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波 姜楚華
赤壁市蒲紡一中曾是全國500強企業(yè)蒲紡集團子弟學校,該校因蒲紡而生、而興、而“衰”(企業(yè)缺乏投入,辦學條件較差)。移交赤壁市政府管理后,學校重獲“新生”。多年來,蒲紡一中的教育質量像不倒翁一樣——學校雖遠離城區(qū),但城區(qū)及周邊縣市的學生卻紛至而來;生源質量參差不齊,但學校連續(xù)多年奪得咸寧市中考前三名,創(chuàng)造出特有的“低進高出”現象。為何這所學校的教育質量猶如一面不褪色的旗幟,讓無數學生心向往之?記者采訪發(fā)現,蒲紡一中校園里激蕩著一種向上的催人奮進的和諧氛圍,使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會受到感染,這里的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做夢、追夢。
“不惜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投入”成為學校優(yōu)良傳統(tǒng)
現年56歲的工會主席邵義強坐在電腦前,熟練地操作鼠標,利用flash軟件繪制出三維模型圖,然后配上音樂,制成實用的ppt。他揉揉眼睛,活動一下雙臂,露出滿意的笑容。在蒲紡一中,像邵義強一樣,教師自制課件已成為一種常態(tài)。
蒲紡一中一直以來有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凡是涉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教學教研的投入,在班子會上總是一路綠燈,優(yōu)先解決。
2012年秋,學校擠出經費為全體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粗恋墓P記本電腦,邵義強憂心忡忡——現代化的電腦雖好,可是不會用啊!邵義強是原蒲紡子弟學校的元老級人物。2004年,蒲紡集團宣布破產,下屬的兩所子弟學校劃歸赤壁市教育局管理,合并為現在的蒲紡一中。邵義強繼承了蒲紡人的秉性:特別能吃苦,特別敬業(yè)精業(yè)。他從最基本的拼音輸入法開始練習,入門后又練習五筆?,F在,他不僅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各種文檔,利用各種網絡教學資源,而且能熟練地運用三維技術制作教學課件。“學?;ㄟ@么多錢把東西買回來,如果不發(fā)揮作用,良心上過不去??!”邵義強一臉憨態(tài)。
“只要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有利,學校想方設法,不惜投入!”在校長錢劍君看來,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yè),教師的專業(yè)水平直接決定著教育教學效果和學校的辦學水平。
2011年秋,學校嘗試學案導學。課堂如何組織?導學案如何編寫、使用?這些問題,大家都一知半解。學校當即組織全校44名教師到江蘇東廬中學觀摩學習。學校學習借鑒東廬中學的經驗,提出了“提前備課、集體研討、輪流主備、優(yōu)化學案、師生共用”的課改思路,后經實踐探索,形成了“一主六步”課堂教學模式。
2014年11月,全省化學優(yōu)質課競賽在恩施市舉行,蒲紡一中化學老師任和林獲得了參加此次優(yōu)質課競賽的資格。為鼓勵年輕教師成長,錢劍君和教務主任魏六元一道前往恩施為任和林加油助威。
近年來,蒲紡一中先后投資200多萬元改善教學和教師辦公條件,提升教師素養(yǎng),但學校會議室的桌凳、空調和校長辦公室的那張茶桌卻一如往常。錢劍君笑著說:“我不在學校不要緊,只要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學生的發(fā)展和學校的發(fā)展便會水到渠成?!?/p>
精細化的常規(guī)教學管理,讓教師的每一節(jié)課都上成優(yōu)質課
蒲紡一中教師年齡結構問題突出:64名教師中,55歲以上的約占三分之一,30歲左右的約占三分之一。就是這樣的一支隊伍,卻仍葆有激情和活力。九(3)班有2名老師,即將60歲,仍然帶主課。數學老師魏娜入校不足7年,現在已是教研組長,去年在全省數學優(yōu)質課競賽中獲得一等獎?;瘜W老師任和林2012年2月才進校,現在已獲得多項省級獎勵,成為學校的骨干。之所以如此,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汪洋認為,這與學校的嚴要求、嚴管理不無關系。
2011年,學校推行“一主六步”教學模式改革,編制導學案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為編制出高質量的導學案,學校推行了集體備課制。集體備課按輪流主持的方式進行,每次活動由一位教師主持。內容上要做到“五備”(備學情、備教法、備提問、備學法,備反思),要“大”而“細”?!按蟆敝競湔n時要考慮圍繞學習目的創(chuàng)設怎樣的教學情境,通過什么方式揭示學生要探究的問題,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如何點撥等;“細”指備課時要研究學生已有的經驗、已有的知識水平及認知水平,尤其要考慮面對新知識時學生如何學,課堂上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等。形式上要做到“四定”(定時間、定地點、定課題、定中心發(fā)言人)。流程上要保證“五步”:個人備課,形成初稿;集體研討,形成共識;教師復課,修正教案;教師試講,課堂跟蹤;集體復議,反思提升。
導學案再好,教師如果不在課堂上認真落實,仍然是“水中月,鏡中花”,為此,蒲紡一中推出了“巡課制”。最初由教導處負責抽查,試行了一段時間,效果不是太好:一是教導處人手不足,抽查的范圍有限;二是個別教師投機取巧,抽查時按要求做,不抽查了還是“老一套”。于是,學校成立了由校委會成員、教導處和教研組成員組成的巡課組,改抽查為“每堂課必查”,對導學案使用不到位的班級和教師每天公示,對巡課中落實得好的教師給予獎勵。針對巡課發(fā)現的問題,學校還制定了《關于三級教學事故的確認與處理意見的規(guī)定》和《關于課堂教學不達標教師的處理規(guī)定》,要求不達標的教師限期整改,仍不達標的由校務會集體研究后,按《規(guī)定》作待崗處理。
對巡課中發(fā)現的各種問題,學校會第一時間反饋給教師,和他們一起分析問題的根源,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校還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業(yè)務學習。學校每學期圍繞1至2個主問題組織教師開展廣泛深入的討論,并要求教師每月提交1篇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學論文、案例或者隨筆參加評選活動。評委會為每篇文章寫出評語,指出優(yōu)點和存在的問題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將評定結果返回教師審定后存入個人業(yè)務檔案。教師個人每周都要自學并做讀書筆記。每周教研組活動時,隨機抽簽確定幾位代表做5分鐘的“精彩交流”:可以推薦好書好文,可以交流自己的讀書感悟,也可以談讀書中的困惑,尋求大家的幫助。
這樣做,讓大部分人跟上了課改的步伐,但仍有極個別人落伍。有1名老師經過兩次整改后仍不達標,學校按程序讓他待崗。待崗期間,要求他每周至少聽10節(jié)課,寫不低于1萬字的讀書筆記,并完成學校交辦的臨時性工作,同時按《規(guī)定》每月扣發(fā)當月績效工資的30%。經過半年學習,該教師的業(yè)務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學期,學校按照規(guī)定讓他重返教學崗位。
蒲紡一中的老師們能心悅誠服地接受學校的嚴格管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校委會成員全部帶課。錢劍君帶地理課,副校長鄧世平和工會主席邵義強都已接近退休年齡,仍然帶一個班的主課,還帶班主任。
老師們心中都有“一桿秤”。汪洋說,當他們看到學校領導與他們“同甘共苦”,并時時處處“為他們著想”時,苦一點兒、累一點兒、嚴一點兒,他們怎么可能接受不了?
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校成了孩子們依戀的家
在蒲紡一中,除正規(guī)場合外,校委會一班人相互間很少稱呼職務,一律叫“老X”。老錢、老畢、老汪、老鄧……聽起來十分親切。學生課外給老師起了很多昵稱:政教主任章華叫“華仔”,英語老師劉芳英叫“芳英姐”,數學老師付良水叫“水哥”……學校貼巴上,學生開了一個“老師們的經典語錄”主題貼。網名叫“帥到痛i”的學生說:“當時的班主任是芳英姐,想念芳英姐對著我說,‘再調皮就叫你家長來!’但一次都沒當真過。”昵稱為“c4自爆”的學生回憶付良水老師在反復講解后大家還不理解時,總是一臉的無辜,“你們怎么能這樣??!”英語老師馬甜遇到學生不聽話時,愛說“心里煩”,邵義強老師說的是“我渾身都是火”。數學老師劉復初在班會課上的經典語錄是,“我們關起門來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p>
教師職業(yè)不同于工人。工人只要按照正確的指令和操作流程工作,就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教師如果不帶著感情去工作,即使嚴格地執(zhí)行了學校的各項規(guī)定,也不一定能走進學生的心靈,融化學生心中的堅冰。學校黨支部書記畢道升說,學校真誠地關愛每一位老師,讓他們把愛的“接力棒”傳給學生,就能營造出愛意融融的教育氛圍。
蒲紡一中有近900名學生,500多人需要在學校用餐,但學校餐廳的容納量只有100人左右,學生需要分批次進餐。有兩個問題需要認真解決:一是在充分保證學生用餐時間的前提下,如何有序、快速地進餐?二是如何避免浪費。第一個問題相對容易,分年級“錯峰”,同一年級中,哪個班在操場上集合最迅速、秩序最好就先用餐。第二個問題卻有些棘手。結果,老師們找到了一個有效的辦法——男女生互相監(jiān)督并溫馨提示。棘手問題迎刃而解。
蒲紡一中有500多名寄宿生,查寢是學生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學校實行學生自主管理,除學生會、政教處的常規(guī)查寢外,校委會一班人每晚11點輪流巡查。有一天晚上,畢道升巡查學生寢室時,發(fā)現九年級學生彭焱蜷縮在被子里渾身抽搐,他立即叫上政教主任章華把彭焱背到醫(yī)院診治。原來,彭焱是鼻竇炎引起的大腦缺氧。醫(yī)生說,如果晚送10分鐘,孩子極有可能出現腦死亡。
全校60多名教職工,只有章華一人住在學校,他告訴記者,十幾年來,學校沒有出現一例校園安全事故。
放眼望去,曾經的“十里紡城”已沒有了往日的繁華與喧囂。再遠些,群山疊障,漫山遍野的南竹郁郁蔥蔥,碧綠的葉子在冬日的暖陽下顯得十分青翠。這里,頗有“世外桃源”的味道。在記者看來,正是蒲紡一中人持守遵循規(guī)律、回歸教育本真的“寧靜”,才讓這所辦學條件并不算出眾的農村初中得以“致遠”。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