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蓮
?
賈誼與董仲舒行政倫理思想比較
張雪蓮
(黑龍江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賈誼與董仲舒的人生際遇曲折多舛,而正是這樣的經歷迫使其對治國理政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和思考。賈誼與董仲舒都曾受到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影響,二者對儒、法、道的思想有繼承更有發(fā)展。賈誼形成了“以禮治國”“堅持仁政、不廢法治”“以民為本”的行政倫理思想,董仲舒形成了“以德治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的行政倫理思想。對比分析二者的行政倫理思想,可以看出賈誼將禮的概念由倫理范疇擴展為政治范疇,而董仲舒是將德育引申到治國方法中;賈誼用制度溝通禮、法,董仲舒強調儒術的統(tǒng)治地位;賈誼主張以“民意”選吏,董仲舒利用“天意”來約束統(tǒng)治者的行為。二者的行政倫理思想是啟示借鑒與繼承發(fā)展的關系。
賈誼;董仲舒;行政倫理思想;人生際遇;理論基礎
(一) 賈誼行政倫理思想形成的人生際遇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賈誼誕生在了中華文化起源的中心——洛陽孟津。賈誼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傳承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女媧造人的傳說,伏羲“龍馬負圖于河”創(chuàng)造八卦的經典,伯夷、叔齊于孟津叩馬而諫的故事。也正是這些傳說與故事給了賈誼靈性,啟蒙了賈誼博覽群書,滋養(yǎng)了他身上的節(jié)義之氣,為他日后的成才埋下了伏筆,我們說沃土英才不無道理。
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一段記載,“賈誼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文于郡中”[1]1684,他的才華被河南郡守吳公發(fā)現(xiàn),“召置門下,甚幸愛”[1]1684,后被當朝重臣張蒼賞識,推薦入朝。賈誼承蒙厚望,入朝后,提出了許多對朝廷政治建設有益的建言,他的行政倫理思想也體現(xiàn)在他的這些建言當中。
年少的賈誼在朝堂上踔厲風發(fā),兩年之內連升三級,而相比丞相周勃、太尉灌嬰等元老重臣,賈誼年輕,又確實無攻城野戰(zhàn)之功,再加上賈誼推崇禮治,強化君主的統(tǒng)治地位,這無疑觸及到了元老重臣們在朝中的利益,削弱了他們的地位,各種矛盾的激化使老臣們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1]1685為由上疏漢文帝罷免賈誼,而剛剛由代王入主中央的文帝不得不考慮老臣們的意見,遂將賈誼貶到了長沙。身處逆境,但并沒有忘憂天下,而是時刻關注朝中動向,利用地方官員的優(yōu)勢更直接地體味民生疾苦,他的行政倫理思想也在遭貶的逆境之中伴隨著他坎坷的經歷和對百姓更多的關心而得以豐滿。
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賈誼被召回長安,而這次“宣室求賢訪逐臣”的經歷,使賈誼的才華再次被認可,于是文帝把預意立為太子的梁懷王交予賈誼學習。重新任命使賈誼更加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主張。也正是仕途命運的顛簸,人生閱歷的增長,賈誼對如何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了更深刻的體悟,賈誼的行政倫理思想也日趨走向了完善和成熟。
(二) 董仲舒行政倫理思想形成的人生際遇
漢文帝前元元年,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書的大地主階級家庭。幼年好學的董仲舒通過自身學習使他對儒家經典有很深的體悟。30歲時,便招收了大批學生,精心講授,為漢王朝培養(yǎng)了一批人才,后在景帝時當了博士,宣揚儒家經典。
漢武帝即位后,學識淵博的董仲舒受到了推薦,曾以“天人三策”睿智思辨的回答征服漢武帝,入朝為官后,他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漢武帝建元六年,遼東高廟大火,董仲舒本想利用這次時機向漢武帝上疏,宣揚他所創(chuàng)建的“天人感應”學說,勸誡武帝對其行為收斂,可這觸犯了天子的威嚴,事與愿違。從此,董仲舒深知朝中冷暖,于是返璞歸真,重新教授《公羊春秋》于學堂之上。
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孫弘又推薦董仲舒做膠西王劉端的國相。但董仲舒忌憚劉端為人兇殘、蠻橫,不愿與其為伍,遂于4年后以年老有病為由,辭職回家[2]。董仲舒的仕途生涯也到此畫了一個段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精髓在董仲舒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暮年的董仲舒,秉懷讀圣賢書之心,不聞窗外之事,唯獨朝中有大事發(fā)生,他才會積極地向武帝派來的使者表明自己明確的看法,后來,張湯把詢問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為《春秋決獄》一書。
(三) 賈誼、董仲舒行政倫理思想形成的人生際遇之比較
對于賈誼與董仲舒的一生,如果用一個曲線圖來表示的話,會發(fā)現(xiàn)他們人生前半期的際遇是何其相似。都曾出身于書香門第,幼年好學,深受中國傳統(tǒng)經典影響;在入朝為官期間,都曾被重用,才華被認可,達到人生仕途的高峰;也都曾因某種原因遠離了中央集權,達到人生的低谷;又都曾東山再起,思想達到成熟。只是不同的是,在賈誼一生短短33個春秋里,很早就被賞識和重用;而董仲舒卻屬于大器晚成。在他們都傾盡其一生的智慧為漢王朝的長治久安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賈誼死在了對漢文帝之子梁懷王去世的悲痛中,而董仲舒歸隱于對詩書的無限沉浸。賈誼與董仲舒的行政倫理思想也正是在這樣起起伏伏的人生際遇下得以發(fā)展和成熟,也是這樣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們不同尋常的人生體驗,才會使他們更多地在輔佐君主政治決策上,關心民生疾苦。賈誼形成禮治思想,以儒法治國,注重民本;董仲舒發(fā)展德治,提出“大一統(tǒng)”思想,在注重民本的基礎上提出“天人感應”學說,人生的際遇與他們行政倫理思想的形成密不可分。如果不看他們命運的曲折與多舛,就評價他們一生的功績的話,那么他們就是漢朝兩個不同朝代里在思想上最成熟最璀璨的明星,他們的初衷和目的都是為了鞏固漢朝的長治久安,他們的思慮都是為百姓憂、為百姓苦,他們性格的深沉卻遮掩不住他們功績的輝煌,反而張揚了留在大漢王朝上的詩篇。
(一) 賈誼行政倫理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
賈誼對《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的研讀,使他對某些經書有著深刻的見解,他的變化思想與易學有著直接關系,賈誼主張的統(tǒng)治者要信功臣、親士民、任忠賢、興王道、法先圣的思想無不滲透著儒家思想精神對賈誼的影響。同時,賈誼學于吳公,吳公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而李斯與韓非是戰(zhàn)國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弟子,荀子隆禮又重法,所以李斯與韓非繼承并發(fā)揮了荀子的思想理論,成為著名的法家人物,自然賈誼受益于吳公,賈誼的思想中滲透著法家的思想。而賈誼不是對法家思想的全盤吸收,而是批判性繼承了秦朝奉行的法家思想,比如在他對秦二世而亡的歷史總結上,他既反對秦王朝對百姓施暴的嚴刑酷法,又不否定法在統(tǒng)治中的重要作用,這對他日后的主張埋下了伏筆。并且,在漢初時期,因戰(zhàn)爭的頻仍,導致百姓流離失所,所以黃老無為的思想就特別能滿足當時百姓渴望休養(yǎng)生息的需要,但是到了文帝時代,社會生產破壞,經濟蕭條,人民大量逃亡,人口急劇減少,作為“憂天下之憂”的賈誼認為黃老思想已不能解決當時的各種社會矛盾,所以在歷史的必然選擇下,賈誼推崇有為政治,但對當時黃老思想的批判也說明了賈誼思想中有黃老思想的思想基礎。
(二) 董仲舒行政倫理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
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書的大地主階級家庭,有利的讀書環(huán)境使董仲舒從小受到儒道法家思想的熏陶。以孔子學說為基礎,對周以來的天人關系,董仲舒有著自己獨特的領悟,并且董仲舒吸納了法家和陰陽家的思想,對于王權是由上天給予并任命的天命王權思想,以及如果不遵循上天的安排與賜予,將會對國家社會造成危害,受到上天的譴罰。天人譴告說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建立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又結合先秦的法家、道家思想發(fā)展成為適合封建統(tǒng)治的新儒學。
(三) 賈誼、董仲舒行政倫理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之比較
首先,在相似的家庭背景下,賈誼與董仲舒都曾對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有所研讀和涉獵,并受其影響,只是影響程度的深淺不同,在賈誼的思想中對儒家、法家的思想吸收較多,主要體現(xiàn)在注重禮儀,兼容法治;而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適當吸收繼承法家、道家的思想。如果用治國理念來評說的話,賈誼的思想是儒法治國,而董仲舒更多的是以儒術治國。如果用治國方略來評斷的話,賈誼認為應堅持禮治,不廢法治,而董仲舒認為應德治為主,法治為輔。其次,在都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賈誼和董仲舒都有對先秦思想的領會與總結,不同的是賈誼在對過秦的討論中,總結二世而亡的教訓,“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他反對秦王朝對百姓施暴的嚴刑酷法,提出應順應民意,以民為本;而董仲舒是繼承并發(fā)展了先秦的儒家思想,結合道法,強調德治,在孔子學說的基礎上,以對天人關系的獨特領悟,提出天人感應學說,主張統(tǒng)治者應遵循天道,用天道來制約統(tǒng)治者過分的欲望,從而滿足百姓謀求安居樂業(yè)的現(xiàn)實需求。另外,賈誼與董仲舒在儒、法、道思想的繼承基礎上,都有對其思想的發(fā)展與貢獻。賈誼在儒家思想的指導下更加注重統(tǒng)治者對禮的規(guī)范和要求;在《過秦論》中批判性繼承法家思想,并通過“制度”將禮法結合,遵守制度就是守禮,違反制度就是違法;并在認識到黃老思想不能解決當時社會弊端的基礎上,提出有為政治。而在武帝時代,社會動蕩,思想繁雜,董仲舒敢為天下先,提出“大一統(tǒng)”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這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在董仲舒思想中的根本性地位;進而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學說,是對儒家思想進一步的繼承與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展。
(一) 賈誼的行政倫理思想
1. 賈誼行政倫理思想之以禮治國
禮本來是中國古代社會基于血緣宗法關系的一種產物,人們能按照禮的規(guī)則行事,反映出人們具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后來儒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適用于整個社會的禮制規(guī)范。隨著時代的演進,在禮的范疇內加進了“貴賤、等級關系”等意義,禮就逐漸由一個倫理范疇演變?yōu)橐粋€既有倫理意義,又有政治意義的范疇。在賈誼的《禮》一文中,賈誼指出“禮者,所以固國家,定社稷,使君無失其民也”。賈誼更突出地強調了禮的政治作用,他把禮的倫理作用作為基礎,把禮的政治作用作為上層建筑來勾畫。賈誼還認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之至也”。即不同等級的人,只有謹守上下尊卑的區(qū)別,認真實行禮對自己行為的規(guī)范,既等級分明又互敬互愛,達到這種普遍和諧的狀態(tài),才是達到了禮的極致[3]。而禮治思想的政治目的也在于建立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這樣,也就達到了禮的本質。所謂“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賈誼認為,君主要施禮于人。例如在賈誼《階級》一文中,賈誼所謂“投鼠而不忌器之習”是說秦二世被殺而導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之固若金湯的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他仁義不施,對百姓橫征暴斂,對臣子隨意殺戮的必然結果,這個前車之鑒是不得不引起后世皇帝警醒,所以賈誼上疏《階級》于漢文帝,要漢文帝“禮貌群臣”,做到“養(yǎng)臣下有節(jié)”,要求君主以“國土之禮”(指君主雖治國安邦、高高在上,卻對待臣子彬彬有禮。)去養(yǎng)成臣下的廉恥之心,使之做到趨利避害。再次,賈誼認為建立禮的具體制度是必要的。例如他在《服疑》中強調,等級分明,則下不得疑;權力絕尤,則臣無冀志。需要用例如名號、旗章、車馬、冠履等等來加以區(qū)分。
2. 賈誼行政倫理思想之儒法治國
賈誼繼承并發(fā)展了儒家的禮治思想,但他也不完全否定法治,在賈誼看來,禮與法各司其職,各有其不可忽視的作用。賈誼說“禮者禁于將然之前”,側重說禮的作用偏重于對人們犯過失之前的道德教化,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側重說當過失造成之后,應對其不予姑息,施之刑罰,起到教改的作用。所以在賈誼的《制不定》中,賈誼曾以“芒刃”與“斧斤”的關系來加以說明,在賈誼看來,不論禮還是法,都是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國家的工具。在賈誼的《瑰瑋》中,賈誼說:“君臣相冒,上下無辨,此生于無制度也?!辟Z誼認為,按制度辦事就是守禮,破壞了制度就是違法,這樣,就把禮與法這一柔一剛的兩者聯(lián)系起來,成為溝通的橋梁,所以如果說賈誼是堅持禮治,不廢法治的話,那么也是早年受儒家法家思想影響并將其內化的必然結果,而將制度引入,可以說更細化了禮治與法治在具體實踐中的行為規(guī)范標準,發(fā)展了禮治思想,也擴大了法的范圍。
3. 賈誼行政倫理思想之以民為本
首先,賈誼認為民眾在治理國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賈誼的《大政上》篇,有這樣的論述:“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民無不為命也,民無不為功也,民無不為力也?!辈⒎謩e論述了民何以為國家的根本,何以人民才是國家命運的決定力量,人民何以能決定國家的興亡與強弱,民之“力”則表現(xiàn)在民心向背可以決定戰(zhàn)爭的勝負。高度地評價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在《過秦》中,也充分用“不親士民”“以暴虐為天下始”而導致“民?!眮碚f明民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性。其次,賈誼論述了民何以為本的原因,所謂“夫民者,大族也,民不可不畏也”。說明了人民的數(shù)量之大。《大政下》中說道“王者有易政而無易國,有易吏而無易民?!奔凑羁筛模瑖译y變,官吏有更替,而人民群眾始終是永恒的,始終是根基,如果根基不穩(wěn),則再偉岸的建筑也如空中樓閣。在賈誼的《無蓄》中,賈誼也強調了民在物質生產方面的作用,“一夫不耕,或為之饑;一婦不織,或為之寒”。借古人之口來說明沒有最底層人民從事物質生產,那么連溫飽都不能保證,其他更無從談起,而只有重視百姓的勞作,重視百姓的生活條件以及生活穩(wěn)定才能致力于國家的強健。最后,賈誼也分析了如何才能以民為本,君主應采取哪些舉措來以民為本鞏固自己的政治霸業(yè)?!暗履哂诓廴恕?《修政語上》),作為國君要能真正做到“先天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做到愛民如愛己,那么自然會得到百姓的信賴與擁護[4]。在愛民的基礎上還能做到滿足人民的物質利益需求,施教于百姓,富足于百姓,即做到惠民,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家自然風調雨順,所謂國泰民安正在于此。同時,在西漢時代,經過了秦始皇、秦二世的橫征暴斂,秦末的農民起義,十年之久的楚漢相爭,人民迫切需要休養(yǎng)生息,那么要減少作奸犯科,安定百姓心里,就需要慎刑,避免重蹈秦的覆轍。刑罰嚴格按規(guī)定處理,加之以道德教化,使百姓避惡而遷善,民眾得以安撫,國家才能穩(wěn)定。
(二) 董仲舒的行政倫理思想
1. 董仲舒的行政倫理思想之以德治國
董仲舒在以德治國的行政倫理思想中,致力于“更化”的改革實踐,并在經濟文化教育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措施。首先在政治經濟方面,他提出“薄賦斂, 省徭役,以寬民力”“去奴婢,除專殺之威”“制度制,調均貧富”的政治建議。其次在文化教育方面,董仲舒提出了以下兩方面的改革主張:退而更化、修飭,仁義禮智信正常之道。目的在于移風易俗,以教化國民;興太學,置明師,素養(yǎng)士以求賢,此舉則主要為封建統(tǒng)治選拔人才。他認為,嚴酷的刑罰不能使百姓真正得到教化,只會更加激化社會矛盾,造成統(tǒng)治秩序的不穩(wěn)定,而實行禮義、布施仁德會使百姓感悟一種內心的積極力量,所以他提出以德治理為主,以“法治”為輔,重視“教化”,主張用仁德代替嚴刑。
2. 董仲舒的行政倫理思想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根據(jù)《公羊春秋》的記載,提出了“大一統(tǒng)”論。他在《天人三策》中說,《春秋》所主張的大一統(tǒng),是天地的常理,適合古今任何時代的道理。作為宇宙間普遍遵循的法則,它同樣適用于封建王朝。他提出了文化統(tǒng)一的主張,他認為只有思想統(tǒng)一,社會才有統(tǒng)一的法度,人們才有一定的行為準則,這樣才能實現(xiàn)國家的鞏固。這也正是基于景帝時代出現(xiàn)吳楚七國之亂的分裂局面,亟需尋找鞏固集中統(tǒng)一政權的辦法而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提出的主張。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說,只要不是在六藝之列的,明確提出任何一種思想都不能和儒家思想相提并論,統(tǒng)一思想成了統(tǒng)一政治的關鍵。于是,在董仲舒有力的建言下,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施行了孔子儒學統(tǒng)一天下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將儒學作為正統(tǒng)思想,從此漢代思想界以儒學的權威為旗幟,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經學以及經學傳統(tǒng)。漢代立五經博士,明經取士,形成經學思潮,董仲舒被視為“儒者宗”。
3. 董仲舒的行政倫理思想之天人感應
以社會、政治領域為契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論。他利用《春秋》中所載錄的自然現(xiàn)象來解釋社會政治繁榮或衰敗的成因。他認為,天和人是同一類的,而且董仲舒證明了同一類的東西會相互感應。那么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為政而宜于民”,否則,“天”就會利用種種自然規(guī)律來警醒或譴告君主,如不悔改不僅不會擴國強疆,反而會如殷紂一樣,失去天下。通過秦末陳勝吳廣起義,董仲舒認識到農民階級的政治力量可決定一個封建王朝的興亡,所以董仲舒就用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天”來限制和束縛統(tǒng)治者的私欲,制約他至高無上的權力,并把秦始皇權力不受制約,引發(fā)農民起義,迅速亡國的慘痛教訓,變成皇帝的精神枷鎖,來限制皇帝的權力。從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思想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 賈誼、董仲舒行政倫理思想內容之比較
首先,賈誼認為禮作為統(tǒng)治工具具有重要作用,在總結了秦亡的經驗教訓后,認為君主應“禮貌群臣”,要求君主要以“國土之禮”去養(yǎng)成臣下的廉恥之心,使之做到趨利避害。而董仲舒認為應以德治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方面,定制度,寬民力,與民休養(yǎng)生息,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施行“更化”,合理選拔人才,移風易俗,教化國民,布施仁德,穩(wěn)定社會秩序。賈誼主要是從統(tǒng)治者的角度出發(fā),用以禮治國的方法來更好地處理與臣子百姓的關系,董仲舒則是主要是從百姓的利益考慮,用以德治國來與民休息,緩和矛盾,進而穩(wěn)固統(tǒng)治。賈誼將禮的概念由原來的倫理范疇擴展為政治范疇,而且更傾向于它的政治范疇,從這點上來說,賈誼的以禮治國是對董仲舒的以德治國思想有所影響的,或者說董仲舒的行政倫理思想中有對賈誼行政倫理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其次,賈誼認為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應堅持禮治與法治結合,賈誼說道:“仁義道德,此人主之芒刃,權勢法治,此人主之斤斧”,一個作為君主的利刃,一個作為君主的剛斧,也就是賈誼強調了君主在統(tǒng)治國家的過程中,應將仁義道德和君主的權力相結合,在權力的作用基礎上,用道德來補充,剛柔相濟,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軟硬實力結合的治國理念;他還將制度作為溝通禮與法的橋梁引入,涇渭分明地指出遵守制度就是守禮,破壞制度就是違法,他發(fā)展了禮治思想,也擴大了法的范圍。而董仲舒則是基于鞏固集中統(tǒng)一的政權,防止分裂割據(jù)的局面出現(xiàn)的考慮,在政治不穩(wěn)定、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況下,從儒學經傳《公羊春秋》中找出“大一統(tǒng)”的理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行政倫理思想,利用思想的統(tǒng)一來制約行為,進而上升到政治統(tǒng)一。盡管賈誼與董仲舒所主張和運用的方法不同,一個堅持禮治、不廢法治,一個“獨尊儒術”,但殊途同歸,他們的初衷和目的是一樣的,就是為當時所在朝代的統(tǒng)一、和平、穩(wěn)定與發(fā)展盡職盡責。
再次,賈誼用民眾的力量來制約統(tǒng)治者的行為,認為民眾在治理國家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是根本,是國家命運的決定力量,人民可以決定國家的興亡、強弱,民之向背可以決定戰(zhàn)爭的勝負,所以統(tǒng)治者必須以民為重,不能對百姓橫征暴斂,統(tǒng)治者本身不能肆意妄為。而董仲舒則利用《春秋》中所載錄的自然現(xiàn)象來解釋社會政治繁榮或衰敗的成因。他認為,天和人是同一類的,而且董仲舒證明了同一類的東西會相互感應,天的譴告就是人的行為無度。如果說賈誼是用民意來制約統(tǒng)治者的行為的話,那么董仲舒就是用天意來制約統(tǒng)治者的私欲。所以無論賈誼、董仲舒,他們的行政倫理思想都成為當時封建社會思想領域里具有扛鼎性意義的代表思想,對漢王朝的長治久安起到了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
通過對賈誼與董仲舒行政倫理思想形成的人生際遇、行政倫理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以及他們行政倫理思想內容進行闡釋,并做比較分析,在進一步認識與消化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賈誼主張的以禮治國、兼容儒法、以民為本等行政倫理思想,與董仲舒所主張的以德治國、獨尊儒術、天人感應的行政倫理思想有很多異同之處,也在比較的過程中碰撞出二者行政倫理思想的火花,找到了許多歷史帶給我們的啟迪。而筆者在尋找思想創(chuàng)新的契合點,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董仲舒的行政倫理思想進行再認識、再消化,對賈誼的行政倫理思想盡量挖掘,并通過比較分析,也更深入地體會了實現(xiàn)“立德、立言、立功”的兩位歷史人物的行政倫理思想。
[1] 賈誼.新書[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22-219.
[2] 王芳.董仲舒行政思想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管理學院,2008:35-47.
[3] 梁安和.賈誼思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歷史學院,2006:7-128.
[4] 易永卿.論賈誼[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5(4):22-27.
Comparison of Jia Yi’s and Dong Zhongshu’s Administrative Ethics
ZHANG Xuelian
(College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e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China)
The unfortunate and tortuous life experiences of Jia Yi and Dong Zhongshu caused them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of administering a country. Both of them were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Legalism and Taoism and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m. Jia Yi formed the administrative ethics of administering a country with etiquette, insisting on policy of benevolence, not repealing the govenment by law and being people-oriented, while Dong Zhongshu formed the administrative ethics of administering a country with virtue, banning th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s and honouring Confucianism alone, and the telepath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 comparison of these two administrative ethics shows that Jia Yi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etiquette from ethics to politics while Dong Zhongshu extended the concept of virtue to administering ways, that Jia Yi used systems as the bridge of etiquette and law while Dong Zhongshu highlighted the governing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hat Jia Yi insisted on select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based on public opinions while Dong Zhongshu restrained the governors’ behavior by way of God’s will. These two administrative ethics show the relation of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as well a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Jia Yi; Dong Zhongshu; administrative ethics; life experience; theoretical basis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2.005
B234.5
A
1673-2065(2015)02-0023-05
2014-06-09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YJSCX2014-130HLJU)
張雪蓮(1989-),女,黑龍江綏棱人,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在讀碩士。
(責任編校:衛(wèi)立冬 英文校對:吳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