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平
(山東省平邑縣中醫(yī)醫(yī)院心病科,山東 平邑 273399)
老中醫(yī)經驗
程運友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經驗
閆志平
(山東省平邑縣中醫(yī)醫(yī)院心病科,山東 平邑 273399)
程運友主任醫(yī)師從醫(yī)近40載,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與研究。為山東省5級中醫(yī)藥傳承項目第1批指導老師,現(xiàn)將程老師對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療經驗整理報道如下。
病毒性心肌炎系心肌中有局限或彌漫性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病變,以柯薩奇B病毒感染最多見,輕者可幾無癥狀,重者可突發(fā)猝死或演變成擴張性心肌病。本病在中醫(yī)屬“心痹”、“心悸”、“怔忡”范疇,危重者可歸之于“心衰病”、“厥脫”范疇。
本病是因于外感誘發(fā)的內傷疾病。外因為心邪病毒(簡稱“邪毒”),此為六淫時邪,均具有從外感受、四季皆可發(fā)病、有表證等相同處,但邪毒還有侵心性、易耗氣傷陰(血)、深伏不易驟除、反復纏綿等特點。內因為正氣虛弱、心氣不足,其形成與體質有關,但多數(shù)起于勞累誘因,所謂“勞則氣耗”。病機為心氣虛弱,肺衛(wèi)功能失調,時邪病毒乘襲,心臟御敵之力削弱,邪毒得以入血循脈、客留舍心,心臟之氣不得其正而發(fā)病,其中心氣虛弱為關鍵因素。心氣虛弱,日久傷陰,可致氣陰兩虛;心氣虛弱,運血無力,可致瘀血阻滯;心病及脾,一則氣血生化乏源,而致心脾氣血兩虛;一則脾病失健,水濕不化,痰濕內生;若心虛及肺,衛(wèi)外失固,可反復感受外邪,致使病情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若心虛及腎,命門火衰,不能制水,水邪泛濫肌膚則水腫,凌心射肺則見喘逆危證;若心陽暴脫則可致命猝死。心氣虛是影響本病發(fā)生、發(fā)展、轉歸、預后的基本病理。
急性期(病程3個月內)。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為主。熱毒侵心是本期的關鍵,故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為主。注重祛邪,益氣養(yǎng)陰貫穿始終,以清熱利濕化痰,活血化瘀解毒為早期的基本治療思路,緊緊圍繞“毒、濕、瘀、痰”等病機關鍵辨證施治,消除病邪,保護心肌。臨證常用的清熱解毒之品為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牛蒡子、貫眾、虎杖等,常用化痰除濕之品為茯苓、澤瀉、滑石、車前子、薏苡仁、法半夏等,常用活血化瘀之品為紅花、丹參、川芎、赤芍等。針對發(fā)病之本,益氣養(yǎng)陰貫穿始終,即使在本病早期,邪氣較盛,用藥亦不忘顧護心臟,臨證常用的益氣養(yǎng)陰藥有麥冬、沙參、天冬、石斛、五味子、太子參、黃芪等。
恢復期(病程3個月~1年)。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為主。病毒性心肌炎恢復期溫熱毒邪犯心,損傷心氣,燒灼心陰而多表現(xiàn)為氣陰兩傷、瘀血阻滯。治宜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藥用黃芪、麥冬、丹參、赤芍、川芎、紅花、當歸、葛根、枳殼、郁金、炒麥芽等。重視調理肺、脾。在早期常出現(xiàn)肺臟功能失調,肺心同病。故邪實為主時,以宣肺、降氣、清熱、化痰為調理肺臟之法。若肺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時,以益氣固表為補肺之法,同時在本次疾病痊愈后,再堅持服用1周的中藥以固表護肺,常以玉屏風散加減治療。脾為心之子,子病及母,影響心的功能,調理脾胃是提高療效的途徑。臨證中調理脾胃亦要分清陰陽而施治,如脾陽虛弱治宜補中燥濕,胃陽不足則宜溫胃振陽,脾陰虛則著重養(yǎng)營和血,胃陰不足則偏重養(yǎng)陰清熱,才能使脾胃生機蓬勃,化源充足,心有所養(yǎng)。
慢性期(病程在1年以上)。以益氣養(yǎng)陰或溫陽益氣為主,佐以活血化瘀、養(yǎng)心安神,臨證時辨證加減。氣虛血瘀治宜益氣活血通絡,予生脈飲合血府逐瘀湯加減(人參、麥冬、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當歸、桂枝、郁金、炒麥芽等)陰虛內熱治宜養(yǎng)陰清熱,予補心湯加減(生地黃、玄參、丹參、天門冬、麥冬、酸棗仁、柏子仁、當歸、茯苓等)氣虛加太子參、黃芪,火旺可加黃連、竹葉。心陽不振治宜溫陽益氣,予參附湯加味(人參、制附子、桂枝、甘草、白術、干姜、補骨脂、仙茅、淫羊藿等)。
溫熱毒邪既傷心體又傷心用,致心氣不足,血行鼓動無力,血流不暢而形成瘀血。瘀血不僅是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瘀血存在于病毒性心肌炎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活血化瘀應貫穿于本病的治療始終。程老師通過多年大量的臨床觀察,認為活血化瘀藥對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臟擴大有回縮功效,并且有顯著改善左心功能的作用。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感風、寒、濕邪而發(fā),在重視調護正氣的同時,兼用祛風藥:防風、獨活、羌活、蒼術等祛除體內余邪。意在借風藥辛散走竄之性,使邪除有路可循。
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代中藥藥理研究選擇藥物,在臨床中常重用黃芪,對縮短病程,改善心肌損傷有著積極作用。黃芪常用量為30~60g,恢復期、后遺癥期還可以用黃芪單味煎水長期服用。中藥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常選用苦參、萬年青、功勞葉、重樓、琥珀等;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慎用減緩心率的中藥,如桑寄生、丹參、苦參等。而常選用甘松、紅參、附片、桂枝、北五加皮、細辛、遠志以及可以提高心率的中成藥心寶丸等;根據(jù)心律失常的機制為心肌異位興奮灶興奮性增加,認為與“風勝則動”有一定聯(lián)系,重視標本兼顧,心肝同治,在補養(yǎng)心臟方藥中加入息風鎮(zhèn)肝藥如全蝎、白蒺藜、石決明、青龍齒等,經臨床驗證取得有一定的療效。
李某,男,19歲。因心慌,乏力20余天于2014年1月14日來診。20天前因“感冒”致發(fā)燒,微惡風寒,咽癢,周身酸痛等,經服復方氨酚脘胺、感冒靈等藥物后癥狀緩解,然又漸感心慌,胸悶不暢,氣短乏力,時自汗出,但無咳嗽、胸痛、腹瀉等癥,居家未行特殊治療,后癥狀漸加重來診?;颊卟『笫秤?、睡眠差,二便尚調。既往體健,否認結核、肝炎等傳染病史。體格檢查:面色微黃,皮膚黏膜、淺表淋巴結正常。雙肺呼吸音正常。心界無擴大,心率88次/min,聞及早搏,第1心音稍減弱,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部查體正常。雙下肢無水腫。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而結。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正常。心肌酶譜CK385U/L,CK-MB37U。心電圖示ST-T改變,頻發(fā)室性早搏。初步診斷為心悸(心氣虛弱證)。西醫(yī)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頻發(fā)室性早搏。治以補益心氣,寧心定悸。予舉元煎加減。黨參20g,炙黃芪30g,炒白術15g,當歸10g,丹參12g,桂枝6g,苦參15g,甘松10g,白芍10g,萬年青15g,炙甘草10g,茯神15g,防風10g,大棗10g。7劑,每劑水煎2次共取汁400mL混勻,每服200mL,每日2次口服。并囑注意休息,禁較重體力活動,避風寒,防外感。2014年1月22日二診,服上方后,心悸減輕,自汗止,但仍感氣短乏力,舌象如前,脈結偶現(xiàn)。心電圖示偶發(fā)室性早搏。原方減防風、并將炙黃芪增至45g,并加太子參15g、黃精10g以增補益心氣之力,繼服7劑。2014年1月29日三診,癥狀基本消失,舌脈如常,心電圖示正常,查心肌酶正常,上方減桂枝、苦參、萬年青,加麥冬10g以增養(yǎng)陰之功,繼服10劑以善其后,隨訪未復發(fā)。
R249.7
B
1004-2814(2015)07-0673-02
201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