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004(2015)05-0056-03
[收稿日期]2015-7-3
[基金項目]2014年度周口師范學院校青年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zknuc0118)。
[作者簡介]劉靜(1985-),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師范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
A Study on the Genre Approach in College Writing Teaching
LIU J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466001, Henan)
[Abstract] Genre approach is an approach to apply genre and genre analysis in teaching. It not only focuses on the levels of words and grammar, but also focuses on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text. Therefore, this study combines college writing teaching with genre approach and provides a series of genres to help students have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some certain kind of text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ir writing ability.
[Key words]genre; genre analysis; writing
一、引言
寫作是大學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不能只要求學生停留在了解傳統教學法所強調的語義、句法等方面的片段性信息層面。然而,體裁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不同,它是把體裁分析主動運用到實踐教學中,并進行規(guī)范創(chuàng)作的一種方法。體裁教學法具有超越詞匯、句法,甚至語篇等層面的體裁特征。所以,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運用體裁分析理論,可以幫助學生熟悉不同體裁的語言特點和結構形式,教會他們分析語篇的圖式結構及建構過程,并使他們較快地掌握同一體裁語篇的寫作。同時,要求學生關注不同體裁文章的句法、語篇等層面的構成要素,學會分析和解讀體裁要素,進而應用體裁規(guī)范進行創(chuàng)作練習,改進學生的寫作方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體裁分析及體裁教學法
體裁教學法是20世紀70年代末,最先在澳大利亞被提出和推廣,后來在歐美得以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法的區(qū)別在于,體裁教學法具有超越詞匯、句法,甚至語篇層面的體裁特征,真正將語言交流當成一個交際事件看待。體裁研究者不僅對語言交際進行描寫性研究,對構成交際事件的組成部分進行分析,同時對交際過程進行解釋性研究。
體裁分析主要有三大流派:第一,“新修辭學派”,其代表人物是Miller;第二,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學派,其代表人物是Swales和Bhatia;第三,“澳大利亞學派”,其代表人物是Martin。新修辭學派的研究重心不是在語言的形式上,而是將語言視為社會行為、社會認知的工具,它更偏重于社會學和心理學方面(嚴玲,2011: 207)。Swales(1990)對體裁的分析更注重語言形式,即對交際事件的目的性和交際過程的程式化分析,所采用的形式是語步(Move)和步驟(Step)分析。Bhatia (1993:13-16)認為體裁分析可以通過七個步驟來完成:(1)體裁的情境分析;(2)收集資料;(3)體裁場景和目的分析;(4)選擇范本;(5)體裁的規(guī)范性分析;(6)語言層面分析;(7)咨詢行業(yè)專家。Bhatia還認為,體裁分析不應局限于文本,而應放在如何塑造合格的專業(yè)人才(嚴玲,2011:208)。Martin(1992)受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影響,借鑒了語域理論的相關論點,運用“圖式結構模式”分析體裁,并認為體裁是社會交際中語場、語旨、語式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個語義集合體,三者共同決定了體裁的規(guī)范性特征。
體裁教學法是把體裁及體裁分析運用于實踐教學中,并應用體裁規(guī)范進行創(chuàng)作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意識到體裁的特點,并使學生學會應用體裁規(guī)范進行創(chuàng)作。Kay和Dudley-Evans指出了體裁教學法的目的:“第一,幫助學生掌握屬于不同體裁的語篇所對應的不同交際目的和布局謀篇策略;第二,使學生意識到語篇是一種語言建構和社會意義建構;第三,教會學生分析語篇圖式結構的方法,語篇建構過程的程式,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或撰寫屬于某一體裁的語篇。”(Kay & Dudley-Evans,1998:308-314)
三、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體裁教學
寫作是大學英語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很難的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非常害怕英文寫作,因為他們看到題目之后頭腦中沒有思路,而且在寫作時普遍重詞而輕句,只堆積單詞而不管連接,作文中的句子支離破碎,甚至有些句子根本無法連貫地把每句話都讀下來。體裁教學法是把體裁和體裁分析運用于實踐教學中,幫助學生意識到不同體裁特征,并幫助他們學會應用體裁規(guī)范進行創(chuàng)作的一種方法?!绑w裁教學法的重點不在句法層面,而在語篇和超語篇層面”(嚴玲,2011:212)。其主要的教學步驟包括:“體裁分析、模仿分析、小組討論、獨立分析、深入分析和模仿分析”(韓金龍、秦秀白,2000:14)。
因此,筆者認為體裁教學法也比較適合大學英語的寫作教學,并結合自己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做出探索和歸納,把體裁教學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體裁分析階段、模仿分析階段、體裁轉換階段。
(一)體裁分析階段
體裁分析的重點不在語義、句法層面,而在語篇和超語篇層面。在大學英語的寫作教學及考試中涉及到了不同體裁的文章,比如四六級中常見的:現象闡述型、議論型、問題解決型和圖表型。在這一階段,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一篇某一體裁的文章,并要求學生的寫作和范文具備相同的體裁,類似的主題,為下一步的范文剖析準備對比材料。隨后,教師從學生的習作中挑選出一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并將這樣的作文作為與范文對比的語篇,然后展開教學活動。嚴玲(2011:213)對這種分析進行了概括,其具體內容包括文章思路分析,結構圖式分析,銜接、連貫與語言特色分析,以及交際目的分析:
(1)文章思路分析。解讀文章作者的論證邏輯,了解作者以何種方式與讀者完成意義交流,并評估這種方式的有效性。學生在完成這一步驟時,首先要讀懂文章,因此對于文章中的難詞、難句可以提交給教師,由教師依據難度等級,出現的頻率決定講解方式。
(2)結構圖式分析。圖式分析的主要作用是解讀文章作者的論證方法,通過分析作者的論證方法,發(fā)現其論證邏輯的優(yōu)勢和特點。學生把自己的作文與范文進行對比,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作文的問題。如果學生對某一類體裁的圖式結構和內容有全面地了解,就會為以后的學習奠定穩(wěn)固的基礎。
(3)銜接、連貫與語言特色分析。這類分析注重的是語言表現形式的細節(jié)問題,這是很多學生需要強化,并加以提高的部分。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應將與體裁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全面介紹給學生,并要分析體裁的詞匯、語法特征和體裁的結構特征。同時,此種分析也可以使學生意識到同一體裁的文章,為何各具特色,形態(tài)各異。而且認識到文章不僅需要嚴謹的邏輯,而且需要表現力的豐富。
(4)交際目的分析。交際目的是語篇創(chuàng)作的根本?!叭魏握Z篇都是為了向讀者傳遞信息,達到一定的目的而創(chuàng)作的。所以要引導學生關注交際目的,明白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然后反觀其論證思路、邏輯、風格是否有效地服務于其交際目的,從而評論文章是否成功。”(嚴玲,2011:215)從某種程度上說,交際目的制約著整個語篇的建構。
(二)模仿分析階段
在模仿分析階段,要求學生模仿范文寫一篇與第一階段為同一體裁的文章。通過第一個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形成該體裁的建構方式,也明白了自己文章中的缺點。所以,學生所做的就是要加強練習,將理解的知識通過運用得以內化。同時,教師可以從學生模仿范文所寫的習作中挑選出幾篇文章,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分析,并完成體裁分析,對這些仿寫的作文做出自己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進行最后的整體評價。
雖然步驟有些類似,但兩次分析的對象不同。第一階段學生關注的是范文,是解構范文的過程,而在第二階段,學生需要加強練習,通過模仿寫作,并對教師挑選的習作進行評價,學生的內驅力更強。他們可以將學到的知識、結構圖式和語言特點運用到寫作過程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模仿能力,教師可以再次選擇一篇同一體裁的文章讓學生進行體裁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分析體裁的特征和體裁相對應的圖式結構。這樣學生就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并學習同一體裁的文章中的語言及其他方面的特征。另外,在評價過程中,他們自覺地應用了體裁分析的方法,運用該體裁所具有的規(guī)范性特征作為評價的標準,所以也進一步強化了對該體裁的共性特征和變量的認識。
(三)體裁轉換階段
在體裁分析和模仿分析階段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入更深層次,即體裁轉換階段,這一階段注重寫作教學過程中重復性和交替性的特點。重復性是指這一階段的學習可以反復進行很多次,而交替性是指前后兩個階段的學習并不一定是線性關系,而是需要循環(huán)往復地交替進行,學生需要重復完成幾種體裁的分析和模仿,掌握幾種體裁的規(guī)定性特點,并對幾種體裁的語篇進行相互轉換練習。其具體包括四個步驟:選定轉換的目標體裁,制定評分標準,小組創(chuàng)作或者個人創(chuàng)作,班級評優(yōu)。
第一,選定轉換的目標體裁。目標體裁是指學生轉換后的最終體裁。目標體裁的選定有兩個原則:一是學生已經學習過該體裁,并掌握了該體裁的圖式結構和交際特征;二是與課程涉及的專業(yè)相關(嚴玲,2011:216)。學生只有掌握了某一體裁的建構方式、交際策略等,才可能創(chuàng)作這一體裁的作文。第二,制定評分標準。學生經過討論后提出評分標準,教師做總結。這其實是學生對體裁認識程度的深化和檢驗。第三,小組創(chuàng)作或個人創(chuàng)作。由小組成員協作完成某一體裁的作文,或由個人完成某一體裁的轉換。第四,班級評優(yōu)。小組根據評分標準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評,然后在班級展示。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評出優(yōu)秀作文。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在第一階段的作文與這一階段的作文進行對比,分析兩個階段作文中的不同之處,可以讓學生看出自己寫作水平的提高,并產生對英語寫作的興趣。另外,經過這幾個階段的分析、模仿、反復和交替的練習,使得學生在對待不同體裁的文章時,可以采取不同的寫作和學習方法。同時,體裁教學的三個階段不是一個單一的線性過程,而是不斷循環(huán)往復進行的,所以這樣的寫作過程比傳統的教學方法效果要好得多,并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結論
體裁教學法是把體裁及體裁分析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并應用體裁規(guī)范進行創(chuàng)作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旨在超越傳統意義上的語義、句法層面,而注重語篇和超語篇層面。所以,本文從體裁分析、模仿分析和體裁轉換三個不同階段,系統地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體裁教學進行分析。
在大學英語的寫作教學中,通過教授學生在體裁分析階段進行文章思路分析,結構圖式分析,銜接、連貫與語言特色分析,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分析和體裁轉換。經過這三個階段的重復和交替,讓學生把學到的結構圖式和語言特點運用到寫作中,以培養(yǎng)了學生解構體裁和模仿寫作的能力。同時,體裁教學的三個階段不是一個單一的線性過程,而是循環(huán)往復不斷進行,每一次的循環(huán)往復都會使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