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山,努爾蘭·阿汗,王小雷,肖開提·買買提伊明,楊勇偉,彭傳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可進一步發(fā)展為肺心病、呼吸衰竭的常見慢性疾病,與有害氣體及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致殘率、病死率很高,全球40歲以上發(fā)病率已高達10%左右。隨著大氣污染的日益加重,發(fā)病率不斷增高。內(nèi)科保守治療具有較大的局限性,手術治療尤其電視胸腔鏡(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微創(chuàng)治療逐漸走向成熟[1]。自2003年4月,我們?yōu)?1 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施行了肺減容手術(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LVRS)?,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自2003年4月以來,我科完成LVRS 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91 例,其中71 例行胸腔鏡手術,20 例行傳統(tǒng)開胸手術,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1)。手術方式的選擇根據(jù)患者意愿。診斷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規(guī)范”,患者均有胸悶、呼吸困難癥狀,有長期內(nèi)科治療史;胸廓桶狀,雙肺呼吸音降低;肋間隙明顯增寬,胸部X 線示肺紋理稀疏,核素肺灌注掃描顯示有局限性無肺紋理的靶區(qū),肺功能檢查為重度通氣功能障礙。
1.2 術前準備 (1)霧化吸入:應用普米克令舒2 mg 霧化吸入,2 次/d;(2)應用呼吸助力器進行肺功能鍛煉,15 min/次,2 次/d;(3)戒煙2 周;(4)合并肺部感染者應用抗生素治療。
1.3 手術方法 腔鏡組:采用雙腔氣管插管復合麻醉,患者取側臥位,于腋中線之間第7 肋間做1 cm 切口,穿刺Trocar作為觀察孔,腋前線第4 肋間為主操作孔,腋后線第8 肋間為副操作孔。根據(jù)術前靶區(qū)定位判斷手術切除范圍,用腔內(nèi)切割縫合器切除沒有肺功能的氣腫肺組織,如局部病變組織較小,也可用縫扎、結扎相結合的方法,以節(jié)省費用。一般而言,COPD 患者雙肺都存在嚴重的氣腫性病變,因此均為雙側同期手術,先做嚴重一側。靶區(qū)肺組織切除后,在肺表面均勻噴灑生物蛋白膠,以減少漏氣。用紗布球磨擦壁層胸膜,以促進胸腔閉鎖。胸腔閉式引流管應放置在胸頂,以排氣為主。對照組:切口位于第5 肋間,長度15 cm,靶區(qū)肺組織的切除同腔鏡組。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2.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采用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根據(jù)數(shù)據(jù)情況采用標準公式、校正公式或Fisher 精確檢驗。
腔鏡組31 例患者術后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1~9 d;8 例出現(xiàn)呼吸衰竭,氣管切開后12 d內(nèi)脫機拔管;術后均有漏氣,時間3~7 d。對照組7 例術后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3~14 d,3 例呼吸衰竭,氣管切開后10 d 內(nèi)脫機拔管,術后漏氣3~10 d。腔鏡組住院時間、帶管時間短,術中出血量、胸引量少,患者疼痛程度輕,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手術3 個月后復查血氣分析與肺功能,并詢問活動后耐力情況。兩組肺功能、血氣指標如1 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xiàn)EV1)、殘氣量(residual volume,RV)、動脈氧分壓(arterial oxygen pressure,PaO2)、二氧化碳分壓(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術后均有改善(P <0.05),但兩組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術前情況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情況的比較(±s)
P >0.05
?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的比較(±s)
?
表3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監(jiān)測指標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監(jiān)測指標的比較(±s)
?
肺氣腫屬于COPD,由于慢性支氣管炎癥使細支氣管管腔狹窄,形成不完全阻塞,呼氣時氣道過早閉合,肺泡殘氣量增加,使肺泡過度充氣;慢性炎癥破壞小支氣管壁軟骨,失去其支架作用,致使呼氣時支氣管過度縮小或陷閉,導致肺泡內(nèi)殘氣量增加;反復肺部感染、慢性炎癥,使白細胞、巨噬細胞釋放的蛋白分解酶增加,損害肺組織、肺泡壁,導致多個肺泡融合成肺大泡;肺泡壁毛細血管受壓,肺組織供血減少導致營養(yǎng)障礙,從而使肺泡壁彈性減退。膨大的肺大泡不僅功能喪失,而且還會壓迫鄰近的正常肺組織,使肺功能進一步下降。50年前Brantigan等[2]提出手術治療的理念,至1994年Cooper 等[3]通過手術改良以降低死亡率,手術治療已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
LVRS 有胸正中切口與VATS 兩種方式。VATS在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減少胸管引流量及留置胸管時間、降低術后切口感染與疼痛、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方面優(yōu)勢明顯[4-5]。McKenna等通過統(tǒng)計分析得出,LVRS 術后雙側死亡率為0~13.8%,單側死亡率0~3.5%,胸腔鏡下LVRS(包括單側或同期雙側)術后死亡率為0~3.5%。至于選擇單側手術抑或雙側手術,文獻報道[6-7]單、雙側手術的遠期效果是相同的,均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我們體會,患者肺部病變一定是非均質性且多合并肺大皰形成,應有明確的“靶區(qū)”,根據(jù)患者的心肺功能情況施行單側手術,如分期雙側手術時,應選擇靶區(qū)明確,切除效果好的一側進行;第二次手術應根據(jù)患者病情、手術效果等具體情況而定,這樣術后癥狀改善明顯,并發(fā)癥少,患者容易接受。術后如出現(xiàn)持續(xù)Ⅰ~Ⅱ度漏氣,雙水封瓶低負壓吸引,在肺已大部分膨脹、且胸腔內(nèi)無明確感染的情況下,可間斷注入50%葡萄糖,以促進胸膜腔粘連。
VATS 技術在近十年得到了廣泛普及,其優(yōu)點是:(1)創(chuàng)傷較小,為心肺功能相對差的患者提供了手術機會;(2)“匙孔型”切口保證了胸廓的完整性,對患者呼吸功能影響甚微;(3)術后康復快、并發(fā)癥少。本研究中,腔鏡組住院時間、帶管時間短,術中出血量、胸引量少,患者疼痛程度輕,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這充分表明了腔鏡手術的優(yōu)勢,并與目前文獻報道基本相同[8]。
兩組患者術后肺功能及血氣指標均得到一定改善,與術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但術后兩組間差異不大(P >0.05)。肺功能得到改善的原理可歸納為:(1)肺容積減少,正常肺泡組織順應性增加;(2)改善了血流動力學,肺循環(huán)血量增加;(3)死腔減少,膈肌活動幅度增加,功能得以改善;(4)通氣/血流改善[9]。與開胸手術一樣,長時間漏氣也是胸腔鏡LVRS 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會導致長時間留置胸管、胸腔內(nèi)感染、肺不張、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我們大部分醫(yī)師喜歡縫線加固,以減少漏氣的發(fā)生,但由于患者肺順應性較差,有時越縫越漏,理想的方法是在肺表面噴灑生物蛋白膠,蛋白膠對針眼漏氣有較好的封堵作用,術后胸膜磨擦粘連也有必要。我們體會:(1)術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使患者的生理狀態(tài)達到最佳;(2)術前靶區(qū)定位應準確;(3)對于胸腔內(nèi)粘連明顯者,可適當擴大切口,以縮短手術時間;(4)盡量減少肺部漏氣,充分引流;(5)熟練掌握切割縫合器的使用方法與技巧,盡量使用帶墊片的切割縫合器,或S-100 均勻覆蓋肺切緣表面。切割界限應在病肺周邊的正常肺組織上,切緣應部分重疊,盡可能使肺葉周邊切緣呈弧形,使殘肺膨脹后能占滿胸腔。
LVRS 盡管可改善患者的主觀感覺與客觀指標,且多數(shù)隨訪結果指出,療效至少可保持3~5年,取得最好療效的時間是術后1~2年,但其本質是一種姑息性手術,因此手術的遠期療效尚待進一步觀察,有學者認為LVRS 對肺氣腫的治療作用是將時鐘倒撥。目前由于LVRS 的長期效果不明、手術病例不夠多、不能反映其手術有關病死率、手術有效機制不明、社會意義尚待觀察及進一步研究,LVRS 仍應繼續(xù)研究并改進。
[1]吳永國,宋曉軍,叢波,等.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行雙側肺減容術治療重度肺氣腫[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9,14(6):411-413.
[2]Brantigan OC,Mueller E.Surgical treatment of pulmonary emphysema[J].Am Surg,1957,23(9):789-804.
[3]Cooper JD,Patterson GA,Sundaresan RS,et al.Results of 150 consecutive bilateral lung volume reduction procedur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emphysema[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6,112(5):1319-1330.
[4]Oey IF,Morgan MD,Spyt TJ,et al.Staged bilateral 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the benefits of a patient-led strategy[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10,37(4):846-852.
[5]Criner GJ,Sternberg AL. National Emphysema Treatment Trial:the major outcomes of 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 in severe emphysema[J].Proc Am Thorac Soc,2008,5(4):393-405.
[6]Wan IY,Toma TP,Geddes DM,et al.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 for end-stage emphysema:report on the first 98 patients[J].Chest,2006,129(3):518-526.
[7]Hopkinson NS.Bronchoscopic lung volume reduction:indications,effects and prospects[J].Curr Opin Pulm Med,2007,13(2):125-130.
[8]馬金山,郭睿,努爾蘭,等.電視胸腔鏡與傳統(tǒng)開胸行肺減容術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臨床療效觀察[J/CD].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3,6(3):196-200.
[9]王俊,李運,劉軍,等.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8,24(3):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