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鑫,于 易
(許昌學院 法政學院, 河南 許昌 461000)
孔孟恕道的內涵與當代價值
謝永鑫,于 易
(許昌學院 法政學院, 河南 許昌 461000)
“恕”是儒學的重要觀念。從文本和歷史的角度考察,孔子的恕道就是“忠恕”之道,基本內涵是推己及人,經(jīng)典表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以“不忍人之心”和“惻隱之心”來表達恕道,其內涵由孔子的推己及人擴展到推己及物;以反求諸己的工夫作為實踐恕道的方法。儒家的恕道有助于推進當今中國的道德和價值觀建設。
孔子;孟子;?。划敶鷥r值
《論語》中直接論及“恕”的是《衛(wèi)靈公》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庇纱?,諸多學者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視為孔子對“恕”的定義。除此之外,《里仁》篇提到“忠恕”,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痹诖?,曾子把老師的一以貫之之道解釋為“忠恕”。那么,什么是“忠”?孔子在《雍也》篇中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币恍W者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轉述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并將其稱為“忠”。
《論語》成書之后,從古至今,有諸多學者對其進行詮釋。對孔子恕道的理解歷來都有爭議。爭論的中心問題是“忠”與“恕”的關系。
朱熹是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他主張“理一分殊”,認為天地萬物都遵循同一個天理,萬物是因為具有不同的氣才產生了差別。以此為基礎,我們就可以理解他關于孔子恕道思想的觀點。他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蓋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盵1] 91由于人與人之間只有氣質之性的差別,他把盡己之心、“忠”視為實證天理,把由己推及他人、“恕”視為天理的落實、分殊。這是朱子對“忠恕”的直接闡釋。他又引用程子的話:“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 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盵1] 92由此說明,“忠恕”是體用關系,是一個整體。在《朱子語類》中,他又明確指出“忠恕只是一件事,不可作兩個看?!庇终f:“忠是本根,恕是枝葉。非是別有枝葉,乃是本根中發(fā)出枝葉,枝葉即是本根?!盵2] 156這是用本末、枝葉的關系來譬喻忠恕。這樣,朱熹就從體用、本末、己物等多個角度出發(fā),論證了“忠恕”其實是表示體用、本末、內外、己物等主從關系的概念,是一個整體。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解釋“忠”與“恕”說:“‘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所謂忠也。‘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所謂恕也?!盵3] 61在此,他明確地把忠恕分作兩個概念,并分別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二者進行解釋。至于“忠”與“恕”的關系,他認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是使仁得以有效實施的保證。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言之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就是“忠”,是“盡己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就是“恕”。在此,他把“忠”與“恕”詮釋為兩個并列的、分離的概念。
從“忠恕”理解的上述分歧,我們理解孔子的恕道思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文本上看,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鬃拥牟煌茏訉Α叭省庇胁煌幕卮稹N覀兛梢栽O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是孔子對“恕”的定義,而是他針對子貢的提問做出的一種針對性的解釋?!吨杏埂吩疲骸爸宜∵`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边@里把忠恕之道解釋為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毫無疑問,“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是恕道的經(jīng)典表述。這表明,“恕”與“忠恕”內涵一致,可以互換。
其次,從忠、恕與仁三者之間的關系來看,“忠”與“恕”是“仁”的落實和展開,體現(xiàn)了對自己和他人主體性的尊重?!爸摇迸c“恕”并不是相互對立的,朱熹將“忠恕”視為一個整體并理解為一本與萬殊的關系更為妥當。一本寓于萬殊,“忠”寓于“恕”,并由“恕”表現(xiàn)出來。進而言之,“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方”就是方法,近取譬,就是取譬于己,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也就是“恕”。整句話就是說恕是行仁的途徑。所以,“恕”是由“仁”所引發(fā)的求仁行仁的必要途徑,而“仁”是人恕道的目的和歸宿。
由此,我們可以對孔子的恕道有一個基本的理解。首先,孔子恕道的基本概念是“忠恕”,它要求道德主體由己之本心,推及他人,將心比心。其次,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并不是對“忠”或者“恕”的定義,而都是對孔子恕道的闡釋,也是恕道在實踐上的體現(xiàn)。最后,孔子恕道思想的核心是推己及人。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忠實繼承者。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關于這里的“恕”,朱熹解釋說:“恕,推己以及人也?!边@與他對孔子的“忠恕”的解釋是一致的。趙岐注說:“當自強勉以忠恕之道,求仁之術,此為最近也。”[4] 353在這里,他不僅認為“恕”即“忠恕”,還指出了恕與仁的關系。仁是恕的根本,恕是仁的功夫途徑。雖然“恕”字在《孟子》一書中只出現(xiàn)了這一次,但他的思想其實是以恕道為基礎的。
孟子繼承孔子的人性思想,正式提出性善論。他以“不忍人之心”來論證性善?!睹献印す珜O丑上》中有言:“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這里,他把“不忍人之心”描述為惻隱之心,并將“四心”視為仁義禮智四德的“四端”,說“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而“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也就是說人的仁義禮智之德是在生而即有的四端之心上面生長出來的,是內在的、生命本有的,因而人性本來就是善的。這是他關于性善論的基本思想。
在孟子這里,“仁”就是所謂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的擴充。那么何謂“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蒙培元先生認為,“惻隱之心就是對生命的同情、愛護和尊重,是一種出于生命‘感同身受’的內在情感”[5] 127。前文指出,朱熹認為人與萬物是同源同理的,所謂的“感同身受”也正是出于人與萬物的同源同理。人沒有不愛惜自己的,正是出于對自身的愛惜,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才能夠對他人和它物有不忍人之心和惻隱之心?!安蝗倘酥摹边@個短語把“心”體和“不忍”之用結合在一起,這是孟子對恕道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表達,它所體現(xiàn)的正是一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心態(tài)。
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對推己及人的經(jīng)典表達?!睹献印けM心上》中進一步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君子就是這樣,由親愛親人而仁愛民眾,由仁愛民眾進而愛惜萬物。實際上,就是推己及人,推己及物,這便是孟子恕道思想的基本內涵,顯然這比孔子的推己及人更深一層。那么,孟子是如何闡釋推己及物這一內涵的呢?孟子在《梁惠王上》中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生,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這正是一種“感同身受”的內在情感,人由于想到自己生命的可貴,當身體遭受侵害會產生一種驚懼感,進而想到動物在遭到人的殺害時也會感到驚懼和痛苦,因而對其產生一種憐憫同情之心,這就是不忍人之心。在這一章中,孟子還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痹S多學者認為,這里表現(xiàn)了孟子思想中的生態(tài)哲學觀和自然哲學觀,正是我們當代社會所提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理論依據(jù)。其實,這里也蘊含了“推己及物”的內涵。
在孔子那里,施行恕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孟子的恕道是如何得以貫徹的呢?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凡事不苛責別人,而反思自己,這是貫徹恕道思想的基本方法,也是成就大事、平治天下的前提。所謂“反求諸己”是指凡事求于內心,而不是向外要求。這不僅是對內在心靈的一種洞察,也是進行人生修養(yǎng)和提高心靈境界的重要途徑。如果說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就是孟子恕道思想的基本內涵,那么,“反求諸己”就是孟子恕道得以實施的基本方法。
首先,孔孟恕道思想有助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道德風氣。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大轉型期,社會整體道德滑坡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近年來,屢屢發(fā)生食品安全、老人摔倒扶不扶等令人痛心疾首的道德問題。我們在慨嘆和譴責的同時,更需要進行自我反思:當我們自己面臨利益沖突,我們將如何進行取舍?當我們理解、認同了孔孟的恕道思想,學會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時刻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原則指導自己的道德實踐,就能夠避免價值選擇時的猶豫不決,避免做出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對個人而言,這有助于培養(yǎng)崇高的道德品質,建立個體道德人格。對社會而言,這有助于遏制社會道德滑坡,提高社會整體道德風氣。
其次,孔孟恕道思想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各團體及各階層的和諧、國家間的和諧等方面的內容。恕道思想中推己及人的觀念不僅有助于人自身的發(fā)展和道德水平的提升,更有助于促進人身心的和諧,還能夠為人際交往提供積極的原則和規(guī)范,保證人際關系的和諧發(fā)展,促進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從孟子的推己及物這一觀念來看,恕道思想為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最后,儒家恕道有助于人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建立在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和對社會心理的把握的基礎上。忠恕之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層次的“誠信、友善”是高度一致的。古希臘晚期的斯多亞學派指出:“首要的德行有明智、勇敢、公正、節(jié)制?!滦惺腔ハ嗦?lián)系的,它們有共同的原則,所以,擁有其中一個就等于擁有了全部?!盵6]604忠恕之道屬于首要的德行,由此伸展出去,個人、社會和國家層次的其他價值準則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會源遠流長,發(fā)榮滋長。
[1] 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 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 李學勤. 孟子注疏[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 蒙培元.蒙培元講孟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 苗力田.古希臘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郜春霞]
On the Meaning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Confucious and Mencius’s Reciprocity
XIE Yongxin, YU Yi
(CollegeofLawandPolitics,XuchangUniversity,Xuchang461000,China)
Reciprocity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Confucianism. Confucious reciprocity is the “l(fā)oyalty and reciprocity”, whose basic content is pushing oneself to others. Its classic expression is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and “Wish to establish himself, try to help others to establish themselves; wish to develop himself, help others to develop themselves also”. Menciu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his reciprocity ideas, in which he uses “bear-human mind” and “compassion” to express forgiveness. In this way has its meaning expanded from Confucius’ “push oneself to other” to “push yourself to physics”. Besides, he looks the efforts of seeking the cause in oneself as the method of reciprocity.
Confucius; Mencius; Reciprocity; contemporary value
2014-12-03
謝永鑫(1973- ),男,河南許昌人,許昌學院法政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研究。
B222
A
1671-8127(2015)01-0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