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賓 殷 俊
(無錫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堪稱中國文化典籍。在中華文明長河中,老子崇尚無為的道家思想一直為后人所研讀、傳播和運用。從文本來看,“圣人”是了“道”之人,體“道”之人,是行“道”之人,因此要理解道家思想,對“圣人”這一主體的解讀就顯得十分必要。本文的解讀,就在于通過梳理,了解“圣人”的完美人格,成為“圣人”的修養(yǎng)路徑,指導青年學生修養(yǎng)品格,完善自身,追求卓越。
《老子》全篇共81 章,“圣人”一詞出現(xiàn)頻率很高,其中在26 章出現(xiàn),共31 次。總體來看,老子心目中的“圣人”人格有超現(xiàn)實性,操作有難度,這與老子論道的抽象性有關。也正因如此,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從不同的角度,根據(jù)時代和現(xiàn)實需要,對其作出不同的解讀,使得《老子》具有永恒的魅力。
“圣人”一詞在《老子》出現(xiàn)頻次最多的是第49 章,共有3 次:“圣人無常心”“圣人在天下”“圣人皆孩之”。第一句“圣人無常心”就是說“圣人”通常沒有私心或者說沒有固定的心思,而是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第二句“圣人在天下”就是說“圣人”是治理天下的君主、統(tǒng)治者。“圣人”是老子樹立的一個圣君的榜樣或標準。第三句“圣人皆孩之”,譯文有兩義:一說是百姓認為“圣人”就像淳樸天真的孩子;一說“圣人”就是要使人們回復到淳樸天真的孩子狀態(tài)。筆者比較同意第二種說法,反映了圣君對待百姓的善良和誠信的態(tài)度,具有高尚的品德。
“圣人”作為治理天下的君主,具有高尚的品德,從他與百姓、人民的關系把握看,“圣人”居于上位,必須以謙恭之言對待百姓,將自身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后,使人民負擔不重,不受傷害。老子說:“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老子》第66 章,以下引文只注章數(shù))
不僅如此,“圣人”對待人和物一視同仁,沒有偏見,而且常善救人救物?!笆ト瞬蝗剩园傩諡槠c狗。”(5 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27 章)
老子認識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12 章),“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64章)圣人不流連聲色犬馬,不貪戀物質享受,而是操守內心的安寧和精神的自由。
“圣人”謙遜,不居功自傲,功成而不處?!笆肽苡杏嘁苑钐煜?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77 章)
“圣人”還是素樸的表率,不過分,不奢侈。“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是柔弱謙和的,這是他的外在表現(xiàn),但在他柔弱謙和的外表之下,卻有著一種真正剛強的本性。因為在老子看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柔弱會戰(zhàn)勝剛強。
“圣人”不積貨物,不吝給予,有高度智慧?!笆ト瞬环e,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81 章)說明得道的“圣人”,以天下為己任,大公無私,天下為公,贏得的是民心,獲得的是天下太平。
“圣人”有著極高的智慧,還有很多表現(xiàn),如“圣人不行而智,不見而明,不為而成”。(47 章)
“圣人”是老子的“無為而治”政治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者和實踐者?!盁o為”的目的就是“有為”,是“成”,是“治”,是“民化、民正、民富、民樸”。如“不為而成”(47 章),“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57 章)其手段和方式是“無為”,而“無為”的準則不是無所事事、一無作為,而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 章)。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準則,給我們表述了一種整合天人關系的模式?!暗婪ㄗ匀弧钡摹白匀弧?,是將天、地、人整合為一的總體?!笆ト恕蹦軌蝽樒渥匀?,是把握了萬物的本性,因勢利導,不以強為。我們也可以遵循自然之道,學習自然之道,在更高層次上彰顯和升華自然之道。
綜上所述,《老子》中的“圣人”,品德崇高,無欲,不爭,無事,好靜,具有理想完美的人格,具有精神感召力和情感凝聚力?!笆ト恕笔亲杂X和了道之人,是能夠體悟生命、體悟大道的人?!笆ト恕卑盐铡暗馈保野选暗隆睉糜趯嵺`,從而使目的、德性和行為合為一體。體道之“圣人”具有慎重嚴肅、融合可親、敦厚質樸、豁達空曠、恬靜飄逸等人格修養(yǎng)的精神風貌。達到如此境界的人,就是了道之人,也就是“圣人”。
圣,通也,于事理無所不通。“圣人”何以可能?“圣人”,先人后圣,學以致圣?!笆ト恕毙枰忍旆A賦,更需后天學習領悟。在老子看來,效法自然,這是成為“圣人”的必由之路。
前述所知,“圣人”是了“道”之人,體“道”之人,是行“道”之人。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钡朗侨f物之母。所以了道、體道,成為圣人,必須觀察學習萬物,向自然學習,獲得領悟。
《易傳·系辭上》說:“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這描述了伏羲這位“圣人”的觀察天象、效法天地、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情況。
效法天地、效法自然,是“圣人”修道的基本理路?!独献印返? 章講:“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边@說明“圣人”是效法于天地的。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8 章)水看起來隨圓而圓,隨方而方,是至柔至弱的,但卻有著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水所體現(xiàn)的是道的品格,也是為道之“圣人”所應該具有的品格,只有能在別人都厭惡的位置上安之若素,才能成為“圣人”。這里可以看到,“圣人”是效法于水的。
《老子》第66 章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薄笆ト恕睘橥跎葡?,這是效法于江海的。
效法自然的自然,就是萬物自己如此,本來如此,通常如此,勢必如此。“圣人”以回歸“自然”“無為而治”的方式告知世人:我們只是宇宙萬物中的過客而已,不是萬物生靈的主人,真正的主宰是“自然”。
“圣人被褐懷玉”(70 章),這是一種“圣人”有名而無位的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對“圣人”來說又是常態(tài)。對于“圣人被褐懷玉”,王弼解釋為“被褐者,同其塵;懷玉者,寶其真也。圣人之所以難知,以其同塵而不殊,懷玉而不渝,故難知而為貴也”。對把生命看作宇宙整體一部分的“圣人”來說,名和利已經(jīng)沒有多大的價值和意義?!笆ト恕敝杂腥绱司辰?,是因為“圣人”看世界的眼光是高遠、深邃的,是值得后人學習和思考的。
圣,盡倫者也,明理教化。王,盡制者也,立法治民。“圣王在上,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能使民我共事而各得其宜?!?《荀子·正論》)在論述治國理政的時候,無論儒家還是道家,都需要圣賢。中國歷史上仁人志士、文人士大夫讀書明理,心系國家民族,淡薄個人名利,在不懈的追求中使人生無悔。
效法自然,成為“圣人”,是老子給我們的教誨,但不是簡單地模仿自然,需要我們不懈地觀察、學習、思考、反省。就像歲寒三友——松、竹、梅,每樣都有值得我們學習效法的品格,如竹子“未曾出土便有節(jié),縱使凌云亦虛心”,其虛心、有節(jié)的精神品格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種優(yōu)秀人才。青年學生當志存高遠,而路就在腳下,可以從“圣人”的完美品格及效法自然修養(yǎng)成圣的路徑獲得啟發(fā),堅持修養(yǎng)品格,完善自身,追求卓越,做一個有理想、有夢想的人,做一個能為實現(xiàn)中國夢付出自己努力和貢獻的人。
[1]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劉文秀,孫燕,孫蘭.道德經(jīng)新解[M].廣州: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3.
[3]郭慶詳.人生大道:老子詳解[M].北京:人民東方出版?zhèn)髅接邢薰荆?013.
[4]李零.人往低處走[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