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為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西方文化概論》教學中的三種矛盾與對策
曹 為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成分,《西方文化概論》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該課程旨在普及西方文化常識、梳理西方歷史脈絡,為專門學科的學習提供較廣闊的知識背景。然而在該課程的教學中,我們面對著三種矛盾:一是宗旨上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二是體例上經(jīng)和權的矛盾,三是內(nèi)容上專和博的矛盾。能否正確處理這三組矛盾,是完善教學內(nèi)容、提升課程質(zhì)量、構建全面和批判的西學知識體系的關鍵。
西方意識形態(tài);綜合性案例;多師同堂
《西方文化概論》是通識教育的重要成分,有著普及文化常識,梳理歷史脈絡,為專門學科提供了一般知識背景的作用。[1]5然而,在該課程的教學中,我們面臨著三種矛盾,一是宗旨上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二是體例上經(jīng)和權的矛盾,三是內(nèi)容上專和博的矛盾。能否正確處理這三種矛盾,直接關系教學內(nèi)容的完善、課程質(zhì)量的提升,以及西學知識的批判性建構。以下我們分別討論這三組矛盾,提出相應對策,以就教于方家。
無論我們是否愿意承認,知識體系的現(xiàn)代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西化。知識與意識形態(tài)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因此,在汲取西方知識體系的養(yǎng)分時,我們也侵染上其意識形態(tài)的毒素。因噎廢食是不可行的,我們不能因為反對西方意識形態(tài)而拒絕其知識體系的價值,但如何將其意識形態(tài)的毒素從知識體系中剝離呢?這是我們講授《西方文化概論》時遇到的首要難題。批判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最有力武器是其自身中相反相成的因素。發(fā)掘這些因素,并通過展現(xiàn)其間的張力而獲得解釋西方文化的不同路徑,這些解釋路徑既能有效闡明西方文化的內(nèi)涵,又相互制衡而揭露出其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zhì)和局限。在這些因素中,我們認為最具張力和全局性的有兩個:一是哲學,二是史學。這兩條解釋路徑,是我們系統(tǒng)批判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關鍵。
哲學是西方文化的精髓,其庸俗化則是意識形態(tài)的說教。在《西方文化概論》中系統(tǒng)介紹西方哲學,有利于從根源處把握意識形態(tài)的言說邏輯和觀念依據(jù)。例如,十八世紀啟蒙運動被認為是自由主義的前驅(qū)。如果泛泛而論,我們很容易陷入自由、平等、博愛等意識形態(tài)說教的陷阱。但若系統(tǒng)梳理啟蒙觀念的哲學基礎,我們會看到唯名論和唯理論、懷疑論和教義學、重農(nóng)主義和重商主義、開明專制和共和政制等激烈的思想斗爭。這些思想斗爭反對鐵板一塊地理解啟蒙運動,它們所揭示的啟蒙思想的豐富和復雜性,成為擊碎意識形態(tài)式之盾的最銳利的矛。
史學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不如哲學,但它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有重要意義。思想是一回事,行動是另一回事。思想和行動兩個世界的距離,往往是辯證彼此謬誤的重要依據(jù)。例如,我們要探討公元前四世紀晚期的希臘文化,如果單去讀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很容易得出一種傾向于禁欲和沉思的時代精神。但若能研讀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諾芬的史書,再輔以戲劇、信札、演說詞、銘文和其他考古材料,則很可以得出生氣勃勃、躁動不安的時代精神。無疑,史學有利于矯正哲學的偏狹,而偏狹的哲學是近乎意識形態(tài)的。
因此,在《西方文化概論》的教學中,我們以哲學和史學為支撐的兩極。哲學的意義在于賦予時代一以貫之的思想。理解這種抽象思維,對于掌握其所引領文化諸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史學的意義是矯正和敘事。它除了矯正哲學思潮的偏狹外,更提供了較為廣闊的視野和言說框架。它的優(yōu)點是較符合人們的生活常識,但其弱點也在于此;因此,史學也需要哲學的詮釋和升華。
就系統(tǒng)傳授知識而言,體例是至關重要的?!段鞣轿幕耪摗芳纫哉軐W和史學為基本框架,在此框架內(nèi)討論文化諸方面,就使該課程具備了體例上的穩(wěn)定性。但體例不僅有“經(jīng)”,也有“權”的方面。體例的“權”體現(xiàn)為兩方面:一是根據(jù)各時代精神變遷而調(diào)整講授重點;二是設計綜合性案例以構建具體而微的知識框架。
我們先看第一方面。根據(jù)時代精神而調(diào)整講授重點,這對于把握不同時代的文化變遷有著重要意義。例如,當我們講解古羅馬的文化時,不可避免要涉及它的法制和法學成就。但在稍早的古希臘時代,法制和法學是難以作為講授重點的。此外,根據(jù)古羅馬法制和法學的特點,對它的講解不宜采用自然法學派式的概念推導,而應結合羅馬各時代的政治和社會需求作歷史解釋。在《西方文化概論》中,這樣的體例變通隨處可見。它的依據(jù)是不斷變化著的時代精神,以及集中體現(xiàn)了該時代精神的人類智識的特定方面。
次看第二方面。通識教育要求較全面的知識普及。但知識的普及性和抽象性是成正比的。我們在普及知識的同時,要防止知識因抽象而變得無用。這就要在知識的普及和運用之間尋找平衡點。我們認為,在各時代的關節(jié)點設計綜合性案例,是尋求平衡的有效辦法。這種案例既應有較強的包容性,使反映時代精神的諸要素能在該案例中各就其位;又要足夠地具體而微,將案例控制在相對具體的時空、人事和問題范圍內(nèi),從而避免案例分析流于泛泛之談。我們試舉例說明。講古希臘文化,一個重點問題是如何評價雅典民主。雅典民主的優(yōu)點和弱點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前后體現(xiàn)得最為充分。因此,在此時段內(nèi)選取眾議云集的關節(jié)點,就能對雅典民主進行有效的具體考察。我們以蘇格拉底之死為案例。這個案例有較強的包容性。它至少可以牽出伯利克里、亞西比德的行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色諾芬、修昔底德、阿里斯多芬的著作,以及從智者轉(zhuǎn)向古典哲學的一般思潮。此外它又能有效引導關于雅典民主的討論,因為即使在當時,蘇格拉底的審判和處死也被認為是雅典民主趨于衰落的標志。
基于體例的知識普及是基礎,根據(jù)時代精神的內(nèi)容調(diào)整是變通,通過綜合性案例的知識活用則是目的。憑借知識框架而奠定分析案例的基本,通過案例分析而構建實用的知識框架,在這種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達到了通過案例分析搭建活的知識框架的目的。
《西方文化概論》要求普及文化常識,它的教學內(nèi)容是較為“博”的。但任何真有見解的“博”無不建立在學術的“?!鄙希淮送?,坦率地說,我們今天沒有貫通西學并成一家之言的大師。這就要求教師們正確處理“博”和“?!钡年P系。比較實際的做法是通過“?!钡暮侠砼鋫涠_到有效的“博”。在此介紹兩種較為成熟的思路:一是專題講座;二是多師同堂。專題講座的優(yōu)勢是集中了一批術業(yè)專攻的專家。他們有各自的研究領域,能講解相關領域的學術前沿。專題講座的弱點是傳授知識的基礎性和系統(tǒng)性不強,各講座之間的銜接和關聯(lián)度也成問題。在此基礎上,近年來又發(fā)展出多師同堂的教學模式。多師同堂指由三名或三名以上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組成協(xié)同教學團隊,共同分擔同一門大學本科或研究生教學任務,展開共同授課的研討式教學模式。[2]1這種模式不僅彌補了單個教師知識結構和問題意識的不足,也避免了專題講座難以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的困境,是目前較好協(xié)調(diào)教師的“博”和“?!钡姆椒ㄖ弧?/p>
正確處理“博”與“?!钡年P系,不僅要求組建教師團隊,也需要區(qū)別受教育群體?!段鞣轿幕耪摗肥峭ㄗR課程,但并不意味著不能因材施教。根據(jù)專業(yè)或興趣,引導同學們選修側(cè)重點不同的《西方文化概論》課程?!段鞣轿幕耪摗返氖谡n團隊由不同知識背景的教師組成,但他們的知識背景應當是高度關聯(lián)的。一方面,這將開拓同學們的視野,使之汲取關聯(lián)專業(yè)知識以為更好的專業(yè)學習;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互不相干的知識灌輸,使這些普遍的文化常識能較貼切地運用于將來的專業(yè)深造中。
《西方文化概論》的基本任務是普及文化常識,最終目標是訓練對西方文化的判斷力。這種判斷力須建立在細致分析和有效綜合的基礎上,應當說走的是一條“專”而“博”的路子。正確處理“?!迸c“博”的關系,根本地不是要使學生記住若干教條,而是提供了現(xiàn)代化背景下個體修養(yǎng)的契機。注釋:
[1]趙林.西方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付子堂.建構“多師同堂”協(xié)同教育模式[N].中國教育報,2013-02-25.
[責任編輯 魯海菊]
Contradictions and Solutions in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ulture
CAO Wei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China)
as a key component of general education,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ulture is given more and more prominence. This course aims to popularize general knowledg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history which help to provide background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 this course we are to face kinds of contradiction such as the struggle between knowledge and ideology,regularity and adaptation,profession and erudition. The right solution of these kinds of contradiction is key to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which is the basis of Objective criticism pf the western knowledge system.
western ideology;synthetical case;multi-teacher in one course
G420
A
1008-9128(2015)03-0109-02
2014-12-17
曹為(1982—),男,重慶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