教學改革班的比較
(三)評價主體多樣化。
在傳統(tǒng)的課程結束后,學生們將填寫關于課程及授課教師的評價表,但由于教師們能看到每個學生在每項評分中所打的分數(shù),評價表的價值十分有限。
在實施形成性評價過程中,我們一改傳統(tǒng)的“老師在上,學生在下”的觀念,設置了學生、授課教師、課程負責人三種評價主體,不再由授課老師一個人說了算。課程結束后,學生們會進行自我學習情況的評價、學生們互相進行學習情況的評價以及對老師授課情況的評價,老師們也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課程負責人則會對課程整體進行評價(包括老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5]。所有的評價表會由課程負責人同意分發(fā)統(tǒng)計并告知有關人員她在學習或授課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同時,這種教學評價貫穿在課程的每一個階段中,具有及時反饋和及時修改課程缺點的優(yōu)勢。
多樣化的評價主體,讓我們從各個角度看到了課程中的不足以及優(yōu)勢,及時查漏補缺,揚長避短,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形成性評價在我校臨床婦產科學中已應用兩年,取得極好的效果并將一直推行下去。據(jù)授課教師反映,實施形成性評價的班級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教學效果更加顯著,最后反映在卷面成績上也有更大的優(yōu)勢。我們相信,醫(yī)學教育培養(yǎng)的不是所謂的“高分低能”的學習者,而是懂得如何學習、如何理解的創(chuàng)造者。只有從新穎的角度學習、理解并進行相應評價,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1]樸 杰,楊琳麗,曹德品.關于形成性評價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0(5):5-6.
[2]楊維忠,黃仁峰,李 彤.形成性評價的分類及其應用[J].肇慶學院院報,2008,29(6):66-70.
[3]劉麗軍,李 勇.試論高等醫(yī)學院校教學中復合型評價體系的構建[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1,19(1):95-99.
[4]王麗穎.形成性評價與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改革取向.濱州學院學報,2008,24(1):87-89.
[5]蔣宇紅,周 紅.大學英語采用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證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2):69-74.
G642.0
A
1002-1701(2015)09-0086-02
2014-06
袁春女,女,臨床醫(yī)學五年制學生。
*通訊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