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俊,高 聃,張 兵
(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慶精神研究中心,黑龍江 大慶 163318)
·教育與教學·
生命教育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李國俊,高 聃,張 兵
(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慶精神研究中心,黑龍江 大慶 163318)
生命是一切人類活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前提。生命教育是以尊重生命價值、追求生命質量為目標的貫穿于生命活動始終的教育展開過程,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這個人生教育的黃金階段,生命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此階段,對生命教育能夠融合、契合,能夠塑造生命、彰顯生命意義的有效環(huán)節(jié)和手段就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內核,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生命教育的視域,深入反思和透析目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對策。
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價值觀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xiàn)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yè)。”[1]高校是對學生進行生命塑造的地方,高校教育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過程,在此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綜合素質的養(yǎng)成至關重要,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尊重生命、回歸生命則是教育的基礎。生命是人的根本,人類的發(fā)展也離不開對個體生命的關注,高校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自身的素質,這就需要教師從受教育者的生命本身出發(fā),把他們的生命作為教育的起點,進而增強高校教育的實際效果。
生命教育本質上是一種養(yǎng)成教育,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并通過教育得以成長的根本所在。通過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實現(xiàn)生存的價值,感悟生命的意義,增強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良好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標在于,通過生命管理,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我自己”,都能最終實現(xiàn)“我之為我”的生命價值,即把生命中的愛和亮點全部展現(xiàn)出來,為社會、為人間煥發(fā)出自己獨有的美麗光彩?!叭嘶钤谑澜缟隙潭痰膸资陼r間里,如何使自己僅有的一次生命具有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人的高貴,使自己的生命充滿豐富的意義、蘊涵無限的情思、閃耀燦爛的光彩都取決于人所受的教育和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追求?!盵2]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有些大學生在對功力和實用的追求中失去了自我,
過多的關注就業(yè)技能的打造,而忽視了教育的本質追求——關注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價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培養(yǎng)具有健全的人格的、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就是其追求的終極價值。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只有通過開展生命教育,關注生命,才能提升大學生對自身生命價值的認識,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奮斗方向。
(一)馬克思主義生命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中蘊涵著豐富的生命教育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闡述了三種生產及其關系,其中人口生產是其他社會生產的動力,強調了人類生命延續(xù)和發(fā)展的重要性。同時,馬克思主義以歷史的原則闡述了人的價值、人的發(fā)展理論和人在本質上是歷史生成的等理論。
1.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當中關于人的價值問題。馬克思認為自然界中其他物類的生命存在與人的生命存在具有同一性。價值問題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首要問題,人的價值是人在實踐活動中以社會價值為主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tǒng)一。所以,對人的價值問題研究,必須“從現(xiàn)實的、有生命的個人出發(fā),”[3]對于我們個體而言,我們的生命是我們得以存在的前提,是進行一切價值創(chuàng)造活動的基礎,那些創(chuàng)造價值、體會生命意義的人無疑都是有生命的人。
2.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是從人的本質出發(fā),自由、全面、協(xié)調的發(fā)展人的體力、智力、個性與交往能力等,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協(xié)調發(fā)展,充分發(fā)展人的生命自覺施展人的生命力量。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人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發(fā)展其實就是人的發(fā)展。
3.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說明了人不是孤立的,而是處于普遍聯(lián)系之中的。人是生命教育的對象,那么對人的本質理論的把握就是進行生命教育的基礎,只有把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看作生命教育的基礎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目的。
(二)西方生命哲學思想
生命哲學是西方哲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有著較為深刻厚重的思想史淵源,積淀了豐富的思想內涵。生命哲學的解釋原則是從生命的性質和意義出發(fā),來闡述人的存在和社會的運行,將生命視為事物的“本原”性構成,強調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對于認識和實踐的作用,以生命為題域闡述人的存在、人的歷史和文化,以及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在理論上闡釋世界的生命動力思想。尼采、柏格森、狄爾泰的哲學是西方生命哲學的代表,尤其是狄爾泰的生命哲學更具代表性。在他的哲學思想中,突出了生活對于人類的意義。而對于生活意義的尋求和追問,科學實證、思辨理性是蒼白無力的。對科學實證和思辨理性的推崇是對生命的漠視和扭曲,從而使哲學失去了根基。要想實現(xiàn)哲學對于人和社會的作用,就必須重視生命,以生命作為哲學的出發(fā)點和核心問題、核心范疇,用生命去除科學和理性。狄爾泰的生命哲學,通過生命范疇的邏輯闡釋,體現(xiàn)了生命的本體論意蘊,提倡生命價值,認為只有生命才是最真實的、最基礎的和最具體的,紛繁復雜的世界其本原就在于生命。
與其他生命哲學相比,狄爾泰的生命哲學思想具有相當?shù)暮侠硇浴K麑ι恼軐W闡釋,是建立在歷史的坐標之上的,從歷史和文化意義的維度來進行哲學論證,賦予了生命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在他的哲學思想中,生命在于體驗,體驗才是可靠的依據(jù),我們所獲得的抽象的知識是建立在體驗基礎之上的,并通過體驗才能得到具體的說明。按照狄爾泰的理解,人的個體都有生命的體驗經歷,人的所思、所感、所想,是通過人的生命經驗來實現(xiàn)的。因此,在狄爾泰生命哲學中,生命不是一個形而上的思辨,也不是在觀念中有意識運動的人為過程,而是現(xiàn)實的歷史文化過程。通過真實的體驗,才能理解生命的意義,才能獲得對世界的認知。生命具有合目的性,是人的歷史性存在所呈現(xiàn)出來的過程。總而言之,無論是狄爾泰還是柏格森等西方生命哲學盡管有過分提倡生命、意志等主觀或唯心傾向,但他們的生命哲學對現(xiàn)代哲學、文學與宗教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他們對西方科學主義、實證主義、理性主義的批判引發(fā)人們的觀念和認識由外在物質性、理性和實證性轉向人的內在精神,真正的自我、生命的意義、道德品性無疑是有重要的積極教育意義的。它啟發(fā)我們通過對生命的思考來追尋自身生活的意義和對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追求,恰恰是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反思的問題。
(一)有助于大學生接受教育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加強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基礎,其教育的目標就是幫助和引導大學生能正視人的生命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生命觀。在人的漫長一生中,最寶貴的不過于生命,它是我們人類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必要條件。長期以來,高校缺乏對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視,使學生不能夠正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進而滋生了一系列校園中自殺和他殺的事件發(fā)生,所以,現(xiàn)如今開展生命教育是迫在眉睫的。通過教育,讓這些大學生們珍惜自己和他們的生命,意識到生命是無價的,激勵著他們去追求生命的價值,從而讓他們生命變得更加飽滿、充滿意義?!叭藗內怏w—精神—社會生命是在人的對象性活動中逐步地形成并互相貫通互相轉化的,只有人的生命潛能全方位地向著自身的世界開放發(fā)揮,人才能得到全面的自由的發(fā)展,人的生存才能獲得豐富的內涵和充盈的意義。”[4]要想使大學生真正的提高思想覺悟,就必須要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逐步滲透。生命教育勢在必行,要讓大學生懂得在遇到困境和挫折時不氣餒,挑戰(zhàn)自我,勇于在荊棘中前行,體會生命的意義。我們人的生命長度是無法改變的,但卻可以主動的拓展我們生命的寬度和厚度,這就要求我們積極加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參與社會中去,爭取在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同時實現(xiàn)社會價值。
(二)有助于充實和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意義在于引導大學生有正確的、積極地意識,端正他們人生的方向。高校的教育要以生命為基礎而展開,在內容上也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契合。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注重直覺與體驗,讓他們深刻體會人生之道,進而將一些好的方面構建于自己的行為模式當中去。高校的生命教育要關注著個人的生命狀態(tài),進行個體化教育,讓每名大學生都能有自己發(fā)揮的空間,激勵著他們去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因此,要大力開展生命教育,以此來幫助大學生解讀人生的意義,實現(xiàn)個人與社會和諧發(fā)展。
(三)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開展必須秉承著公正、公平的原則,老師和學生的相互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雙方的理解和尊重才能使高校的教育更好地展開。高校培養(yǎng)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實現(xiàn)他們各方面全面的發(fā)展,所以高校的思政教育一定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他們的想法、意識。這其實就是對大學生一種人文的關懷,體現(xiàn)著人文精神。在高校的教育當中,只有充分的尊重學生,重視他們個體的發(fā)展,才能真正被廣大受教育者所接受,對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乃至生命教育的實效性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忽視對生命的教育
高等學校應該是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陣地。而如今高等學校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沒有重視對生命進行教育,高校并未真正的把對大學生生命的教育落到實處。現(xiàn)在的高校設置課程的目標多數(shù)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化,而沒有重視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重在強調傳授知識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漸的教條、書本化,灌輸式的教授給學生。同時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一直在死記硬背那些條條框框的知識點,忽視了對生活的個體體驗。
(二)大學生自身沒有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近幾年,高校的大學生自殺、他殺案件不斷增多,對于他們的家人和整個社會來說都有很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的生命教育就變得尤為重要。如今高校很多的大學生認為生命教育僅僅是要重視生命,預防大學生自殺的課程,他們沒有這種傾向所以這些課程的設置和他們是無關的。而生命教育不僅局限于此。它是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提高他們對其的尊敬以及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因此,生命教育絕不只停留在預防他們自殺,而是有更為廣闊的意義。
(三)高校缺乏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師資開展生命教育
高校教師是生命教育施行的主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高校很少有專門從事生命教育研究的老師,也缺少對生命教育相關知識、理論的系統(tǒng)學習和培訓,這使得生命教育很難在高校真正地展開。
(一)社會轉型對大學生的影響
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個體利益最大化成為一種新的價值取向,不斷地影響著人們的認知。一些大學生認為高校的學習僅僅是獲得文憑的一種途徑,他們崇尚追求名利,慢慢的容易失去自我,不斷地進行物質追求,而忽視對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久而久之,大學生容易沉浸在對物質的尋求中無法自拔乃至失去了對本身良好涵養(yǎng)的尋求,他們對生命產生嚴重質疑,漸漸地失去了對生命的尊敬以及敬畏之情。
網絡作為一個新興的傳播方式被大家廣泛應用。這也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大學生作為網絡的廣泛使用者,勢必在很多方面受到互聯(lián)網的影響。一方面,網絡上很多關于生命教育的報道會使大學生產生興趣,引起共鳴,這是生命教育一個很好的傳播方式,可以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另一方面,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的大學生極易被網上不良信息腐蝕,利用網絡進行生命教育的效果又會大打折扣。大學生容易受到一些消極、負面思想的影響,無法體會到生命的價值以及珍貴,容易引發(fā)傷害自己或者傷害他人的嚴重后果。
(二)高校生命教育沒有得到充分認識
高校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而沒有對大學生生命健康的發(fā)展引起重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老師過多的傳授一些概念,這種灌輸式的教法使得很多學生對課程感到非??菰?,導致很多學生把這門課當成了必逃或是選逃的課程。高校的現(xiàn)實教育過多的關注技術理性,片面的把這方面當成教育追求的目標而忽視了生命的本身以及生命價值的存在。高校對生命的教育與文化知識傳授相比,缺乏系統(tǒng)的專門的教育、專業(yè)的師資力量、相關的教材。而生命教育是高校教育當中不可缺失的一項環(huán)節(jié),它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不斷追求生命的意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許多高校的生命教育課程沒有廣泛開展,僅僅是在課堂上傳授一些生命的知識,老師說教,學生被動的聽講,這樣的方法過于死板,很難使學生真正了解生命價值的含義。所以,高校的生命教育應該把教師的傳授與學生的體驗相結合,要注重學生的互動,使學生感受到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生命,注重高校學生的生命體驗。同時,高校應整合多種資源,開展靈活有效的生命活動,增強大學生的生命個體體驗,引導其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
(三)家庭教育方式影響大學生的生命意識
一個人生命意識、生命價值的形成中,家庭的教育方式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影響,他們良好的教育方法會使孩子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對生命有著深刻的理解?,F(xiàn)如今,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父母加大對孩子的智力投資,但其教育方式存在著很多不利于孩子生命健康發(fā)展的問題。
在高考之后選擇大學選擇專業(yè)時家長很少考慮到孩子本身的興趣,而往往是根據(jù)就業(yè)形勢進行選擇,使學生在學習時缺乏自身的喜好而被動式的學習,家長偏向于注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大學生課余的一些活動,這不利于大學生生命價值的提高。如今獨生子女偏多,家里成員都以孩子為中心,父母幾乎操辦了孩子所有的事情,使得現(xiàn)在大學生普遍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離開了父母生活會感到不習慣,甚至有的會產生心理問題,這些都對大學生生命的健康發(fā)展起著消極的作用。
(四)大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制約生命教育的發(fā)展
大學生處于不斷成熟、情緒起伏變化較大的年齡段,這也是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的重要時期,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尚不完全。這個階段的他們樂于接觸新鮮事物,敢想、敢做,同時面對一些事情也會感到迷茫,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他們容易對于生命價值的意義感到困惑,每個學生的生命意識也不相同,這就使得高校的生命教育難以真正的落到實處。
大學生群體有著較強的自尊心,他們以前的生活都是比較單一、簡單的,很少有面對困境的時候。而進入大學也就等于開始接觸社會,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大學生們習慣了受到表揚和贊許,他們對挫折所帶來的失落難以接受,這就導致一些大學生會產生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容易意志力消沉,對整個人失去信心。這些大學生片面的認為挫折只會帶來失敗和絕望,而不懂得逆境會使人形成堅強的意志力。高校中這些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制約著生命教育的有效實施。
(一)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現(xiàn)如今,我國對生命教育的探索還處于初級階段,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同時,高校的思想政治課堂中對生命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應該把生命教育融入高校的課堂中,積極引導大學生了解生命價值的存在。
高校生命教育的開展一定要結合現(xiàn)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一方面,生命教育中的很多內容,如果教師不進行挖掘,那么大學生可能不會主動地意識到,這就要求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把生命教育融入到課堂當中去,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生命的意義,提高學生積極地認識生命情感。另一方面,人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要培養(yǎng)大學生生命意識,更要培養(yǎng)他們對生命價值的追求。生命教育就是為了引導大學生感知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因此,高校要加大對大學生生命的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使大學生有責任心,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整個社會。
(二)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校園文化建設
1.物質文化的建設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建設會給高校大學生以教育和示范作用,以這些帶有啟示性的建設來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以及健康的心理品格。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合理地布局校園文化景觀,要體現(xiàn)出人文意蘊,體現(xiàn)生命價值。高校中的校園文化景觀處處充滿著生命的意義,會引導大學生心底那份真善美的情懷,美化心靈,喚起他們對生命的美好追求。
2.要加強高校的“軟件”建設,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活動。一個學校的校風、教風和學風體現(xiàn)一個高校的軟實力,形成一個積極的、健康向上的、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精神,體現(xiàn)生命的意義,這些都為高校的生命教育創(chuàng)造了優(yōu)良的氛圍,達到環(huán)境育人的目的。
3.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能為大學生提供一個體驗生命的平臺,使大學生生命得以健康良好的發(fā)展。這些豐富有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會吸引大學生主動參加,這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體驗生命的條件。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有自己的特點,參加校園活動會使他們結合自身特點展現(xiàn)最完美的自己,也會使他們在活動中體會同學之間的真情與友誼,從而體驗生命的純真與美好。
(三)倡導家庭、社會重視生命教育
不僅要在高校中重視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更要與家庭和社會聯(lián)系,調動一切力量,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方式,使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得到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
家庭氛圍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父母的行為方式、生活態(tài)度都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大學生健康品格的培養(yǎng)以及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關注較多的是孩子學習的知識技能,而忽視了家庭對于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問題。家長應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關注他們的精神成長以及價值取向,引導他們重視生命的意義。
大學生健康的成長和發(fā)展離不開一個好的社會大環(huán)境。只有創(chuàng)造一個重視生命、關心生命的良好氛圍,才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的實施。要把生命教育融入到社會的各種宣傳中去,讓大學生能體會到來自于社會的關愛,這樣的環(huán)境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四)加強大學生生命意識的自我教育
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大學生必須自身加強生命意識教育,才能使社會、學校、家庭的教育作用發(fā)揮到最好。所以大學生應該自覺地加強生命意識的自我教育,不斷地完善自己。使其自身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大學生還要認清自我,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培養(yǎng)積極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同時,大學生應該用理性的思維去看待事物,要努力的學習文化知識,憑借知識獲取理性的生命認知,從而從理性的角度去建立自己的生命信仰和生命價值體系。
大學生也應當多參加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這些活動不僅給大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和鍛煉的機會,同時也使大學生在其中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學會與人溝通協(xié)作,培養(yǎng)團隊意識,這些都對大學生生命意識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大學生也可以自己主動地加入到“三下鄉(xiāng)”工程、敬老工程等活動中去,奉獻愛心,關愛他人,在成長與鍛煉中不斷進步,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
[1]葉瀾,鄭金洲.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劉濟良.關于生命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5):35-3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4]張曙光.生存哲學——走向生命的本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李敬晶〕
D630.9
A
1002-2341(2015)02-0114-05
2015-01-10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生命教育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項目編號:JG2013010150
李國俊(1959-),男,吉林榆樹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哲學、高等教育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