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權(quán)恒
(信陽師范學院 文學院,河南 信陽464000)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狹隘意識形態(tài)的現(xiàn)實影響,“民國”話題在中國大陸往往成為一種“政治禁忌”。人們每每談到“民國”之時,也經(jīng)常把它簡化為“解放前”或“舊社會”。實際上,民國社會是非常復雜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我們知道,民國是在推翻了清朝政權(quán)、結(jié)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基礎(chǔ)上建成的,也是辛亥革命的勝利成果之一,絕對不是一種歷史恥辱。事實上,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曾經(jīng)寄托了中華民族走向民主政治的很大希望。民國時期的政治格局呈現(xiàn)出多元并立、相互對峙的形態(tài)。僅就1927年4 月18 日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這一段歷史時期就存在著南京國民政府、工農(nóng)革命政權(quán)、地方軍閥勢力、外國勢力等等不同力量。因此,民國政府不是鐵板一塊,而是相當松散的。近年來,“民國史”研究取得了顯著成就。在民國歷史的結(jié)構(gòu)框架中,許多問題得到重新闡釋。倘若我們能夠跳出“階級斗爭”的狹隘觀念限制,努力回到民國社會的歷史現(xiàn)場,就可能發(fā)現(xiàn)很多被遮蔽了的歷史真實。比如,民國時代文學與經(jīng)濟之間的關(guān)系、文學與法制之間的關(guān)系、文學與自然災害等等,都是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
在這一社會背景之下,陳???、張福貴、丁帆、張中良、李怡等學者提出了“民國文學史”的概念,從民國視角來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試圖重構(gòu)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歷史地圖。與此同時,“民國風范”、“民國視野”、“民國性”、“民國機制”等概念也相伴而生。其中,李怡提出了“民國機制”的研究范式,就很值得關(guān)注。在過去幾年時間里,李怡發(fā)表了《“民國文學史”框架與大后方文學》《“五四”與現(xiàn)代文學“民國機制”的形成》《含混的政策與矛盾的需要》《“民國機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一種闡釋框架》《辛亥革命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民國機制”》《憲政理想與“民國文學”空間》《是“本土化”問題還是“主體性”問題——兼談“民國機制”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民國文學與民國機制的三個追問》等多篇文章,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民國機制”的具體內(nèi)涵和外延,以及研究路徑和方法,在學術(shù)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懊駠鴻C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外部研究,也不是單一的文化研究,而是讓作為主體的人努力貼近社會歷史,在動態(tài)過程中挖掘主體和對象物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使他們在相互激發(fā)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李怡說:“準確地說,民國機制就是從清王朝覆滅開始,在新的社會體制下,逐步形成的,推動社會文化和文學發(fā)展的諸種社會力量的綜合,這里有社會政治的結(jié)構(gòu)性因素,有民國經(jīng)濟方式的保證和限制,也有民國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的圍合,甚至還包括與民國社會所形成的獨特的精神導向,它們共同作用,彼此配合,決定了現(xiàn)代文學的總體特征,包括它的優(yōu)長,也牽扯著它的局限和問題。”[1]很顯然,“民國機制”的提出,有利于確立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現(xiàn)實意義是不容低估的。
至于為什么要提出“民國機制”,而不是“體制”、“制度”等概念,李怡說:“‘機制’不等同于‘體制’和‘制度’,‘機制’之中除了‘體制’和‘制度’因素外,還有人主觀努力的因素,或者說中國作家努力實現(xiàn)自己創(chuàng)造力的因素。從‘體制’的角度研究文學,我們考察的是政治、法律、經(jīng)濟對于文學形態(tài)(內(nèi)容和形式)的影響;從‘機制’的角度剖析文學,需要我們留意的則不僅是作家如何‘適應’政治法律與經(jīng)濟而創(chuàng)作,重要的還包括他們?nèi)绾畏纯惯@些政治法律與經(jīng)濟而創(chuàng)作,并且在反抗中確立和發(fā)展自己的精神追求。”[2]“可以說在‘民國’這一靜態(tài)的歷史時空中,‘機制’是文化參與者與歷史時空動態(tài)互動中形成的秩序,兩者結(jié)合在一起,強調(diào)的是在文學活動中‘人’與‘歷史時空’的豐富的聯(lián)系?!保?]“我們所謂機制并不僅是外在的社會體制,它同時也包括現(xiàn)代知識分子對各種體制包圍下的生存選擇和精神狀態(tài)。例如,民國時期知識分子所具有的某種推動文學創(chuàng)造的個性、氣質(zhì)和精神追求,這些人的精神特征與國家社會的特定環(huán)境相關(guān),與社會氛圍相關(guān),但也不是來自后者的簡單決定和反映,有時它恰恰表現(xiàn)出它對當時國家政權(quán)、社會制度、生存習俗的突破和抗擊,只是突圍和抗擊本身也是源于這個國家社會文化的另外一些因素?!保?]“在我們看來,之所以要用機制替代一般的制度研究,就在于機制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學表現(xiàn)形態(tài),它既包括國家社會制度等‘外部因素’,又指涉特定制度之下人的內(nèi)部精神狀態(tài),包括語言狀態(tài)。”[4]因此,在李怡看來,“民國機制”至少有三方面的具體體現(xiàn):“作為知識分子的一種生存空間的基本保障,作為現(xiàn)代知識文化傳播渠道的基本保障以及作為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對話的基本文化氛圍?!保?]因此,“民國機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外部研究,也不是單一的文化研究,而是讓作為主體的人努力貼近社會歷史,在動態(tài)過程中挖掘主體和對象物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使他們在相互激發(fā)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
倘若我們運用“民國機制”的闡釋視角來審視魯迅,也許會引起一些新思考。比如,關(guān)于“墮落文人”的通緝令就是一個有趣話題。1930 年2 月15日,魯迅在上海出席秘密舉行的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大會。魯迅、郁達夫、田漢、馮雪峰等左翼作家都在《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宣言》中簽名。1930年3 月,本宣言在《藝術(shù)》月刊創(chuàng)刊號上正式發(fā)表。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之后,舉辦了很多講演活動,魯迅不僅參與并且多次發(fā)表演講,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嫉恨。1930 年2 月24 日,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執(zhí)委、市教育局長陳德征也發(fā)表演說,公開反對自由運動大同盟的社會活動。他說:“我們可以明白的說,反革命者是不許有自由的。一切反革命者如果用他們的口或筆來宣傳破壞全體國民的自由的時候,我們?yōu)槊褡鍑矣洠蛻敂蒯斀罔F的不許他們有個人的自由。一切反革命者不許有集會以擾亂社會的自由,也不許有發(fā)表言論以搖動民族基礎(chǔ)的自由,這種制裁的責任,我們是要代替民眾的利益而負起來的?!雹僖姟睹駠請蟆罚?930 年25 月25 日。
不久,《民國日報》《針報》《金剛鉆》報、《晶報》等各種反動的大小報紙,都組織力量共同攻擊自由運動大同盟。1930 年3 月19 日,魯迅從中國公學演講回家之后,得知浙江省黨部呈請國民黨中央通緝魯迅等人的消息之后,魯迅即離開寓所避難。1930 年9 月20 日,魯迅在給曹靖華的信中說:“現(xiàn)已在查緝自由運動發(fā)起人‘墮落文人’魯迅等五十一人,聽說連譯作(也許連信件)也都在郵局暗中扣住,所以有一些人,就趕緊撥轉(zhuǎn)馬頭,離開唯恐不速,于是翻譯界也就清凈起來,其實這倒是好的?!保?]可見,魯迅確定了國民黨中央已經(jīng)批準通緝自己的密令。據(jù)倪墨炎考證,這份通緝令到底是否存在還有待查證。截止目前,各種史料都不能證明國民黨中央是否批準了通緝魯迅等人。盡管自由運動大同盟遭到反動力量的集體圍攻,但是,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依然繼續(xù)開展了各種斗爭活動,并且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試想,即使國民黨沒有正式通緝令,也照樣可以逮捕暗殺魯迅等人,但這一恐怖事實終于沒有發(fā)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說,由于魯迅等左翼作家的積極斗爭,魯迅還是具有部分自由空間的。
此外,魯迅也曾經(jīng)運用法律武器維護了自己的合法權(quán)益。實際上,早在1925 年8 月,時任教育總長的章士釗以魯迅聲援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學生運動為由,公報私仇,呈請臨時執(zhí)政免去了魯迅的教育部僉事職務。魯迅看到免職令之后,根據(jù)《文官懲戒條例》《文官保障法草案》等法律條文,向?qū)iT處理行政訴訟的“平政院”控訴了章士釗的違規(guī)事實。后來,魯迅取得勝訴恢復原職。1927 年10 月,魯迅到達上海之后,沒有繼續(xù)任教,而是依靠稿費和版稅維持生計,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1929 年7 月,魯迅和北新書局老板李小峰之間發(fā)生了經(jīng)濟糾紛。由于李小峰是魯迅在北大任教時期的學生,加之雙方前期合作愉快,魯迅還是比較信任他的。據(jù)郁達夫回憶:“北新書局的創(chuàng)始人李小峰,本是北大魯迅的學生;因為孫伏園從《晨報副刊》出來之后,和魯迅,啟明,語堂等,開始經(jīng)營《語絲》之發(fā)行,當時還沒有畢業(yè)的李小峰,就做了《語絲》的發(fā)行兼管理印刷的出版業(yè)者。北新書局從北平分到上海,大事擴張的時候,所靠的也是魯迅的幾本著作?!保?]但是,1927 年10 月之后,魯迅交給北新書局出版的著作增加到9 部,銷路也很不錯。此外,魯迅還為北新書局編輯《語絲》《奔流》雜志,也為《北新》半月刊譯稿,報酬應該有所增加。然而,魯迅的實際收入非但沒有增加,反而直接下降,這就引起了魯迅的高度懷疑。魯迅初步核實之后,竟然發(fā)現(xiàn)自己有2 萬多元被李小峰克扣。
魯迅在給許多朋友的信中表達了氣憤之情。他說:“北新書局自云窮極,我的版稅,本月一文不送,寫信去問,亦不答,大約這樣的交道,是打不下去的。自己弄得遍身痱子,而為他人作嫁,去做官開廠,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矣?!保?]“北新近來非常麻木,我開去的稿費,總久不付,寫信去催去問,也不復。投稿者多是窮的,往往直接來問我,或發(fā)牢騷,使我不勝其苦,許多生命,消磨于無代價的苦工中,真是何苦如此?!保?]1929 年8 月11 日,魯迅在致李小峰的信中毫不客氣地說:“奉函不得復,已有多次。我最末問《奔流》稿費的信,是上月底,鵠候兩星期,仍不獲片紙只字,是北新另有要務,抑意已不在此等刊物,雖不可知,但要之,我必當停止編輯,因為雖是雇工,傭仆,屢詢不答,也早該卷鋪蓋了?,F(xiàn)已第四期編訖,后不再編,或停,或另請接辦,悉聽尊便。”[10]8 月15 日,魯迅委托了律師楊鏗和北新書局進行交涉。后來,李小峰自知理虧,委托郁達夫和章川島試圖與魯迅和解。最后雙方達成共同協(xié)定:“北新書局當年分四期償還拖欠魯迅的版稅共計八千元,次年起繼續(xù)償還,總共償還欠款約兩萬元;魯迅作價收回舊著紙型;此后北新書局出版魯迅著作,必須加貼版稅印花并每月支付版稅四百元;魯迅續(xù)編《奔流》,每期出版時北新書局將稿費交魯迅轉(zhuǎn)發(fā)各作者?!保?1]這里,盡管魯迅和李小峰沒有最終訴諸法律,但民國法律卻在這次事件中發(fā)揮了震懾作用。
作為一名“自由撰稿人”,魯迅的稿費和版稅收入也是值得關(guān)注的。當時,上海文化界的稿酬制度完備,標準也非常可觀,這就為魯迅提供了生活保障。比如,早在20 世紀20 年代前后,魯迅文章的一般稿費是千字3 元,有時也能達到5 元或6 元。此外,上海出版界制定的版稅標準是10%—20%之間。北新書局支付魯迅著作的版稅一般是20%,有時甚至達到25%。20 世紀30 年代也能夠維持這一水平。1933 年5 月15 日,《魯迅日記》記載:“《兩地書》五百本版稅百二十五元”。當時,《兩地書》定價1 元,版稅應該是25%。1932 年12 月15 日,《魯迅日記》記載:“以選集之稿付書店印行,收版稅泉支票三百”。這是指《魯迅自選集》,由天馬書店出版,初版印刷1000 冊,定價1.20 元,魯迅得到300元,版稅率也是25%。據(jù)趙家璧回憶:“《良友文學叢書》對所有作家都實行版稅制,一般都是按售價作者抽版稅百分之十五,一年結(jié)兩次,交稿錄用時,都可預支一部分。僅對魯迅作品按百分之二十記,這是上海各書店為尊重魯迅而共同執(zhí)行之慣例。”[12]據(jù)陳明遠計算,魯迅在1927—1936 年間,基本收入是:“1927 年共收入3770 圓,平均每月314.17 圓;1928 年共收入5971.52 圓,平均每月497.63;1929 年共收入15382.334 圓,平均每月1281.86圓;1930 年共收入15128.895 圓,平均每月1260.74圓;1931 年共收入8909.30 圓,平均每月742.44圓;1932 年共收入4788.5 圓,平均每月399.04 圓;1933 年共收入10300.93 圓,平均每月858.41 圓;1934 年共收入5679.62 圓,平均每月473.30 圓;1935 年共收入5671.37 圓,平均每月472.61 圓;1936 年1—10 月,共收入2575.94 圓,平均每月321.99 圓。”[13]總體而言,魯迅在上海生活期間,總共收入大概為78000 多元,平均每月收入723.87元,折合現(xiàn)代人民幣2 萬多元,這就為魯迅提供了經(jīng)濟保障。倘若沒有稿酬制度,魯迅的經(jīng)濟生活實在是不可想象的。在上海的最后10 年,魯迅既不靠“官”,也不靠“商”,充分利用現(xiàn)代出版制度,過上了“自由撰稿人”的理想生活。
秦弓說:“乍看起來,民國史與現(xiàn)代史或新民主主義史大致重合,似乎沒有給予關(guān)注必要。然而,當我們僅僅以現(xiàn)代史或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視角來考察魯迅時,一些在民國史視角看來成為問題的就無法獲得清晰的認識,甚至完全被遮蔽掉。”[14]民國初期,魯迅對這個民主共和國是寄予很大希望的。1912 年,魯迅應蔡元培之邀到教育部任職,做了許多實際工作。1925 年前后,北洋軍閥政府開始倒行逆施,魯迅變得日益懷疑起來。1927 年蔣介石背離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政策,制造了“清黨”事件和“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魯迅才對國民黨政府徹底失望??傮w來講,民國時期的政治環(huán)境是險惡的,使許多左翼作家喪失了言論自由。但是,民國歷史又充滿了矛盾性。比如,“民國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危機促進了左翼作家的現(xiàn)實批判,批判現(xiàn)實的黑暗絕不僅僅是現(xiàn)實政治與經(jīng)濟的簡單‘反映’,它更是中國作家主動的有意識的選擇。例如民國時代的書報檢查制度相當嚴苛,大批‘不合時宜’的文學成為反復掃蕩的對象,但顯而易見,民國文學并不是這些掃蕩的殘余之物,掃蕩的間隙也產(chǎn)生了異樣的‘鉆網(wǎng)’文學,產(chǎn)生了倔強的‘摩羅詩力’?!保?]這里,我們并不是為民國歷史粉飾太平,而是強調(diào)一個重要事實:任何一種歷史敘述,都是一種局部描述,不可能呈現(xiàn)出歷史全貌。因為歷史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的,甚至是歧異的??傮w來講,民國社會政治專制,經(jīng)濟凋敝,戰(zhàn)爭不斷,民不聊生,充滿了各種血腥和污穢。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民國歷史又是中國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具有多副面孔。倘若把魯迅置于“民國史”的研究框架中來審視,會發(fā)現(xiàn)魯迅等左翼作家充分利用各種現(xiàn)實條件,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依然獲得了部分空間。
[1]李怡,周維東.文學的“民國機制”答問[J].文藝爭鳴,2012(3).
[2]李怡.“民國文學”和“民國機制”三個追問[J].理論學刊,2013(5).
[3]李怡,李直飛.是“本土化”問題還是“主體性”問題——兼談“民國機制”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J].南京師大學報,2013(1).
[4]李怡.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敘述范式[J].中國社會科學,2012(2).
[5]李怡.民國機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一種闡釋框架[J].廣東社會科學,2010(6).
[6]魯迅.致曹靖華[M]∥魯迅全集:第12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42.
[7]魯迅博物館.魯迅回憶錄(上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53.
[8]魯迅.致章廷謙[M]∥魯迅全集:第12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97.
[9]魯迅.致韋叢蕪[M]∥魯迅全集:第12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99.
[10]魯迅.致李小峰[M]∥魯迅全集:第12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00.
[11]魯迅.魯迅日記[M]∥魯迅全集:第16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50.
[12]趙家璧.文壇故舊錄——編輯憶舊續(xù)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44.
[13]陳明遠.魯迅時代何以為生[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1:56 ~57.
[14]秦弓.從民國史的視角看魯迅[J].廣東社會科學,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