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琴
(中共南平市委黨校,福建 南平 353000)
離婚訴訟中夫妻共同債務認定問題的幾點認識
陳 琴
(中共南平市委黨校,福建 南平 353000)
離婚訴訟中的個人債務和共同財務的劃分和處理問題,目前已然成為離婚案件中的難點,司法實踐中此類問題屢見不鮮。現(xiàn)行的有關司法解釋規(guī)定存在的明顯錯誤,使法院如果嚴格依照司法解釋規(guī)定處理此類糾紛,反而會出現(xiàn)司法不公的情況。因此,對現(xiàn)行的有關司法解釋進行分析和討論是十分必要的。
夫妻共同債務;一方個人債務;平等處理權
人民法院在審理離婚案件的過程中,常常在夫妻債務的認定上出現(xiàn)法律事實與真實事實不一致的情況,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以及司法解釋的不全面,甚至不符合邏輯,使得很多法官在處理這一類糾紛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調(diào)查事實與現(xiàn)行法律矛盾的情況,以至于法院最終無奈作出符合法律卻顯失公正的裁決。此類問題已經(jīng)引發(fā)無休止的循環(huán)訴訟,即離婚配偶的一方提出一個可能是虛構的債務,引發(fā)一個訴訟,隨即另一方也提出一個新的、也可能是虛構的債務,又引發(fā)一個訴訟,如此反復,無休無止,而法官只能依照法律作出符合規(guī)定的、可能是錯誤的判決,使得社會公眾對法律提出質(zhì)疑,甚至對司法公正喪失信心,應當引起所有法律人的足夠重視。以下,筆者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一)》)第十七條之規(guī)定以及《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解釋(二)》)第二十四條之規(guī)定在司法實踐中的理解以及適用問題,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解釋(一)》第十七條規(guī)定:“婚姻法第十七條關于夫或妻對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chǎn),有平等的處理權的規(guī)定,應當理解為:(一)夫或妻在處理共同財產(chǎn)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chǎn)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二)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chǎn)做重要處理的決定,夫妻應當平等協(xié)商,取得一致意見。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p>
該條規(guī)定以處分財產(chǎn)的行為是否屬于日常生活需要,作為判斷該行為是否要求夫妻雙方一致同意的依據(jù),從這一點來看,該條司法解釋與《婚姻法》的相關規(guī)定是互相契合的?;橐龇ǖ谑邨l的立法目的是防止夫妻中一方為滿足其非日常生活需要的個人目的,肆意的處分夫妻共同財產(chǎn),從而導致另一方的權利遭受侵害。這里的“日常生活需要”,指的是夫妻雙方共同生活中對衣、食、住、行以及醫(yī)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而娛樂以及經(jīng)商等活動,則并不在日常生活需要的范疇內(nèi)。也就是說,如若夫妻中一方因非日常生活需要實施處分財產(chǎn)的行為,則與之相關的民事責任就應當有其自身承擔。另一方面,有關夫妻中一方處分財產(chǎn)的行為對于第三人的效力問題,條文中明確規(guī)定了:“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則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但是又如何認定“他人有理由相信”的情況呢?司法實踐中,常有夫妻中一方與第三人合謀制造偽證侵害另一方合法權益的情況,并且適用目前實行的民事訴訟證據(jù)規(guī)則也難以區(qū)分證據(jù)的真?zhèn)巍R虼?,在認定是否存在“他人有理由相信”的情況時,就應當對夫妻中一方與第三人發(fā)生非日常生活需要的財產(chǎn)關系的過程中第三人是否有盡到必要的注意義務進行嚴格的審查,而不能將此類舉證責任讓沒有參與該筆債權債務關系的、毫不知情的夫妻中另一方承擔。例如,夫妻中一方與第三人進行了一次非日常生活需要的大筆財產(chǎn)交易時,第三人有義務確認未參加交易活動的另一方當事人對該筆交易知情且同意,否則,該筆交易就應定性為雙方當事人的個人行為,也就是說,該合同債權債務關系的主體僅為夫妻中進行交易的一方與第三人,也就是直接行為人;亦或,夫妻中一方與第三人建立數(shù)額超過一般日常生活需要的借貸關系時,第三人同樣有義務了解借款人借貸的目的并確認在借貸行為中未直接參與的夫妻中另一方是否同意,否則,該借貸行為也應該定性為借款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個人行為,畢竟第三人在建立債權債務關系時對于必要注意義務的履行不存在客觀上的障礙。與夫妻中一方進行非日常生活需要的交易時確認另一方的意思表示,是參與該債權債務關系的第三人應盡的義務,若未履行該義務,就不能將其認定為善意第三人,所以筆者認為,未參與該財產(chǎn)處分行為的當事人就無需對此行為承擔責任。
《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債權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情形的除外?!保ā痘橐龇ā返谑艞l第三款規(guī)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chǎn)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chǎn)清償。”)
該條規(guī)定直接將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內(nèi)夫妻中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的債務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而沒有區(qū)分債務的性質(zhì)是否為夫妻日常生活所需。顯然,該條司法解釋的內(nèi)容與《解釋(一)》第十七條規(guī)定是彼此矛盾的。在該條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下,如果未參加債權債務設立行為的夫妻中一方不能證明實際參與債權債務設立行為的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存在書面的特別約定,因此產(chǎn)生的所有債務將直接被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這個規(guī)定的荒唐之處就在于它要求了一個沒有舉證能力的人承擔舉證責任,因為他(或她)可能對發(fā)生的事實或者對虛構的事實沒有親身經(jīng)歷、毫不知情?,F(xiàn)在,離婚案件的當事人中一方與第三人一同虛構債務的情況已不鮮見,在這種情況下另一方往往因為無力提供相關證據(jù)最終無奈承擔債務,此類案件的發(fā)生就是借助了《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規(guī)定。不區(qū)分財產(chǎn)處分行為的性質(zhì),一律將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內(nèi)夫妻中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擔的債務推定為夫妻雙方的共同債務存在很大的邏輯缺陷,它與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二款關于“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chǎn),有平等的處理權”規(guī)定的立法精神是完全背道而馳的。要對債權債務關系設立不知情的夫妻中一方負擔證明債權人與實際參與債權債務設立行為的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的舉證責任,無論是從理論邏輯上還是實際操作上都是無理的,都是強人所難的。在與第三人建立債權債務關系時,債權人對于合同相對人是否是適格主體、是否具有處分權利等相關事項應該負有一定的注意義務?;橐龇ㄒ?guī)定,夫妻中一方需要與另一方協(xié)商達成一致意見,才能進行超越日常生活需要的財產(chǎn)處分行為,因此,該種債權債務關系中的債權人就應當根據(jù)相關法律規(guī)定履行必要的注意義務,在債權債務關系設立前確認夫妻雙方的意愿,反之,若債權人沒有盡到相應的注意義務,則應認定該債權債務關系是債權人與債務人個人之間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中任意一方產(chǎn)生的債務全都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由未參與債權債務設立的夫妻中另一方負擔不合理的舉證責任,乍一看來,該規(guī)定似乎保障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但實際上它卻不合理地免除了一個本應由債權人承擔的注意義務,同時,它也給惡意轉移財產(chǎn)行為和惡意虛構債務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jù),所以,該司法解釋是錯誤的,是應摒棄的惡法。
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我們對于夫妻間債務的承擔形成了一種錯誤的理解,認為夫妻之間的“內(nèi)債”應當服從于“外債”,這種理解的根據(jù)有兩個:
第一,《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的適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債務人以離婚的方式規(guī)避債務;
第二,即使將債務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夫妻雙方依然可以在離婚訴訟中或在離婚后向對方追償。
筆者認為,上述理解是片面的,不能因為這種片面的理解就認為該規(guī)定是公平的,因為它即違背了債的平等性,也違背了訴訟程序中主體權利和義務的公平性。首先,債權人和夫妻中一方建立債權債務關系前,應當先對該筆債權債務是否屬于日常生活需要的范圍內(nèi)進行判斷,對于超出日常生活需要范圍之外的債權債務關系,債權人就有確認夫妻雙方意愿的義務,若確認債權債務是在夫妻雙方一致同意的情況建立的,債務人也就無法利用離婚來規(guī)避債務了;其次,在離婚訴訟中,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的確是司法實踐中的一個難題,尤其在一些當事人惡意轉移財產(chǎn)或偽造虛假債務的案件中,常常出現(xiàn)不公正的判決,這并不是法官審判水平不足,而是因為相關法律存在明顯缺陷,才導致了這種結果。現(xiàn)行的法律一直強調(diào)夫妻所負債務應當認定為婚姻存續(xù)期間的共同債務,由雙方一同償還后再依約或者依法進行追償,卻忽略了三個重要的問題:(1)無故地讓沒有參與債權債務的設立,也沒有從中獲得利益的當事人負擔了不屬于自己的債務;(2)由于執(zhí)行程序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負擔了其不應負擔的債務的當事人最終無法實現(xiàn)追償?shù)哪康?;?)該規(guī)定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當事人惡意轉移資產(chǎn)、偽造虛假債務的空間,使得另一方當事人的利益遭到了損失;最后,此項規(guī)定確定了一個不公平、不平等的權利義務關系,使得沒有參與債權債務設立的當事人因為該項法律規(guī)定而負擔了不屬于自己的,也無力負擔的舉證責任,在客觀上一定程度的縱容或姑息了偽證的蔓延,有悖民事訴訟法的立法價值取向。
司法解釋是我國正式法律淵源的一種,是司法機關對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適用問題所做的說明,其最基本的原則是不能與其上位法,即憲法和法律相沖突。但是《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規(guī)定與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二款關于“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chǎn),有平等的處理權”的規(guī)定卻存在矛盾,同時也不符合《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該項規(guī)定將例外情況的舉證責任交由沒有參與債權債務關系設立的當事人承擔,無論從實踐可行性上還是從訴訟原理上來說,都是不符合邏輯的。不客氣的說,最高院作出的該條司法解釋已經(jīng)突破了其上位法——《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立法本意,不客氣的說,該項司法解釋已經(jīng)超出了司法解釋的范疇,踏入了二次立法的范圍,是違反《立法法》的行為,也與法律實踐的真實需要相左。筆者認為,可以將《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規(guī)定修改為:“債權人向夫妻中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債權的,一般應當按個人債務處理。債權人有證據(jù)證明所訴債務產(chǎn)生時,夫妻中另一方對該債務明知或者已經(jīng)表示同意的,可依照夫妻共同債務處理;夫妻中一方認為所訴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的,由參與債務設立的一方承擔舉證責任,不能證明的,應當將該債務認定為參與設立債務的夫妻中一方的個人債務。”這樣修改不僅更為公平,更具有實踐可行性,更有利于法官在審判過程中的判斷,同時也能減少民事法律關系中認為不公平因素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法制進步和司法公正。
Some recognition of the common debts of husband and wife in divorce proceedings
The division and handling of personal debt and common finance in the divorce proceedings have become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divorce cases. The current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obvious error, so that the court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such disputes, but will appear the judicial injusti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urrent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A husband and wife common debt; a person's personal debt; the right of equality
D923.9
A
1008-1151(2015)10-0119-02
2015-09-11
陳琴,福建南平人,中共南平市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