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白云區(qū)平沙小學 何秋容
中年段學生語文積累與運用的策略
文/廣州市白云區(qū)平沙小學 何秋容
詞語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詞語,是我們閱讀和寫作的基礎。面對魅力無窮的語言,我們卻苦于學生在使用時的平淡、枯燥、呆板和千篇一律。改變這樣的狀況,讓學生豐富詞語積累,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以及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活動的驅(qū)動力。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實現(xiàn)“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情感轉(zhuǎn)化。因此,每接一個班級我就要求每一位學生必須有一本漂亮的讀書筆記本,也叫積累運用本。我常利用一些課余時間給他們講許多積累詞語的真人實事,告訴學生積累詞語的重要性,同時利用學校的午讀時間,我拿著我自己的積累本和孩子們一起利用午讀時間看書,做讀書筆記,傳授一些我積累的方法,讓孩子們知道如何進行積累。課間組織學生玩成語接龍的游戲;利用學習園地開設“優(yōu)美詞句賞析專欄”,選登同學摘記的優(yōu)美詞句。還讓孩子們以“優(yōu)美詞句共賞析”作為手抄報的內(nèi)容,辦個人手抄報。
建構主義學習論認為:學習是建構認知結構,是個體建構自己知識及關系的過程,是新舊觀念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認為:“人對外界的刺激具有高度的選擇加工的能力,進入頭腦中的知識,不僅是量的積累,而且還要經(jīng)歷性質(zhì)的變化過程?!彼?,課堂教學的積累不是簡單的“積累→貯存→運用”的過程,而應該是“積累→變換→貯存→運用”的過程。每一項積累的內(nèi)容都要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
在上述兩種理論的指導下,我們構建了以積累運用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流程。
1.創(chuàng)設積累與運用的情境。積累的知識一般要有情境的支持,如與積累的內(nèi)容相應的特定環(huán)境、學習者的心情等。這樣,有利于激發(fā)情感,調(diào)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如:人教版第五冊第8課《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中有很多短語,像“尖尖的嘴巴、紅紅的眼睛”等。當學到描寫鴿子的外貌時,我先讓孩子們欣賞鴿子的圖片,讓孩子們真切的體會到“尖尖的嘴巴、紅紅的眼睛”這些詞語運用的準確性,然后讓孩子們想想還能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別的動物的嘴巴、眼睛?在這一情境的提示下,孩子們很快就想到了“鱷魚有大大的嘴巴、圓圓的眼睛、明亮的眼睛”這樣就使孩子們能夠在特定的環(huán)境里學習、積累、運用。
2.促使積累與運用的內(nèi)化。這里的“積累”,不僅僅指語言的積累,還包括習慣養(yǎng)成、方法運用、能力培養(yǎng)、情感熏陶等?!白儞Q”是整個流程中最復雜、最重要的過程,它是將積累的書面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一系列的運行,對積累的詞語、句子先是理解感悟,接著是情感體驗,達到內(nèi)化目的,在內(nèi)化時或內(nèi)化后,進行拓展延伸。如:在教學《聽聽,秋的聲音》這篇課文時,“聽聽,秋的聲音,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話音。”讀完這一節(jié),我引導孩子們想:黃葉要離開誰呀?它會怎么稱呼大樹?又會和大樹怎樣告別呢?拋出這些問題后,我讓孩子們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自己的見解。經(jīng)過這一流程,孩子們的匯報變得很有人情味,有的說:“黃葉對大樹媽媽說:‘媽媽,你保重,我明年還會回來看你的?!庇械恼f:“親愛的母親,感謝你這一年來的照顧,我現(xiàn)在就要離開你了,我會想你的?!边€有的說:“樹媽媽,我就要離開你了,明年我還回來當你的孩子?!边@些語言的運用都體現(xiàn)孩子們對信息的內(nèi)化。
3.貯存有效積累。將內(nèi)化并經(jīng)加工組合的系統(tǒng)化的積累在頭腦中存儲下來,或在積累本上分類記載下來。如在對課文理解感悟后,進行體驗性朗讀,并對重要句段進行背誦。其目的就是將信息更有效的存儲在頭腦中。如:人教版第五冊《秋天的雨》這篇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得很美,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學完課文指導學生背誦時,我先引導孩子們回顧寫作順序,第一句總起,第二句寫黃色的銀杏葉,第三句是寫紅色的楓葉,第四句寫金黃色的田野,第五句寫橙紅色的果園,最后寫菊花。結果在這樣的引導下,孩子們很快就能背誦這段話,達到有效積累。
4.積累的有效運用。積累就是為了有效運用,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如:人教版第五冊《秋天的雨》的第二段的“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蔽蚁纫龑Ш⒆觽?nèi)テ纷x,然后我又讓孩子們仿寫句子,孩子們有的說“白白的雪花像鵝毛,飄呀飄呀,郵來了冬的嚴寒。”還有的說“嫩綠的柳條像小姑娘的長辮子,飄呀飄呀,送來了春的消息?!保ù宋臑椤吨心甓螌W生語文有效積累與運用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