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婭
(河北省涿州市醫(yī)院皮膚科,河北 涿州 072750)
扁平疣是一種好發(fā)于青少年的病毒性皮膚病,大多數驟然出現(xiàn),且病程可持續(xù)數年不愈,由于其好發(fā)于顏面、手背等暴露處,有損美觀,給患者帶來痛苦。2011-10—2013-05,筆者采用口服轉移因子膠囊聯(lián)合中藥外涂治療扁平疣105例,并與鹽酸左旋咪唑片聯(lián)合阿昔洛韋乳膏治療105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210例均為河北省涿州市醫(yī)院皮膚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05例,男45例,女60例;年齡14~43歲,平均(20.5 ±5.7)歲;病程1 個月 ~3年,平均(11.1 ±2.3)個月;皮損部位:面部33例,手背20例,面部及手背52例,皮疹數量平均每例>10枚。對照組105例,男47例,女58例;年齡13~42歲,平均(21.3 ±6.1)歲;病程1 個月 ~3 年,平均(10.7±3.1)個月;皮損部位:面部32例,手背20例,面部及手背53例,皮疹數量平均每例>10枚。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及排除標準 參照《臨床皮膚病學》[1]中扁平疣的診斷標準。排除就診前1個月接受過其他治療者;對所用藥物有過敏史者;有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者;哺乳期及妊娠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鹽酸左旋咪唑片聯(lián)合阿昔洛韋乳膏治療。鹽酸左旋咪唑片(江蘇華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32020905)50 mg,每日3次口服,連服3 d,停11 d;配合阿昔洛韋乳膏(湖北東信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462),每日2次適量外涂。
1.3.2 治療組 口服轉移因子膠囊聯(lián)合中藥外涂治療。轉移因子膠囊[金花企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金花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13360]6 mg,每日2次口服;外用中藥組成:板藍根、木賊、山豆根、香附各30 g,加水500 mL,文火煎煮濃縮至60 mL左右,過濾去渣后將藥液倒出,放涼外涂,每日2次。
1.3.3 療程 2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若疣體未完全脫落,則再治療1個療程。每4周復診1次,治療后由同一名專職醫(yī)生詳細記錄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和治療反應情況。治療期間不用其他藥物,并在2個療程結束3個月后進行復診或電話隨訪觀察復發(fā)情況。
1.4 療效標準 痊愈:皮損全部消退,或殘留色素沉著;顯效:皮損消退≥60%;有效:皮損消退30% ~60%;無效:皮損消退≤30%以下或無明顯變化甚至增多[1]。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1、2個療程后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治療1、2個療程后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見,2組治療1、2個療程后愈顯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復發(fā)情況比較 2組均結束治療3個月后隨訪。治療組痊愈51例,復發(fā)6例,復發(fā)率11.76%;對照組痊愈35例,復發(fā)12例,復發(fā)率34.29%。2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
2.3 2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治療組5例(4.76%),對照組20例(19.05%),用藥后出現(xiàn)有不同程度的皮損變紅、發(fā)癢等反應,于停藥1~2 d后均自行消退,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低于對照組。
扁平疣系人乳頭瘤病毒選擇性感染皮膚所引起的表皮良性贅生物,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傳染,也可通過污染物間接傳染,當機體免疫力降低時有利于病毒侵入、復制及增殖[1]。對于少量皮損經過冷凍或適當的抗病毒藥物即可消退,但對一些病程長、疣體大、數量多的頑固性扁平疣采用常規(guī)療法往往療效較差。
轉移因子是從健康豬或牛脾臟中提取的小分子物質,主要含有多肽、氨基酸及多核苷酸等,其作用是促進干擾素的釋放,能選擇性激發(fā)和增強機體細胞免疫反應,調整機體免疫狀態(tài),穩(wěn)定機體內環(huán)境[2],對入侵機體的病毒有抑制和殺滅作用,使處于休眠期的病毒也達到抑制和殺滅的功效[3]。
扁平疣屬中醫(yī)學扁瘊范疇,認為本病的發(fā)病是因氣血不和,腠理不密,風熱毒邪蘊于少陽膽經,肝失血養(yǎng),風熱血燥搏于肌膚而成。治宜清熱解毒,活血祛風,軟堅散結。外涂中藥方中板藍根、山豆根清熱解毒;木賊疏風清熱退翳;香附疏肝行氣散結。諸藥協(xié)調作用,通過皮膚局部給藥直接作用于患處,共奏疏風清熱、涼血解毒、軟堅去翳之功[4-5]?,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板藍根可誘導體內淋巴細胞轉化,增強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具有免疫調節(jié)及抗菌、抗病毒作用[6];木賊中所含的硅酸鹽有收斂作用,對接觸部位有消炎止血作用[7]。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轉移因子膠囊聯(lián)合中藥外涂治療扁平疣臨床效果確切,中西醫(yī)結合方法價格低廉,方法簡單,能針對扁平疣的發(fā)病原因及機制起到抗病毒、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復發(fā)率低,為臨床治療扁平疣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13.
[2] 童海濤,張洪波,任艷華.轉移因子口服液聯(lián)合5%咪喹莫特治療扁平疣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11(1):46.
[3] 王紅梅,李育林.轉移因子聯(lián)合阿昔洛韋治療面部扁平疣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22(6):插5-6.
[4] 高軍大,劉桂英,孟曉敏,等.扁平疣擦劑治療扁平疣40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9,16(12):65.
[5] 王用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扁平疣4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2,34(4):551.
[6] 文飛翔.板藍根抗炎活性部位抗炎作用的藥理機制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30):41 -42.
[7] 樸惠順,金光洙.木賊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6):1077 -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