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窗聞笛
孔夫子說:“繪事后素”。絢爛如霞的明清彩瓷,斗彩、粉彩、五彩、琺瑯彩……瓷器上任何一種傅彩圖紋的呈現都離不開它們所依賴的底色。白,也許是所有彩瓷最原初、最純凈的底色,如同新裁的宣紙,任由筆墨在上面馳騁飛揚。在冉冉不熄的窯火中,人們發(fā)現了金屬礦物的秘密:不同的金屬元素與火共舞,可以在瓷土上燒出繽紛的色彩,宛如女媧當年為補天煉制的五色石一樣絢麗!單色釉,不論是“越青邢白”之唐瓷,還是純凈素樸的宋瓷,都是那么地含蓄內斂,給人以安寧之感,賦予了茶湯無盡的詩意與靈性。即便是在瓷色繽紛的明清,它們亦刪繁就簡,艷而不俗。而且,它們還被帝王賦予了神圣的內涵。紅色系:高貴,熱烈
紅色,在明清單色釉瓷系擁有頗為龐大的族群,如祭紅、礬紅、郎窯紅、豇豆紅、珊瑚紅、胭脂水等等。高溫紅釉以銅為著色劑,低溫紅釉以鐵為著色劑。
高溫銅紅釉創(chuàng)燒于元代景德鎮(zhèn)窯,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鉤瓷。它那高貴、熱烈的釉色,象征著吉祥、喜慶、幸福、歡樂。傳世的紅釉盞托以珊瑚紅、胭脂水多見。
珊蝴紅釉誕生于清康熙年間,因光潤均勻的釉色能與天然珊瑚相媲美而著稱。這件收藏于中國茶葉博物館的珊蝴紅雕瓷茶船是珊蝴紅釉盞托的經典器型之一。它整體呈船型,里施白釉,外施珊蝴紅釉。
它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器身雕刻精美的紋飾。“船”沿有一圈連續(xù)的回字紋,緊接著“船”身是一整片類于竹編質感的規(guī)則花紋,使它看起來更像是一件民藝品,洋溢著濃郁的民俗味。
相比之下,嘉慶珊瑚紅描金盞托則顯得華麗繁復得多。整器內外都施釉,而且描金的纏枝蓮紋幾乎是描繪得滿滿當當,富麗堂皇,大概用作婚慶禮器之用。
還有,這件雍正朝的珊蝴紅釉盞托,器型是最常見的折沿盤型,中央有一深峻的環(huán)形托圈,釉色勻凈,色調均勻一致。底部施白釉,青花雙線圈,豎排六字雙行“大清雍正年制”款識。不過,雍正朝頗有代表性的紅釉瓷是一種以金作為著色劑的金紅釉,顏色淺淡者為胭脂水釉。這件胭脂紅釉盞托,器型基本與前述珊蝴紅釉同款,其色如胭脂,除底部施白釉外,通體施胭脂水,紅白相映,端莊瑰麗。黃色系:至尊,活潑
從龍袍到御座乃至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充斥著帝王的至尊之色——黃色。
黃釉瓷由來已久。傳統(tǒng)低溫黃釉最初源于漢代,以氧化鐵作為著色劑,以氧化鉛作為助溶劑。弘治、正德年間的產品代表了明黃釉瓷的最高水平。清代黃釉瓷主要有澆黃釉、淡黃釉、米色釉等。
現藏于北京藝術博物館的雍正淡黃釉杯碟是清代黃釉瓷盞托的代表作。它由杯、碟,杯呈倒鐘型。碟,里施白釉,外施淡黃釉,淺淡優(yōu)雅,釉面光亮,釉層瑩澈。
由于黃屬于帝王的專屬之色,因此,清代對黃釉器的使用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據《國朝宮史》記載,除了皇帝之外,只有皇太后、皇后才能使用里外均施黃釉的器具,而里白釉外黃釉器只能供皇妃專用。據此判斷,這組杯碟應屬于皇妃使用的宮廷茶具。
再如,這件康熙朝的黃釉青花托盞,在活潑柔和的黃釉上繪以寧靜清雋的青花,動靜結合,相得益彰,平添了些許雅致。藍色系:冷艷,深沉
祭藍釉是明代藍釉瓷的經典。祭藍,又稱“霽藍”、“積藍”、“寶石藍”。
它因氧化鈷而成色,同祭紅釉一樣,釉面不流不裂,釉色均勻,釉層肥腴豐潤,流露出一種冷艷深沉之美。
有清一代,以康雍乾三朝的祭藍釉盞托傳世品居多。作為仿古創(chuàng)新的釉彩,康熙朝的這件祭藍暗刻龍紋盞托就富有明代的風格。整器呈盤型,葵口,中心托環(huán)上有一圈“燈草口”,這是由于在高溫狀態(tài)下釉水熔融垂流,使器物口沿釉層變薄而顯露出白色胎骨,形成一線醒目白邊。托圈兩邊,暗刻騰躍的雙龍,線條流暢,畫面氣韻生動。
至乾隆朝,祭藍盞托器型日益豐富,多見描金器。譬如,這件祭藍釉描金纏枝花卉茶船,沉著的藍與明麗的金,在視覺上實現了完美的統(tǒng)一,呈現出沉穩(wěn)且不張揚的華麗。
當然,金彩有時會以更簡約的線條,存在于盤型盞托的托環(huán)、盤沿,于不經意間透出貴族的氣息。不過,祭藍描金器的表現形式決不止于此。這套祭藍描金乳釘紋杯、盞托向我們展現了它如青銅器般厚重的一面。與普通器型不同,它的釉層較厚,器腹也較深,盤沿處的一圈描金線與雙耳乳釘杯相呼應,無不觸引思古之幽情。綠色系:典雅,含蓄
不同于溫潤如玉的青瓷,綠釉瓷身上透出的是深邃含蓄的沉靜。
明清兩代,綠釉盞托并不多見,精品也不多。
這件康熙綠釉暗花螭龍紋海棠式盞托,整器呈海棠形,盤沿較厚,釉層肥厚,施釉均勻。中心托環(huán)露出白色胎骨,兩條暗花螭龍鋪滿了畫面,形成花團錦簇的審美效果。細膩的線條,描繪出歷歷可辨的龍須,活靈活現。在綠釉瓷系中,還有西湖水釉、松石綠釉、秋葵綠釉、孔雀綠釉、瓜皮綠釉等花色。其中,松石綠釉十分接近于青瓷典雅的特質,因其釉似天然綠松石之色而得名。這件清嘉慶松綠釉船型盞托,通體施松石綠釉,器身刻劃有纏枝花卉紋,正中有一“壽”字,玲瓏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