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生,潘文倩,郎 炯(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 上海 200137)
創(chuàng)新制度 優(yōu)化機制實現(xiàn)警力無增長改善
于海生,潘文倩,郎 炯
(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 上海 200137)
近年來,公安工作形勢日趨嚴峻,工作任務不斷增多擴展,且復雜性和艱巨性也與日俱增,警力不足的矛盾則更為突出和加劇。有限的警力編制增量不能從根本上緩解警力不足的矛盾。因此,必須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使警察機關和警察隊伍在警務工作中發(fā)揮出更大效能。立足學校自身,深入分析影響學校發(fā)展升級和警力資源改善的瓶頸問題,從創(chuàng)新與完善學校管理體制、完善師資隊伍結構和激勵機制、進一步拓寬和創(chuàng)新進人渠道和用人方式、加快信息化校園建設等方面入手,努力實現(xiàn)“警力無增長改善”的目標。
公安機關;警力;無增長改善
DOI:10.13643/j.cnki.issn1008-5750.2015.01.003
多年來,警力與警務工作之間的關系一直是世界各國警察理論界和實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世界各國的實踐證明,警察編制的配比與警務工作效能并不是完全成正比關系,也就是說,并非單純地增加警察編制就能達到提升警務工作效能和水平的目的。近年來,公安機關面臨的社會治安形勢日趨嚴峻,工作任務不斷增多擴展,且復雜性和艱巨性也與日俱增,而與此同時,警力不足的矛盾則更為突出和加劇,并存在較大程度的普遍性。在目前全國嚴格控制公務人員總量的大背景下,有限的警力編制增量不能從根本上緩解警力不足的矛盾。因此,如何拓展思路,開辟新路,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使警察機關和警察隊伍在警務工作中發(fā)揮出更大效能,著力實現(xiàn)“警力無增長改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1. 警力的含義及構成要素
廣義上的“警力”,是指警察機關及警察隊伍所具備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及其它相關資源的總和,具體包括警察機關的機構設置、職能配置、運行機制、規(guī)章制度、人員數(shù)量、人員素質、人員使用、器械裝備、設施場地、情報信息、戰(zhàn)略戰(zhàn)術、經費保障等多個軟硬件要素。而我們這里所研究的“警力”可以理解為狹義上的警力,簡單地說,就是一定數(shù)量和一定質量的警察按照一定方式配置與整合后,在警務工作中體現(xiàn)出的履職能力,或者說處理警務工作的能力。我們認為,對警力的合理測量應當是“有效警力”,而非簡單的警察人數(shù)的總和,可以用公式來表述有效警力的測量,即“有效警力=自然人數(shù)×系數(shù)群+科技+機制”。其中,系數(shù)群包括個體的能力系數(shù)、個體的狀態(tài)系數(shù),以及團隊的集成系數(shù)(優(yōu)勢互補)。
2. 警力無增長改善的含義
在現(xiàn)代警察制度誕生后的 180 多年的時間里,西方各國學者對警力或者說警力資源相關理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探討。最初理論界對警力的理解就是指警察數(shù)量。上世紀 30 年代,美國著名的警政專家沃麥( A.Vollmer )、威爾遜( 0.WilSon )、史密斯 ( Bruee Smith ) 等人都對警力資源配置進行了深入研究。而警力“無增長改善論”則是由英國警務改革的倡導者、德文郡警察局局長約翰?安德遜(John Anderson)于1976年在其著作《從人力資源到觀念的轉變》中正式提出?!熬o增長改善”就是指在警察數(shù)量沒有增多或者增量受到限制的情況下,通過其它途徑和方法提高其警務工作能力。實踐證明,警力無增長改善是適應現(xiàn)代警務工作客觀需要的必由路徑,也是我們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
3. 警力無增長改善的基本途徑
基于對警力和有效警力的理解,我們認為,警力無增長改善的著眼點應聚焦在對有效警力的開發(fā)和增量上。因此,在人員編制數(shù)及增量有限的情況下,應當堅持警力的結構性挖潛和內涵式建設,通過調結構、轉方式、強管理、提能力、凝警心等一系列措施,提升整體隊伍的有效警力的百分比來緩解警力絕對人數(shù)受限的矛盾和困難,努力實現(xiàn)警力無增長改善的目標。其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一是向機制要警力,優(yōu)化機構設置、完善職能配置和改進工作運行機制,提升工作效率;二是向素質要警力,強化教育培訓、人才培養(yǎng)和崗位練兵,提高民警綜合素質;三是向管理要警力,優(yōu)化警力配置和強化科學用警,提升隊伍整體合力;四是向科技要警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和現(xiàn)代化裝備改良,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五是向凝聚力要警力,完善愛警惠警措施,提高民警的工作積極性和投入度;六是向社會要警力,加強輔警隊伍建設和完善購買服務制度,節(jié)約并釋放更多的警力資源。
隨著上海公安工作的大發(fā)展,學校近年來在市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教委的正確指導下,全體教職員工勇于創(chuàng)新,追求卓越,齊心協(xié)力,共同奮斗,實現(xiàn)了學校的跨越式發(fā)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學校的警力資源建設為此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一)學校警力資源建設面臨的新形勢與新任務
當前,公安教育訓練工作進入了改革發(fā)展的新階段,公安部和市局黨委對學校建設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學校也進入了升級發(fā)展和向“亞洲一流、世界先進”警察院校全面邁進的重要階段,學校警力使用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與挑戰(zhàn)。
1. 公安部對加強公安院校建設作出了新部署
近期,公安部研究部署了推進公安院校改革發(fā)展的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務,對全國公安院校進一步提高服務公安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公安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2. 上海公安工作發(fā)展的新形勢
目前,上?,F(xiàn)代警務機制升級版建設處在大力推進的過程中,上海公安工作正面臨著新一輪的改革與發(fā)展。作為上海公安教育訓練主陣地的學校如何在上海現(xiàn)代警務機制升級版建設中,全面提升工作質量和水平,更好地提供警力和智力支撐是學校面臨的全新的重大課題。
3. 市局黨委對學校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2014年教師節(jié),上海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兼我校校長白少康同志來校開展專題調研,他著重強調了學校作為公安人才進入的“總開關”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對學校提出了要繼續(xù)加大改革創(chuàng)新力度,牢固樹立培養(yǎng)“政治人才”的理念,努力實現(xiàn)“教育領先于實踐”等新的要求,將學校的職能定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4. 學校自身改革發(fā)展的新目標
通過多年的努力,學校成功創(chuàng)建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yè)院?!?,下一步,學校將瞄準建設“亞洲一流、世界先進”的警察院校的宏偉目標全面邁進??梢灶A測,實現(xiàn)這個目標所承擔的工作任務量及其難度、復雜程度均是前所未有的。面臨如此浩大的系統(tǒng)工程,警力資源建設將是學校面臨的核心問題。
(二)學校警力資源的基本情況
1996年,學校與一警校、二警校實行三校合并,當時的民警和職工總人數(shù)達600余人。2005年,市局北艾路和莘莊培訓基地整體劃歸學校,當時的民警和職工總數(shù)為532人。當前,學校職能已從過去單純的學歷教育轉為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并重,因此,學校承擔的教育訓練工作的任務量以及復雜性和艱巨性均比10年和20年前倍增。從2013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學校共舉辦各類培訓班245期,累計20700余課時,培訓學員11580余人次,第二專、本科學員近1500人,工作任務驟增。而學校目前共有15個副處級內設機構(其中管理服務部門7個,教學培訓部門8個),民警、職工及文職總人數(shù)則為510人。相比于10年和20年前,學校民警、職工及文職總人數(shù)卻分別減少了4.1% 和15%。因而,繁重的教育培訓工作任務與有限的警力資源間的矛盾之突出可見一斑。
(三)學校提高警力資源效能的主要做法
面對公安教育發(fā)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學?,F(xiàn)有警力資源日顯總量不足、結構不優(yōu)和效率不高等問題。在全局警力總量受限的情況下,學校黨委積極研究解決方案,全力開展內部挖潛,通過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緊密結合公安院校特點和自身實際,開拓思路,創(chuàng)新方法,在警力無增長改善方面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警力數(shù)不足的問題。
1. 加強人員崗位管理的科學性與規(guī)范性
一是堅持崗位結構優(yōu)化,強化教學育人工作。多年來,學校著力加強崗位優(yōu)化設置和合理配比,嚴格控制和逐步減少行政教輔崗位數(shù),堅持把有限的警力資源向教學育人一線傾斜,進一步強化教學育人的核心地位。目前,學校行政教輔崗位數(shù)與教學培訓崗位數(shù)的比例已從10年前的2︰1左右降至當前的1.2︰1。二是堅持崗位動態(tài)調整,優(yōu)化崗位設置。學校堅持崗位設置精簡高效的原則,每年對各部門民警、職工和文職崗位進行全面梳理與優(yōu)化,根據(jù)工作內容、要求和人員的變化情況,對崗位設置進行動態(tài)調整,確保崗位設置的科學合理。三是堅持全員競聘,促進人崗適配。學校連續(xù)10年每年開展民警、職工和文職崗位競聘工作。實踐證明,這項制度對更好地推進學校各項工作和加強教職員工隊伍管理具有積極意義,既對工作任務和崗位職責進行了一次全面梳理,更是通過定期的雙向選擇,促進了事崗匹配、人崗適配,人盡其才,特別對那些后進同志來說是一次有效觸動和有力鞭策。
2. 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素質
師資隊伍是學校教育訓練工作的第一資源,師資隊伍的內涵建設是學校建設發(fā)展的基礎與保障。因此,學校大力推進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完善師資隊伍結構。教官制經過十年的改革運行,徹底改變了學校原有的師資來源從校門到校門的單一結構,一大批來自實戰(zhàn)、能戰(zhàn)會教的教官充實了師資隊伍。目前,我校教學一線250名教學人員中教官占到72.8%,尤其是公安業(yè)務類教官已經超過80%,專業(yè)帶頭人和青年教學骨干全部是教官。據(jù)統(tǒng)計,教官制實行11年來,來我校工作的專職教官累計已達300余名。近百名教官期滿回實戰(zhàn)單位后發(fā)揮了反哺基層訓練工作的重要作用。教官已經真正成為了教學對接實戰(zhàn)的主體和主導力量。二是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通過對師資隊伍堅持不懈的教育培訓和艱巨工作任務的錘煉,“三實”理念漸成主流,專業(yè)和課程體系得到重建,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手段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成果不斷涌現(xiàn),教育訓練質量不斷提升,師德師風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師資隊伍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示范輻射效應明顯。三是推進“三者合一”建設。我校是全國高等院校中首創(chuàng)“三者合一”,并與國際先進警察院校管理模式接軌的學校。2008年以來,學校通過改革學員管理體制,穩(wěn)步推進師資隊伍“三者合一”,率先在全國構建了融德育、教學、實戰(zhàn)為一體的公安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新模式,師資隊伍管理、組織、策劃綜合能力明顯提升,原學管干部的教學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從原先單一的帶隊干部轉型為能管會教的新型師資力量,警力資源得到了有效開發(fā),警力資源整合利用的效能得以充分體現(xiàn)。四是強化專業(yè)能力培訓。加強師資隊伍能力提升整體設計,大力開展實戰(zhàn)、教學、科研等方面專業(yè)能力培訓,同時開展外語、信息化、法律等方面通用能力培訓;強化師資初任培訓,進一步強化德育輔導和實戰(zhàn)帶兵能力的培養(yǎng),并在培訓方法上注重實踐鍛煉,督促部門科學設計初任教官從教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加強公安實戰(zhàn)鍛煉,組織教官教師赴實戰(zhàn)部門輪崗鍛煉;拓展培訓渠道,借助引進的海外優(yōu)秀師資搭建溝通渠道,與國外警察培訓機構或刑事司法類院校建立合作關系,搭建師資赴國(境)外培訓平臺。五是加大骨干選育力度。根據(jù)專業(yè)建設需求,積極組織開展專業(yè)帶頭人、教學骨干選聘工作,并堅持統(tǒng)一標準、寧缺毋濫的原則。充分發(fā)揮教官制優(yōu)勢,從對應警種條線物色、引進專職或兼職專業(yè)帶頭人作為補充,形成每個專業(yè)“一專一兼”的“雙專業(yè)帶頭人”模式,以利于結構互補,分別從教學、業(yè)務兩個方面開展專業(yè)建設。經過選拔與審核,已在7個重點建設專業(yè)和其他專業(yè)領域選聘了20名專業(yè)帶頭人和41名中青年教學骨干,基本形成了由專業(yè)帶頭人領銜、中青年教學骨干擔綱、覆蓋各專業(yè)的中堅力量。同時,深入開發(fā)校外資源,借助市教委“東方學者”“海外名師”等項目建設平臺,繼續(xù)做好海外高端師資引進和日常運作管理工作。六是深化校局聯(lián)動機制。在教育訓練“共同體”的體制優(yōu)勢下,通過培養(yǎng)模式共創(chuàng)、人才標準共定、教學訓練共施、運作過程共管、教學質量共評的校局聯(lián)動模式,全局資源得到了整合利用,促進了學校教學與實戰(zhàn)的緊密銜接,保障了教學訓練工作的高效運作。學校廣大教官教師在積極承擔任務,投入校局聯(lián)動、戰(zhàn)訓交融的過程中,能力素質也得到了提升。
3. 強化干部隊伍示范引領作用
一是完善干部隊伍分析講評制度。堅持每半年對學校干部隊伍建設的整體情況進行一次分析,緊密聯(lián)系領導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實際,分析研究干部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深入剖析原因,制定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同時,利用學校月度辦公例會,建立職能部門領導對相關條線工作進行講評和校領導對分管工作進行點評制度,逐步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定期評價機制,變壓力為動力,有效促使各級領導干部盡職履責和各項工作的扎實推進。此外,學校堅持開展每年一次的領導干部述職述學會和每半年一次的述廉會,分管校領導對部門領導,部門主要領導對下屬科級領導進行總結講評,進一步強化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和履職能力。二是建立領導干部聯(lián)系一線育管工作制度。建立領導干部定點聯(lián)系第二專(本)科學員區(qū)隊德育工作制度和學校領導干部聽課評課制度。通過領導干部深入學員區(qū)隊與基層輔導員密切聯(lián)系,深入課堂與教官教師零距離接觸,更好地促使他們改進工作作風,了解掌握學員育管與教學工作一線的真實情況,有的放矢地開展各項指導、調研、服務工作,既推進了學校領導干部隊伍建設,也提升了學?;鶎右痪€的工作質量和水平,可謂一舉多得。三是強化領導干部基層鍛煉力度。2013年,在市局政治部統(tǒng)一部署下,依托市局“教官制新十條”,選派了10名教學條線領導干部赴公安實戰(zhàn)單位開展為期一年的掛職兼任領導干部工作,并組織5名領導干部和民警赴本市和外省市公安實戰(zhàn)單位開展掛職、輪崗鍛煉,干部選派力度前所未有,有力提升了學校教、訓、研、戰(zhàn)一體化水平,其撰寫的十多篇高質量調研報告,得到了市局政治部和公安實戰(zhàn)單位的一致好評。
4. 拓寬警力資源補充渠道
一是推進民警崗位的合理置換。學校按照“非重要管理、非重要機密、非涉槍涉彈”原則將民警崗位逐步置換成職工或文職崗位,將置換出的警力安排至其它急需的崗位上去。二是加強非警人員隊伍建設。學校高度重視職工和文職隊伍建設,通過強化管理考核、完善表彰激勵、優(yōu)化崗位培訓和加強凝聚力工作等,使他們進一步增強責任感、歸屬感和積極性,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充分挖掘個人潛能,更好地發(fā)揮非警隊伍的作用。三是加大購買服務力度。對于相關崗位或工作職責通過購買社會化服務予以撤銷,將置換出的人員進行重新配置,進一步釋放和利用好警力資源。
5. 加強校園警營文化建設
學校重視發(fā)揮“文化育警”功能,努力建設融合公安職業(yè)教育理念,以培育師生職業(yè)精神為核心的“五位一體”的校園文化體系,增強學校內涵“軟實力”,進一步加強文化的熏陶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勵作用。一是孕育以鑄魂立根為主旨的思想文化,二是孕育以實戰(zhàn)任務為導向的戰(zhàn)斗文化,三是孕育以全員育人為主線的制度文化,四是孕育以警營特色為主體的環(huán)境文化,五是孕育以凝心聚力為主題的群眾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教育為重點,強化師生公安職業(yè)精神塑造。在艱巨任務和重大工作完成過程中,錘煉形成的“改革創(chuàng)新,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公專精神和“特別能吃苦,特別守紀律,特別有精神,特別會服務”的公專學警精神對廣大師生積極投身于公安教育訓練改革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引領和激勵作用。
6. 強化信息化技術對學校的支撐作用
一是建立辦公信息化平臺。學校構建集教學培訓、行政管理、隊伍建設、后勤保障等各類工作項目的綜合性的辦公信息化平臺,進一步簡化了工作流程,節(jié)約了人力和時間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加強教育訓練信息化建設。注重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教育訓練的支撐作用和延伸效應,優(yōu)化教育培訓的手段和渠道,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創(chuàng)建了遠程學習網絡、數(shù)字化圖書館,通過模擬手段開展巡邏、審訊實訓等。三是加強信息化培訓。學校著力加強教職員工信息化運用能力的培訓與考核,不斷提高教職員工信息化操作水平,有關職能部門開展了信息化技能大練兵,包括職工在內的部門全體人員共同參與,分管校領導親自主考,既提高了工作技能和效率,也很好地促進了崗位履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 構建科學務實的目標管理考核體系
學校構建科學務實的目標管理考核制度,充分發(fā)揮其對部門工作和教職工隊伍的引領、指導、評估和激勵作用??己藘热菀钥冃繕藶橹鳎劢箤W校中心工作,強調工作效能和質量,幫助被考核部門及時改進工作方法,調整工作重點,合理安排警力和分配力量,按時保質地完成工作任務。堅持考核結果與干部任用、個人考核、獎勵表彰、福利待遇等工作緊密銜接,強化目標管理考核工作的激勵作用,進一步激發(fā)廣大領導干部和教職工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
雖然學校立足自身,在“警力無增長改善”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警力數(shù)不足的突出問題,但客觀地說,影響學校發(fā)展升級和警力資源改善的一些瓶頸問題是現(xiàn)實存在的,而且大多是較大、較高層面的體制、機制性問題。
(一)現(xiàn)實存在的瓶頸問題
1. 管理體制與學校新一輪改革發(fā)展不相適應
一是從學校層面來看,學校民警全部是公務員身份,但學校則是事業(yè)單位,因而在干部配備、經費使用、后勤保障等方面關系不順,也影響了“教、訓、練、戰(zhàn)”一體化建設。二是公安院校的內部機構設置應有別于公安行政部門,而目前,學校的內設機構設置和職能劃分更多地具備行政機關的特征,從教育工作的角度來看不夠科學合理。同時,一些服務全局和社會的部門還沒有正式的機構編制,不利于工作開展。三是教研室設置還不夠健全,部分專業(yè)化程度較高的警種還沒有成立專門的教研室,不利于警種專業(yè)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
2. 人員配備與學校新一輪改革發(fā)展不相適應
總體上來看,學校警力數(shù)配比仍有不足。目前,學校民警總編制數(shù)432人,占上??偩Φ?.86%,力量仍顯不足(香港警察學院人數(shù)占香港總警力的2.1%)。而從師生比的角度來看,目前學校師生比為1︰12.4,與世界先進國家與地區(qū)的1︰6比例相比較仍有較大差距,以學校年均在校學員2500人為計,現(xiàn)階段學校專任師資缺口超過90名。按照白少康局長2014 年9月來校調研時的指示要求,學校人員總體力量仍需增強。
3.師資隊伍建設與學校新一輪改革發(fā)展不相適應
一是師資隊伍結構不盡合理。在整個師資隊伍中,高層次、高水平的專家型師資力量還較為缺乏,師資結構不盡合理。二是師資隊伍整體能力仍有不足。目前,師資隊伍整體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教官教師在教學能力、育人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還有欠缺,一些專業(yè)帶頭人和教學骨干的綜合能力還顯不足。三是吸引優(yōu)秀人才來校任教的難度很大。“從優(yōu)待教”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教官崗位的吸引力還不強,實戰(zhàn)單位的優(yōu)秀基層干部、業(yè)務骨干,以及高層次警務研究型人才來校任教的意愿不強,人數(shù)不多,缺乏相應保障制度。同時,也缺乏吸收局外優(yōu)秀人才來校任教的創(chuàng)新機制。
(二)解決當前瓶頸問題的工作對策
1. 創(chuàng)新與完善學校管理體制
一是創(chuàng)新學校管理體制。參照北京、安徽、廣東、黑龍江等地公安機關的做法,爭取市局政策支持,在學校增掛“訓練總隊”的牌子,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管理,有效解決學校在管理體制方面的問題,真正實現(xiàn)“教、訓、練、戰(zhàn)”教育訓練一體化模式,更好地推進上海公安教育訓練工作。二是優(yōu)化調整學校內設機構。結合“三定”工作,根據(jù)公安工作需要,針對公安教育訓練工作內在規(guī)律和公安院校特點,對學校教學培訓部門和行政教輔部門設置進行全面梳理,優(yōu)化學校內設機構設置,根據(jù)警種和專業(yè)發(fā)展需要,探索建立偵查、治安、公安行政管理、公安領導干部學院等相關“二級學院”,支撐并凸顯學校職業(yè)教育職能。同時,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建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公民警校等獨立編制的機構。結合公安實戰(zhàn)需要和學校實際情況,加快建立經偵、行技等相關專業(yè)教研室,并構建相關課程體系,配備相應的師資力量,從源頭上強化上海公安核心戰(zhàn)斗力的素質基礎。
2. 完善師資隊伍結構和激勵機制
一是完善教官選育機制。積極爭取上級相關部門支持,不斷完善教官選拔、培養(yǎng)和激勵機制,如健全任期制教官制度、教官等級晉升制度、教官等級與教師職稱互通制度等一系列教官制度,并進一步提高教官的福利待遇,增強教官崗位的吸引力。二是優(yōu)化師資隊伍結構。加大對高層次、高水平師資,特別是對實戰(zhàn)部門中底蘊深厚、經驗豐富的專家型領導干部或業(yè)務專家的引進力度。同時,根據(jù)公安教育訓練工作規(guī)律和特點,加大對退休的優(yōu)秀師資、行業(yè)專家的返聘力度,形成“高、中、初”三個等級,“老、中、青”三個類型有機結合的師資結構,確保學校師資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三是完善激勵和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對骨干師資、優(yōu)秀教官教師的激勵制度,包括在非領導職務晉升、培訓進修、表彰獎勵、福利待遇、辦公場所等方面加大對專業(yè)帶頭人、教學骨干、高級專業(yè)技術人員等骨干師資的傾斜力度,創(chuàng)造更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條件,進一步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3. 進一步拓寬和創(chuàng)新進人渠道和用人方式
一是探索拓展人力資源補充渠道。充分利用學校事業(yè)編制政策,補充非警編制人員,重點招錄法學教學與法律實務、信息基礎平臺建設、應用軟件開發(fā)、數(shù)字圖書管理等方面的高層次專業(yè)技術人才。二是探索創(chuàng)新人力資源的“柔性使用”模式。在已有職工、文職等非警編制人員使用的基礎上,積極拓寬思路,開發(fā)運用“聘用式”“兼職式”“合作式”“咨詢式”“服務式”等多種用人方式,最大范圍地利用社會資源,實現(xiàn)優(yōu)秀人力資源共享,進一步緩解警力資源不足的壓力。
4. 加快信息化校園建設
加快校園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引領學校教學、科研、管理、保障等各項工作的創(chuàng)新,如積極引入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加快研發(fā)、建設上海公安教育訓練大平臺,開發(fā)先進實用的教學訓練設施等,充分發(fā)揮教育信息化在學校升級發(fā)展中的支撐作用,促進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公安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著力構建數(shù)字化教學、學習、管理、生活環(huán)境,以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促進警力使用的集約高效。
[1]竇勝功,盧紀華,周玉良.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fā)[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金路.論警力[J].公安研究.2006,(2).
[3]朱明杰.公安機關實現(xiàn)警力合理配置的路徑探討[J].吉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7,(10).
[4]王維佳.論“無增長改善論”對我國警力資源配置的啟示[J].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09,(4).
[5]薛陶.警力無增長之我見[J].鐵路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10,(4).
[6]穆永躍.高校人才資源開發(fā)探析[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4).
[7]鄭文力.高校人力資源特征與人力資源管理[J].人力資源管理,2006,(9).
[8]譚春生.關于公安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吉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11,(3).
[9]姜政國.公安高校師資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問題研究[J].教育管理,2009,(1).
[10]周玲.論加強公安院校師資隊伍建設[J].政法學刊,2004,(2).
Innovate Systems and Optimize Mechanisms to Attain the Goal of Improved Performance without Increase in Police Resources
Yu Haisheng, Pan Wenqian, Lang Jiong
(Shanghai Police College, Shanghai 200137, China)
In recent years, police confront more serious situation, tasks which are increasing in quantity and expanding in volume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and arduous and, the shortage of police number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limited addition of the police number can not totally mitigate the contradiction of inadequate number of police. As such, many channels and methods should be used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police agencies and police to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police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lleg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that prevent the college from growth and police resources from performing better and suggests innovating and perfecting the college administrative system, improving faculty structure and stimulation mechanism, further expanding channels to introduce talents and readjust methodologies of employing professionals, speeding up the building of informationized campus and so on in order to attain the goal of improved performance without increase in their number.
Police Agency; Police Force; Improved Performance without Increase in Number
D631.12
B
1008-5750(2015)01-0016-(08)
2014-12-15 責任編輯:陳 匯
于海生(1957— ),男,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副教授,本刊副主編;潘文倩(1973— ),女,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黨委委員、政治處主任,講師;郎炯(1977— ),男,上海公安高等??茖W校政治處組織人事科科長,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