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安縣學校肺結核發(fā)病危險因素分析
王平菊蘭平雷安曦
(甕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貴州甕安5504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討影響甕安縣學校肺結核發(fā)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方法:隨機抽取2013年-2014年甕安縣疾控機構確診的肺結核學生3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選擇同期同一學校的非肺結核學生100例作為對照,采用自擬調查問卷表分別對其一般資料、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男生、體質量指數過低、未接種卡介苗、有肺結核病人接觸史、集體活動參加頻率低等都是引起肺結核發(fā)病的主要因素。結論:學校肺結核的發(fā)生影響因素較多,要對合并肺結核發(fā)生危險因素的學生進行重點關注和防控,降低發(fā)病率。
關鍵詞甕安縣學校;肺結核;發(fā)病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179
結核病指的是因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以結核分枝桿菌為主)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以肺部為主要患病位置[1],肺結核發(fā)病可以累及全身的多系統(tǒng)和組組織器官。本文就甕安縣學校中確診為肺結核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發(fā)病的危險因素。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3年-2014年甕安縣疾控機構確診的肺結核學生3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肺結核診斷標準》的規(guī)定,經痰涂片鏡檢抗酸桿菌或者經分離培養(yǎng)結果呈陽性。患者均未接受過抗結核化療或者接受化療時間不足1個月。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在13歲-17歲之間,平均(15.1±2.1)歲。
選擇同期同一學校的非肺結核學生100例作為對照,對照組學生均符合下列要求:經X線胸片檢查結果正?;蚪浱低科瑱z查結果呈陰性,無既往結核病史、與患者的年齡差距在1歲以內。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齡在13歲到18歲之間,平均(15.3±1.9)歲。
1.2 方法
經甕安縣急控機構結核病管理信息系統(tǒng)中登記的患者情況為依據,以"工作單位"為學生作為篩選條件歲2013年-2014年全縣肺結核學生病例進行統(tǒng)計,通過現(xiàn)場調查,排除無法配合實驗研究或者無法聯(lián)系的患者,最終納入研究的肺結核學生患者30例。
采用自擬調查問卷表分別對其一般資料(性別、年齡、民族、肺結核患病家族史、身高、體重、體質量指數、居住環(huán)境、生活費、個人情況)、流行病學資料(是否有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是否有史卡介苗接種史、有無卡痕)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回歸分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對影響肺結核發(fā)病的單因素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并對單因素分析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l(wèi)ogistic多因素回顧分析,以α=0.05 為檢驗顯著性標準。
對肺結核發(fā)病危險因子進行單因素分析可見,性別、BMI、卡介苗接種、肺結核病人接觸史、參加集體活動頻率、患有其他疾病等都是主要影響因素。其中,男性和女性的發(fā)病率分別為28.0%和16.4%(X2=12.679);BMI<18kg/m2和≥18kg/m2的情況下,肺結核發(fā)病率分別為57.12%和19.88%(X2=14.034);有明確的卡介苗接種史的學生、無明確卡介苗接種史的學生以及接種不明的學生,肺結核的發(fā)病率分別為10.1%、48.2%、20.6%(X2=15.068);有肺結核病人接觸史的學生和無肺結核接觸史的學生,發(fā)病率分別為7.1%和70.2%(X2=27.994);參加集體活動頻率為頻繁、一般、較少的學生發(fā)病率分別為8.9%、39.2%和50.3%(X2=26.083);患有其他疾病和未患有其他疾病學生的發(fā)病率分別為67.3%和5.6%(X2=11.945),上述不同影響因素的不同情況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對單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進行賦值,并行l(wèi)ogistics多因素回顧分析可見,男生(OR=2.268;95%CI:1.226-3.923)、體質量指數過低(OR=3.003;95%CI:1.523-6.001)、未接種卡介苗(OR=2.563;95%CI:1.120-4.634)、有肺結核病人接觸史(OR=34.674;95%CI:3.324-42.103)、集體活動參加頻率低(OR=4.001;95%CI:2.115-6.782)等都是引起肺結核發(fā)病的主要因素。
肺結核可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膚等進行傳播,還可通過母嬰進行垂直傳播,其中,最常見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是呼吸道傳播,肺結核患者在咳痰等的過程中,痰液經外環(huán)境干燥,細菌可以隨著揚塵被他人吸入,造成傳播和感染。特別是在學校,人口密集度高,如學生中存在有肺結核患者,則很容易引起其他學生發(fā)生肺結核感染。但是吸入含結核桿菌的飛沫是否會發(fā)病還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2]。本文對確診為肺結核的學生和同期非肺結核學生的一般資料、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單因素、多因素分析,最終確定男生、體質量指數過低、未接種卡介苗、有肺結核病人接觸史、集體活動參加頻率低等都是引起肺結核發(fā)病的主要因素。男生、BMI低的學生患病率高在多研究結果中均有證實,但具體影響機制并不十分情況,而體質量指數過低,卡介苗是活的毒力牛型結核菌疫苗,接種疫苗可以對患者起到保護作用,有肺結核病人接觸史則感染風險大大增加。集體活動參加頻率低主要影響在于其與同學、朋友的交流,身心受到影響。要對合并肺結核發(fā)生危險因素的學生進行重點關注和防控,降低發(fā)病率。
參考文獻
[1]靳成娟,杜建,楊懷盛,等.中國人群肺結核發(fā)病危險因素的薈萃分析[J].軍事醫(yī)學,2014,38(5):355-356.
[2]何志青,胡貴方,資青蘭,等.廣州市肺結核發(fā)病危險因素的調查研究[J].中國防癆雜志,2012,34(7):42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