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栓
(河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18)
英語教育中的英本主義批評
劉君栓
(河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18)
全球英語教育領域一直為英本主義話語所控制。英本主義話語根植于西方文化沙文主義,并在英語教育領域構建了很多基于語言和文化差別的歧視性二元對立體。英本主義為英語教育界普遍接受,主要原因在于業(yè)內人士對母語非英語本族語者教師的職業(yè)能力和教學方法使用的語境化認知不足。因此,在英語教育和教學活動中應引入批判性教育理念,以期培養(yǎng)學習者抵制英本主義的意識。
英本主義;英語教育;主流英語國家;母語非英語國家;文化政治
自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很多英語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從“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政治正確性”(Political Correctness)、“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和“后現代主義理論”(Postmodernism)等理論視角分析了社會身份、文化和權力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及這些因素的互動如何影響英語教育的理念和具體教學行為。[1]165-180,[2]85,[3],[4]研究指出,英語全球化在促進國際交流和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鞏固了英語及其所依附的文化在全球的霸權,并加強了英語代表文明、現代化、科技進步和民族統一的話語。[5],[6]1-20話語為權力的產物,也能塑造和強化權力。[7]5主流英語國家在當代世界政治、軍事、科技和文化領域的霸權地位,一方面增強了英語本族語者的優(yōu)越感,另一方面也使他們成為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習者模仿的對象,進而構建了英語教育中根深蒂固的英本主義(Native-speakerism)。[8]6鑒于英語已經發(fā)展成為一種國際性語言的事實以及教育活動中倡導文化平等的時代需求,本文將對英本主義的概念及其在英語教育中的具體表現進行分析,并從多維視角分析該概念的認知謬誤,旨在喚醒師生在英語教育和教學活動中抵制英本主義的意識。
英國學者Holliday提出:“英本主義是一種意識,彌漫在整個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和外語的教育領域。其核心思想就是英語本族語者教師是西方文化的代表,而西方文化能夠繁生標準英語和理想的英語教育方法。”[8]6分析此定義,可以發(fā)現其包含以下幾重含義:(1)英語本族語者是最佳的英語教師;(2)英語本族語者教師的英語是標準英語;(3)理想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源自于主流英語國家;(4)主流英語國家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代表;(5)學習英語就是要學習主流英語國家的文化,并以融入該文化為學習目的。該概念體現在很多發(fā)展中國家的英語教育中。例如,這些國家的英語教育界長期堅持下述教學理念:英語教學目標就是要幫助學習者達到英語本族語者的語言水平;教學內容要以英美文化為參照,介紹英語本族語者思考問題的角度,以便學習者模擬英美人的行為舉止。[9]
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符號,受到社會意識形態(tài)、歷史和政治等符號的影響,語言自身的地位是外界對語言的影響及語言對外界影響共同作用的產物。[4]雖然英本主義意識源于主流英語國家,并對母語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后者對英本主義的接受和默認,又加強了前者的中心地位。因此,研究英本主義需要從兩類不同區(qū)域入手,并要考慮與英語使用相關的歷史、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互動關系。
英本主義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主義”(Culturalism),[8]176而文化主義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英帝國殖民擴張時期的文化本質論和文化沙文主義思潮的遺產。文化本質論強調文化具有集合性,即特定的文化為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共享,像巨石般一成不變,個體的表現是整個群體文化的映射。該論點一方面否定了文化的混雜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也導致了英帝國與殖民地國家和地區(qū)在文化方面的二元分割,形成“自我(Self)”和“他者(Other)”的對立?!八摺蓖弧白晕摇辟x予貶義的文化定勢形象。沙文主義則是強調自身民族文化的優(yōu)越性,認為“自我”有義務改善“他者”文化。英本主義所堅持的文化學習導向就充分體現了這兩種論調。例如,《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在荒島上教“星期五”英語就是早期以英文主義為指導原則的教學范例?!靶瞧谖濉贝砹嘶男U文化,魯濱遜代表安格魯-薩克森文化,英語是文明的載體。魯濱遜教授“星期五”英語,目的在于幫助其文明化。另外,在西方英語教育領域,亞洲國家的學生普遍被認為沉悶被動、沒有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缺乏西方學生所具備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是對亞洲學生自身文化的否定,是對推崇英語文化的一種隱性形式。
就某些母語非英語國家和地區(qū)而言,它們因受殖民主義的影響,將學習英語視為通往現代文明的必經之路。例如,Pennycook在其《英語作為國際性語言中的文化和政治問題》一書中引用了一位馬來西亞學監(jiān)所講的一段話:“太批馬來人原本安分從事體力勞動,如果他們學了英語,就會清楚認識他們的處境,成為社會動蕩的根源?!盵2]85這句話充分表明了以這位學監(jiān)及其所代表的社會群體對英語具有啟蒙作用的強烈信念。另一些母語非英語國家和地區(qū)出自于自身政治、經濟和科技發(fā)展的需要而大力推廣英語教育,片面強調英語的“實用功能主義”(Pragmatic Functionalism),認為學習英語能夠使人融入主流社會,獲得人生的成功。新加坡學者Chew曾言:“在英語全球化時代,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掌握英語,那就意味著他們將和父輩一樣被邊緣化,不能享用全球化所帶來的巨大資源?!盵10]由此可見,英語在全球發(fā)展所帶來的文化和政治霸權未引起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民眾的強烈認識。這無疑會加重這些國家和地區(qū)英語教育與教學活動中的英本主義。
英本主義體現了以主流英語國家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義,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形成了基于教師身份、教學方法、文化取向和語言標準等內容的二元對立體。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教師身份問題,即“母語為英文的英語教師”和“母語非英文的英語教師”之間的對抗。兩類教師間的二元對立格局反映了英本主義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理論的影響。大量的第二語言習得文獻通常把“理想化”的目標語本族語者置于“定勢化”的非目標語本族語者之上,認為后者為具有語言缺陷的交際者,其交際能力仍處于發(fā)展階段。[11]該現象亦反映了英本主義的思維。對英語本族語者的推崇使前類教師被賦予了更高的職業(yè)地位,導致教育機構、出版商和政府機關對他們的青睞,致使母語非英語本族語者教師在職場上處于不利地位。[12]Govardhan、Nayar和Sheorey對招聘海外英語教師的廣告進行了研究,發(fā)現主要的硬性條件就是要求應聘者為英語本族語者或其英語水平必須接近前者。[13]Liu對母語非英語的海外英語教師進行的調查顯示:100%的受試者都在求職過程中受到過歧視。[14]就母語非英語的在職英語教師而言,很多教師通?;ㄙM過量的時間修正發(fā)音,甚至做聲帶手術,使自己聽起來更像英語本族語者。[15]157Tang在香港對參加教師發(fā)展培訓班的母語非英語的教師進行了調查,發(fā)現67%的教師明確表示對自身的語言身份缺乏安全感。[16]Phillipson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本族語者謬誤(Native-speaker fallacy)”,指出其源自于“英語本族語者是理想的英語教師”的英本主義話語。[1]165-180該話語不僅影響了母語非英語教師的就業(yè)選擇,也對在職教師的自信心帶來沖擊,進而影響其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的信念和態(tài)度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這些教師在課堂上不自信的表現必然會加強學生的英本主義情結。[17]
在教學方法、文化取向和語言標準等方面,英本主義也在發(fā)揮作用。就教學方法而言,西方英語教育界從20世紀20年代至今,不斷推出了形色各異的方法,并簡單地移植到英語作為外語的國家。[3]非英語國家的教育界對這些方法不假思索地接受。Kramsch和Sullivan指出,在很多母語非英語的教師和學生眼中,“交際教學途徑”“以學習者為中心”和“小組合作學習”等術語中已經成為“進步”“現代化”和“獲取財富”的同義詞,忽視了這些源于英美國家并針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途徑或方法未必適用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情境。[18]在文化取向方面,主流英語國家為了使移民和留學生盡快融入當地社會和社區(qū)的文化,大力推行“同化主義”語言教育(assimilationist language teaching)。[9]同時,為了鞏固和加強與其前屬殖民地及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這些英語國家大力推行英語教育援助項目,旨在加強對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后殖民統治。Gray分析了自20世紀70年代迄今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英語教材,揭示了西方白領的個人主義和工作改變人生的理念充斥在教材的語料之中。[19]發(fā)展中國家出于政治、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在英語教育中大力提倡對主流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甚至在伊斯蘭世界,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內容大多也沒有補充學生的本民族文化內容。教學中所提倡語言標準更體現了英本主義的理念。韓國很多兒童甚至接受舌頭消減手術,以期消除韓國口音。[20]此類例子很多,它們均反映了英本主義的負面影響,即學習者因過度推崇英語及其文化,有意或無意地貶低或犧牲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語言。
作為一種意識,英本主義反映了殖民話語和英語在當今世界的霸權地位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英語帝國主義的存在。無論在主流英語國家,還是在母語非英語國家,推廣和接受該意識存在著嚴重的認知誤區(qū),未能正確面對和審視以下幾個問題:(1)英語全球本土化發(fā)展與英語的歸屬權;(2)母語非英語的英文教師的職業(yè)能力;(3)教學理念和方法的貼切性。對這些問題的客觀分析,有助于揭示英本主義意識的謬誤。
首先,英本主義否定了英語全球本土化發(fā)展的事實。近年來,“英語作為國際語言(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世界英語(World Englishes)”“英語作為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和“英語作為跨文化交際語言(English as an intercultural language)”等術語的出現及相關研究充分體現了學術界對本土化英語的認可。同時,掌握英語且母語非英語的人群在數量上遠遠超過母語為英語的群體,比例為3∶1。[21]7這些現狀表明了英語在失去國界的基礎上又被重新劃定了國界,主流英語國家也相應就失去了對該語言的絕對擁有權,[10]所以英語教育不應簡單地以這些國家的英語為標準[22]15。作為一門國際性語言的教育,應該培養(yǎng)學習者雙語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而非要求學習者對主流英語國家的語言和文化進行單向學習和吸收。
第二,英本主義否定了母語非英語的英文教師的職業(yè)能力。事實上,并非所有英語本族語者都是合格或者出色的英語教師,母語非英語的教師也不一定不能成為優(yōu)秀的英語教師。雖然英語母語者教師在語言方面較后者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但他們并非都能講很好的英文,因為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間不存在絕對平等的關系。[23]同時,后者也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在英語語言流利度、關于英語習慣用語的知識和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等方面達到英語本族語者的水平。此外,教學活動的成功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經驗、對學生學習的了解、所掌握的教育與教學理念和方法以及人際溝通能力等因素。一般來說,具有雙語和多語能力的教師通常比單語教師更能勝任語言教學工作。[12]原因在于他們更加了解學生的母語、學生的文化和學習需要,并能根據自身的英語學習經驗有效判斷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因此,教師選聘標準應該從“你是誰”轉向“你具備什么知識”。[23]
最后,生硬地移植主流英語國家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忽視了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差異。各國的國情、教情和學情不同,所以英語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需要根據本地情況構建合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方法和途徑,[24]而非被動接受預先包裝好的教學方法。同時,英語發(fā)展成為世界通用語的現狀使英語屬于一切使用它的人和任何教授它的地方,客觀上也要求英語教育不能按照“英語本族語者”的語言環(huán)境所生成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9]由于源自主流英語國家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大多基于這些國家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對這些理念和方法的盲目接受會帶來嚴重的后果。一方面會加重英語帝國主義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會使非英語國家英語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的教育理念和觀點邊緣化,使其失去職業(yè)和學術話語權,進而間接加強了英本主義話語在英語教育領域的強勢地位。
批判教育學理論的先驅Giroux指出,所有的社會體系中都存在著基于種族、社會階層和性別的歧視和邊緣化現象。[25]由于教育活動不可能在社會真空中進行,所以此類現象也同樣在教育活動中得以復制?!耙苍S我們不認同絕對語言帝國主義的學說,但是我們需要記住英語最初的傳播者一直在努力控制我們的學生和教師,重新界定他們的生活,并希望在此過程中改善這些師生的文化。”[8]的確,英語教育是把“雙刃劍”,它在促進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政治、經濟和科技發(fā)展的同時,也可能對國家、民族文化和學生的思想意識帶來負面影響,不一定符合國家的長遠利益。[9,24]本文從批判理論的視角對英語教育中英本主義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其產生的政治和文化根基、對發(fā)展中國家英語教育的危害及其認知的誤區(qū),但這并非要否定英語教育的必要性,或者說要否定主流英語國家的英語、文化和教育理念。其真正目的在于幫助師生認識到迄今英語教育中所隱藏的文化控制和歧視因素,進而培養(yǎng)其抵制英本主義的意識。
參考文獻:
[1]PHILIPSONR.LinguisticImperialism[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
[2]PENNYCOOKA.TheCulturalPoliticsofEnglishasanInternationalLanguage[M].Harlow:Longman,1994.
[3]KUMARAVADIVELU B.TESOL Methods:Changing Tracks,ChallengingTrends[J].TESOLQuarterly,2006,40(1):59-81.
[4]SOWDENC.There’sMoretoLifethanPolitics[J].ELTJournal,2008,62(3):284-291.
[5]PHILIPSONR.RealitiesandMythsofLinguisticImperialism[J].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Development,1997,18(3):238-248.
[6]MCKAYSL,BOKHORST-HENGW D.InternationalEnglish inItsSociolinguisticContexts:Towards a Socially Sensitive EIL Pedagogy[M].NewYork:Routledge,2008.
[7]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ofLanguage[M].LondonandNewYork:Pearson,1995.
[8]HOLLIDAYA.TheStruggletoTeachEnglishasanInternationalLanguag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
[9]龔亞夫.重新思考基礎教育英語教學的理念[J].中國外語,2009,(6):9-16.
[10]MCKAY S L.Toward an Appropriate EIL Pedagogy:Re-examiningCommonEILAssump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 AppliedLinguistics,2003,13(1):120-141.
[11]SELVIAF.TheNon-nativeSpeakerTeacher[J].ELT Journal,2011,65(2):187-188.
[12]KIM H.Native Speakerism Affecting Nonnative English Teachers’IdentityFormation:ACriticalPerspective[J].EnglishTeaching,2011,66(4):53-71.
[13]GOVARDHAN A K,NAYAR B,SHEOREY R.Do US MATESOLProgramsPrepareStudentstoTeachAbroad?[J]. TESOLQuarterly,1999,33(1):114-25.
[14]LIUJ.Nonnative-English-speakingProfessionalsinTESOL[J]. TESOLQuarterly,1999,(1):85-102.
[15]CANAGARAJAH A S.Resisting linguistic Imperialism in English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16]TANG C.On the Power and Status of Nonnative ESL Teachers[J].TESOLQuarterly,1997,31(3):577-83.
[17]RYAN P M.Cultural Knowledg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Case Study of a Native Speaker of English and a Native Speaker of Spanish[J].Language,Culture,and Curriculum,1998,11(2):135-150.
[18]KRAMSCHC,SULLIVANP.Appropriate Pedagogy[J].ELT Journal,1996,53(3):199-212.
[19]GRAY J.The Branding of English and the Culture of the New Capitalism:Representations of the World of Work in English Language[J].AppliedLinguistics,2010,31(5):714-733.
[20]HAYATI N.Empowering Non-native English Speaking Teachers Through Critical Pedagogy[J].TEFLIN Journal,2010,21(1):78-89.
[21]CRYSTAL 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
[22]PENNYCOOK A.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A Critical Introduction[M].Mahwah,NJ:Erlbaum,2001.
[23]RAMPTONB.DisplacingtheNativeSpeakers:Expertise,Affiliation and inheritance[J].ELT Journal,1990,44(2):97-100.
[24]張正東.探討我國英語課程的目標[J].課程教材教法,2005,(9):55-61.
[25]AKBARI R.Transforming lives:Introducing Critical Pedagogy into ELT Classrooms[J].ELT Journal,2008,62(3):276-283.
(責任編輯 蘇肖)
The Critique of Native-speakerism in English Education
LIU Jun-sh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hijiazhuang,Hebei 050018,China)
The arena of the English education has been dominated by the discourse of Native-speakerism in the whole world.Native-speakerism is rooted in the western cultural Chauvinism and has formulated many discriminatory dichotomie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in language and culture.Nevertheless,it is still widely accepted in the circle of the English education.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ose working in this field have inadequate cogni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the structure of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non-native-Englishspeaker teachers(NNESTs)and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any teaching methodology.It is proposed accordingly that the concept of Critical Pedagogy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English education in order to foster learners’consciousness to resist Native-speakerism.
native-speakerism;English education;mainstream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non-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cultural politics
G420
A
1673-1972(2015)01-0105-04
2014-09-25
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高校英語教師的英本主義意識研究”(SD132014)
劉君栓(1970-),男,河北無極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利物浦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批判話語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