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威,章艷茹,王永田
(河北省任丘市人民醫(yī)院,河北 任丘 062550)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臨床研究
孫 威,章艷茹,王永田
(河北省任丘市人民醫(yī)院,河北 任丘 062550)
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臨床效果。方法:14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70例,兩組均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再用益腎化瘀方治療。結(jié)果:總有效率觀察組88.6%,對照組68.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益腎化瘀方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療效好,不良反應小。
糖尿病腎病;中西醫(yī)結(jié)合;對照治療觀察
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糖尿病腎病的幾率約為15%-20%左右,并且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與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病率呈正比關系,即病程越長發(fā)病率越高,病情越嚴重[1]。我們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法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臨床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40例,均為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70例。對照組男40例,女30例;年齡41~77歲,平均(57.22±10.86)歲;病程3~10年,平均(7.2±4.1)年。觀察組男38例,女32例;年齡39~76歲,平均(56.34±10.11)歲;病程4~9年,平均(6.3±4.5)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糖尿病診斷標準[2]:采用1999年WHO專家委員會制定的標準。具有糖尿病癥狀且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大于等于11.1mmol/L,或空腹血漿葡萄糖大于等于7.0mmol/ L,或葡萄糖耐量試驗中2h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
早期糖尿病腎病診斷標準:依據(jù)《腎臟病學》[3]擬定早期DN診斷標準。有確切糖尿病病史,出現(xiàn)尿微量白蛋白明確增高,即在6個月內(nèi)連續(xù)檢查2~3次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平均值達到20~200μg/min(30~300μg/24h)。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雙嘧達莫75mg,1日3次口服,鹽酸貝那普利片(國藥準字H20000292)10mg,1日1次口服。
觀察組加用益腎化瘀方。山藥30g,太子參30g,六月雪30g,黃芪30g,鹿銜草15g,茯苓15g,紅花10g,生地黃10g,山茱萸10g,丹參10g,澤蘭10g,鬼箭羽10g。據(jù)年齡、病癥酌情加減。肝腎陰虛加旱蓮草15g、女貞子10g、沙參15g,脾腎氣陰兩虛加麥冬10g、白術10g、黃精10g,陰陽兩虛加紫河車15g、鹿角膠10g、肉桂6g。每日1劑,開水沖服(免煎顆粒制劑),取汁300mL,分早晚2次口服。
兩組治療3個月后進行統(tǒng)計療效。
顯效:癥狀明顯改善,尿微量白蛋白較治療前下降50%以上。有效:癥狀有所改善,尿微量白蛋白較治療前下降30%~50%。無效:癥狀沒有變化甚至加重,尿微量白蛋白較治療前下降不足30%。
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顯效20例,有效4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8.6%。對照組顯效9例,有效39例,無效22例,總有效率68.6%。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腎病屬中醫(yī)“眩暈”、“消渴”、“水腫”、“虛勞”等范疇,發(fā)病與情志失調(diào)、體質(zhì)因素、勞倦內(nèi)傷以及飲食不節(jié)等因素有關。腎臟為主要病位,基本病機為瘀、虛。早期糖尿病腎病以陰陽兩虛、肝腎陰虛、氣陰兩虛為主,所以治療應補腎化瘀為主[5]。益腎化瘀湯方中生地黃、太子參、山茱萸、黃芪、山藥健脾補腎、益氣養(yǎng)陰,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丹參、鬼箭羽、澤蘭、紅花活血化瘀,六月雪疏肝活血、健脾利濕,鹿銜草祛風除濕、補虛益腎、補腎強骨。全方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腎臟循環(huán),避免微量白蛋白漏出。
益腎化瘀方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療效好,不良反應小、安全性高。
[1] 宋衛(wèi)國,廖偉正,朱慧.益腎化瘀湯配合溫和灸關元、腎俞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40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12,44(9):80-81.
[2] 葉任高,陸再英.內(nèi)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797-798.
[3] 王海燕.腎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956.
[4] 馬燕,陳勁松,張柏林.益腎化瘀沖劑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臨床觀察及對Hcy和NAG的影響[J].天津中醫(yī)藥,2012,29(4):335-336.
[5] 黃延芹,徐云生.補腎活血通絡法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38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雜志,2008,49(5):421-423.
R587.2
B
1004-2814(2015)05-0430-01
201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