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各類信息的傳播帶動了民族文化的全球化發(fā)展,使翻譯和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翻譯是語言文化和信息的主要載體,在翻譯過程中,更應關注文字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同一個詞語文化含義各不相同。簡單來說,文化和翻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在這一背景下,深入對翻譯與文化的互動關系進行探討成為社會各界人士爭相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概述
翻譯即將多種語言相互轉換,增強各類文化間的交流。語言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也是一種文化符號,蘊藏豐厚的文化內涵。翻譯與文化關系密切,兩者相輔相成。翻譯人員作為文化的傳達者,其對原語言文化的解讀本質上為其與另一文化深入接觸的全過程。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上看,翻譯后的作品是由翻譯人員精心過濾后的產物。
學者對文化構成劃分方法的不一致,劃分結果也存在差距。部分學者將文化分成四個系統(tǒng),分別為社會系統(tǒng)、觀念系統(tǒng)、語言系統(tǒng)、技術-經濟系統(tǒng)共同組成;另一部分學者始終認為文化是由物態(tài)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組成;此外,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制度文化與行為文化類似,將文化包含物質文化、意識文化和行為文化三大重要內容。
文化以小文化和大文化進行區(qū)分。翻譯作為一種小文化,對大文化有著較強的豐富作用,其又受到大文化的制約和影響。總的來說,兩者之間存在互動關系。
二、翻譯對文化的促進作用
為了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須結合外來文化和自身力量,取長補短,努力彌補自身的不足,實現(xiàn)民族文化的全面發(fā)展。翻譯作為引進外來文化的唯一途徑,對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翻譯帶動譯語文化的發(fā)展
翻譯旨在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推動民族文化的廣泛傳播。文化依靠語言實現(xiàn)傳播,而翻譯則兼具文化信息存儲能力、認知表達能力、文化傳播能力等,聚集了我國各民族上千年的精神物質文化,使其具備多維性、廣泛性。由此可以看出,當我們使用文化對某一事物進行闡述或對某種思想進行詳細表達時,其本質是傳播各項文化。而翻譯則重要的介質,其與大眾媒體不可分割,相輔相成。例如若沒有阿拉伯翻譯人員,古希臘文化就會銷聲匿跡。
鑒于我國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自然科學、歷史文學、民間藝術、宗教組織、本土信仰等均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涌現(xiàn)出許多翻譯人員,其被作為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出現(xiàn)在各類大型書刊中,譬如玄奘、徐光啟、鳩摩羅什等,帶動了多文化交流和多文化傳播的發(fā)展。以鳩摩羅什為例,其作為一代高僧,精通漢文和梵文,對經文的表達十分準確,文字極為流暢,被譽為“文字典麗、辭喻婉約”的文化使者,且與真諦、玄奘、不空一道并稱“佛經四大翻譯家”;利瑪竇將數(shù)學、物理、地理等西方書籍引入中國,并翻譯成為漢語,開啟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河,推動了我國近世文明的發(fā)展,利瑪竇深入鉆研了儒家經典文化,順應了我國文化的發(fā)展,將《四書》翻譯成為拉丁文,對我國古代文明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二)翻譯使譯語文學更加豐富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掀起了西學東漸的浪潮,使跨文化交流呈現(xiàn)多層次化、多樣化發(fā)展,尤其是漢語與英語的學習,取得了顯著成績。大量外來詞匯涌進漢語文化,成為全民爭相關注的新課題,各類翻譯作品深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與我國民族文化有機融合,成為一種全民趨勢。譬如國人主張享受生活(enjoy your life)、出租車(taxi)、電子郵(E-mail)等逐漸成為國人的日常用語。同時,大量的英語縮寫得到了廣泛應用,如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VIP(very important person)等備受青睞。諸如此類詞匯使?jié)h語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推動了我國文化的發(fā)展,讓國民能用更為生動形象的詞匯表達漢語文化中不存在的各類事物。
從本質上看,翻譯是對文化作品的完美詮釋,僅憑機器翻譯難以表達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深刻涵義。我國最早的翻譯高潮出現(xiàn)在18世紀末期,中國文學讀者開始閱讀大量的外文書籍和小說,使中文知識分子摒棄了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將小說列入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的行列,小說正式進入文學領域。小說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fā)展后,帶動了傳統(tǒng)寫作技巧的變革,給我國學術界甚至是近代文化史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因此,翻譯對我國文化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語言文化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與此同時,翻譯引進了全新的思想內容,對話劇、新詩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對后代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影響尤為深遠。
三、文化與翻譯的互動關系
(一)翻譯活動的范圍取決于民族文化
翻譯活動受到民族心理開放程度的影響,若一個民族的思想觀念開放程度較高,則翻譯活動更加容易開展。一種獨立的文化是難以自我滿足的,必須不斷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才能得到發(fā)展,否則只會逐漸衰落直至消亡。文化不僅可以促進翻譯活動的發(fā)展,同時也會在某些方面對翻譯活動起到制約作用。聞一多先生曾表示,中國、希臘、印度和以色列的四種文化同時發(fā)展,其中有三種文化發(fā)生了轉變,有的轉變給親人,有的轉變給外人,但是主人自己卻沒落了。主要原因是由于他們只敢給予卻不敢接納,而中國在敢于給予的同時,并不是非常害怕接納,因此最后仍舊是自己文化的主人,但是也僅僅是躲過了沒落這場劫難而已。這里的“給予”是指文化輸出,“接納”則指文化輸入,這兩者都和翻譯活動密切相關。不敢接納外來文化的這種意識與心態(tài),即上述的思想觀念開放程度,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始終處于“害怕接納”的狀態(tài),也只會如同希臘、印度和以色列的文化一般走向沒落。
作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產物,翻譯活動受制于文化的需求程度,只有當行為文化、意識文化、物質文化等文化領域對文化的需求程度越大,則這一領域中的翻譯活動會不斷增多。曾經,明代徐光啟等人在意識到我國學術落后于他國較多時,主張將西方有價值的書籍翻譯成中文,并且通過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發(fā)展我國文化。因此在這一時期,我國翻譯的國外書籍多以科學技術作品為主。在“五四”運動后,中國知識分子非常需要革命理論與思想,于是許多譯者開始翻譯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在革命年代,大多數(shù)的文學作品翻譯都用于革命事業(yè)當中,因此在當時背景下,許多文學名著的翻譯作品并不暢銷。但是同時,在國外并不暢銷的革命先進思想與精神的作品卻暢銷于中國。
(二)文化的強弱影響翻譯活動的形式
文化的環(huán)境與背景決定著翻譯作品的進行形式,從翻譯的的社會意義角度來看,翻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傾向性和目的性,屬于文化活動。在文學翻譯中,一般越強勢的文化越能產生影響力,而弱勢文化領域的文化整體影響力較低。在實際翻譯中,具體兩種語言的對譯更能顯示出在文化選材中,強勢與弱勢的不平衡性。例如,當希臘被羅馬人征服之后,羅馬人將希臘作品當做可以任由自己發(fā)揮的文學性戰(zhàn)利品,隨意翻譯這些作品。這種行為與羅馬作為“勝利者”的心態(tài)有著緊密關聯(lián)。并且,佛經在我國歷史中的翻譯發(fā)展過程超過8個世紀,可見從東漢到清朝,外來者始終占據主體地位。在晚清時代,西學東漸現(xiàn)象較為嚴重,此時《圣經》成為了西方來華傳教士中譯的主要內容,面對逐漸衰落的晚清社會,傳教士經譯者明顯表現(xiàn)出強烈的歷史感與責任感,認為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就是將中國人民從水深火熱的生活中拯救出來。這不僅僅是西方傳教士的基督教思想,也是對我國民族文化及政治文化的滲透。
同時,政治制度文化或行為規(guī)范文化也會對翻譯活動形式造成一定影響。在蘇聯(lián)時期,其政治制度決定著蘇聯(lián)翻譯家的翻譯實踐過程。與西方許多“為藝術而藝術”等觀念不同的是,蘇聯(lián)時期的翻譯家在進行翻譯時,堅決遵守為人民服務與為社會建設服務的理念,嚴格按照原著作者的思想、原著表現(xiàn)藝術、原著知識價值選擇翻譯方式,并且有計劃、有組織的翻譯出版。
(三)文化對翻譯活動過程造成的影響
在轉換語言的過程中,需要將不同的交際語境考慮翻譯范圍之內,使讀者感受到譯本的自然與妥當。而從這一方面來看,譯者需要將譯本語言作為主導語言,融合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但是要將原有語言的主導地位與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語言文化相融合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例如美國著名語言學家Edward Hall在《超越文化》一書中寫到,翻譯是一個方面的事情,而讓人們相信卻是另一個方面的事情。并且,翻譯不僅僅是翻譯兩種語言,而是在兩種語言體系接觸的過程中使不同的兩種文化發(fā)生碰撞,甚至是不同程度的文明發(fā)生碰撞。而翻譯活動的過程并不僅僅取決于語言因素,更取決于社會因素以及人們的心理因素。由此可見,翻譯所轉化的不僅僅是文本,更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中包含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并且在翻譯的過程中不斷使兩種文化發(fā)生碰撞,直至相融。這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過程,但從頭至尾都需要以語言作為媒介來實現(xiàn)。
一般情況下,任何兩種社會文化都會有某一方面或某一程度的重疊。但是大多數(shù)的文化意義卻有較大差別,這也是翻譯的重點和難點。在翻譯活動中,理解固然重要,但是更需要重視表達。例如,在某一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流傳著一篇詩文或者一個故事,那么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具有獨特性,例如生活態(tài)度、宗教信仰、民族感情或個人感情等。甚至許多時候,這些文化因素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如果僅從字面進行理解,則難以挖掘精神內涵,這樣翻譯出來的作品無疑不能體現(xiàn)出原作的真情實感。因此,譯者必須對文化意義進行準確的分析與翻譯,從某種固定的生活模式將寄存于另一種語言中的生活模式通過語言的轉換得以再現(xiàn),呈現(xiàn)出原語作者的真實情感,達到文化交流的最終目的。但是從本質上來說,譯者只是一個文化個體,并不能完全不受自身文化的影響,若譯者對某一個翻譯對象的文化背景或相關知識有著自己的見解與認識,也會或多或少的表現(xiàn)在翻譯作品當中。因此,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會通過不同語言體現(xiàn)自身文化功底,及時在這一過程中,譯者會盡可能排除自己的主觀因素,但是最終結果也難免不帶有自身文化的印記。
四、結語
綜上所述,翻譯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全球化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在受到各類文化限制的同時,帶動了各類文化的發(fā)展和變革,這就對翻譯人員綜合素質提出了高要求。譯者除了具備多種語言能力外,還應有著較強的溝通能力,使語言能力融入到實際生活中,為跨文化交流構建橋梁,進而促進本國文化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