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敏,趙 敏,馮翠屏,李 君,徐世蓮*
(1.昆明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生理學系;2.昆明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系,云南 昆明 650500)
以微課程為基礎的翻轉課堂在生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張筱敏1,趙 敏2,馮翠屏1,李 君1,徐世蓮1*
(1.昆明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生理學系;2.昆明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系,云南 昆明 650500)
隨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逐漸普及,微課程作為一種翻轉課堂的新型教學資源應運而生,它新穎的特點和活潑的形式吸引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的眼球。以微課程為基礎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新議題。昆明醫(yī)科大學生理學系探索以微課程為基礎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生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更好地了解微課程的本質和發(fā)展特征,為進一步廣泛推動微課程教學模式的應用奠定基礎。
微課程;翻轉課堂;生理學
二十一世紀,隨著通訊技術和以開放、共享為理念的教育資源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微課程教學模式在全球范圍內逐漸興起。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內容短小,有明確教學目標,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隨著通訊技術和以開放、共享為理念的教育資源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微課程教學模式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
在國外,微課程的研究和應用已受到廣泛重視。微課程的雛形最早見于美國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課程[1]和英國T.P.Kee提出的一分鐘演講[2]。2008年美國高級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提出了Microlecture(微課程)的概念,它是一種運用建構主義方法、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Morris認為微課程以網絡課程的形式存在,為現實課堂的教學模式提供了一種新思路[3]。在微課程概念提出后的短短幾年中,由美國人Salman Khan創(chuàng)立的“可汗學院”已風靡全球,其設計的每一課程視頻均短小精悍,不超過10分鐘。在國內,對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最為系統(tǒng)的是胡鐵生老師,他提出微課程是“微型網絡課程”的簡稱,除了相關的資源外,還包括相應的教學活動,是某門學科知識點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4]。
微課程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融為一體,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深度學習和高級思維的培養(yǎng),對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5]。昆明醫(yī)科大學生理學系利用本校網絡課程平臺構建微課程學習資源,探索微課程教學模式在生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現將實施過程、教學優(yōu)勢等做一闡述。
(一)構建網絡教學資源。
除了微視頻,開展微課程教學還需要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包括進行需求分析,而課程評價也需要一系列的輔助教學資源[6-7]。故在構建生理學網絡課程時,微視頻及其他教學資源如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微教案、微習題等均需建設于網絡課程平臺上。同時,開設答疑、作業(yè)、考試和論壇等互動平臺,便于加強交流、討論和考核。
(二)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發(fā)布學習內容和相關要求,學生課外進行自主學習。通過網絡發(fā)布的視頻,具有暫停、回放、永久保存等多種功能,可供查閱和修正,也便于學生復習和鞏固知識。視頻后面緊跟著的思考題,可幫助學生及時進行檢測,并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判斷。
(三)課堂分組討論,教師指導學習。
微課程教學是一種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課堂上學生以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情況,分別講解學習內容,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有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內化。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有效的輔導,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應用。
(四)探索、改革考核體制。
在微課程模式的教學中,教師引入形成性考核評價機制,對學習效果進行多層次的考核,將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和匯報、課堂測驗等納入考評成績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在新課標要求下,隨著國內醫(yī)學院校近年來紛紛實行“學分制”,課時數大大縮減,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存在課時嚴重不足的普遍現象?;ヂ?lián)網的普及和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微課程教學模式變得可行和現實。和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相比,微課程教學模式在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的醫(yī)學生、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提升教學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獨到優(yōu)勢。
(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
采用微課程為基礎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基于網絡的課程資源實現了對教師“教”的資源和學生“學”的資源的有效補充,且學習和交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彌補了課堂交流中存在的深度不夠、時間受限的不足。
(二)在信息獲取、交流、傳輸以及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具有優(yōu)勢。
在微課程教學實施中,學生可以方便地獲取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源。同時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制作成PPT等形式與小組成員共享,這種信息的交流和傳輸效率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不能比擬的。經統(tǒng)計、分析對照班(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實驗班(微課程教學模式)的考試成績分布,兩班總成績差異有顯著性(見附表)。
附表 兩班各分數段成績統(tǒng)計(%)
(三)具有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yè)水平的優(yōu)勢。
在微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具備熟練掌握本學科甚至多學科知識的能力,才能設計出良好的微課程教學資料。而在課堂互動中,有時學生所提的問題是發(fā)散性的、涉及各個不同學科的,這就對教師的業(yè)務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加強知識儲備、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業(yè)務水平,才能在教學互動中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可能疑問,達到預期的良好教學效果。
(四)對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具有優(yōu)勢。
在微課程教學活動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必須在課外利用信息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并通過課堂互動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新知識主動消化和靈活運用。這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具有明顯的作用。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6.1%的學生認為通過分組討論和交流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幫助或幫助很大;79.1%的學生認為微課程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有幫助。
微課程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截然不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除了設計微視頻教學內容外,應清楚自己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
(一)教師角色的改變。
現代教學觀主張,教學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以實現培養(yǎng)目標和培養(yǎng)規(guī)格為導向,師生共同探討交流的過程,教師的作用應為“解惑”而非“授業(yè)”。在微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更多的責任是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課堂變成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
(二)設計“微課程”教學內容。
一個合適的微課程教學視頻的設計是教學取得成功重要前提。微課程教學視頻必須是:(1)有一定趣味性:視頻可以加入圖像、動畫等元素,使知識變得豐富立體,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2)難度適中:選作微課程視頻的知識點不宜太簡單,但也不宜太難,要讓學生學習后能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免產生挫敗感,降低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3)視頻短小精悍,每一視頻不超過10分鐘但又包含了一個完整的知識點。
(三)充分協(xié)調學生之間的關系,啟發(fā)激勵不活躍的學生。
在微課程教學活動中,課堂分組討論時,必將有部分學生思維活躍,討論積極,但同時也有一部分學生會因各種原因而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高,這就要求教師協(xié)調好學生之間的關系、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和勇于發(fā)言,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的積極性,確保每位學生都全程參與教學活動并達到最大程度獲益。
綜上所述,在移動設備迅猛發(fā)展的今天,課堂學習已經逐漸不能完全滿足個人學習的需要,未來學習已不僅僅局限于紙質的學習材料,基于移動終端的移動學習必將得到長足的發(fā)展。以微課程為基礎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有其鮮明的特點,在實際教學運用中具備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實現了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轉變,有利于學生和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這對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1]McGrew LA.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1993,70(7):543.
[2]Kee TP.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 (32):100.
[3]Morris LV.Little lectures?[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2009,34(2):67.
[4]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
[5]姜玉蓮.微課程研究與發(fā)展趨勢系統(tǒng)化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2):64.
[6]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1):65.
[7]李小剛,王運武,馬德俊,等.微型學習視野下的微課程設計及教學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10):31.
G642.0,R33
A
1002-1701(2015)09-0009-02
2015-04
張筱敏,女,博士,講師,主要從事生理學教學與科研工作。
云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BC14006);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3C099);昆明醫(yī)科大學教研教改項目(2013JY-Y09)。
*通訊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