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霞
學生可以通過多途徑獲得知識,可以是自學,可以是傳授,也可以是交流。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單一獲取知識的方法,難以讓學生掌握知識,或者使學生理解不深刻,在地理課上應充分挖掘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老師引導、拓展,構建有活力、能動、開放的現代課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
導入就像一臺戲的序幕,制造懸念吸引學生,結合教材,結合生活,結合時事,設置情境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欲望,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能單刀直入,直接使用任務單,這樣會讓學生覺得又是一個繁重的學習任務,反而適得其反。如,充分聯系學生生活,運用多媒體、視頻、音樂、動畫、時事、漫畫等導入學習或巧設疑問導入學習、制造懸念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等,帶動學生視覺和聽覺的智能,快速引導學生進入狀態(tài),并建立與地理知識的關聯性,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如,學習經緯度時,結合馬航失聯,如何在廣闊的南印度洋尋找失聯飛機,以此引入經緯度的學習;學習中國人口時,結合生活,用4+2+1、男女比例失調的漫畫引入中國人口現狀及問題。如,結合疆域紛爭提出問題,或者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自然會想到探究中國的疆域、地理位置、中國的資源等,不必拘泥于教材。
二、自學任務單導引
1.自主學習
“自學,顧名思義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不依賴別人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學習,從課本中獲取知識,發(fā)現問題?!钡遣荒茏寣W生沒有目的地學習,要有明確的目標:看什么?看后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問?自學后學生小組內交流,再匯報,然后全班共同研討,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本人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詳盡的學習任務單,在
上課前發(fā)放給學生,指導學生結合問題情境,進行自主預習。學生預習的提綱,體現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及條理性,學生在預習時,老師可以巡視,并進行指導,對教師的教學也有的放矢。學生能自主地就自主,千萬不要不敢、不舍得放手。通過自主學習后,發(fā)現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這樣同時也幫學生整理好了課堂筆記,并且在學期末復習時也便于喚起記憶,完整地在頭腦中形成條理清晰的知識脈絡。如,《交通運輸網》展示學習目標:交通運輸方式的發(fā)展過程;現代交通運輸方式有哪些;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如何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自主預習的任務要比較簡單,能夠在預習及在簡單的思考下得到答案。
2.小組活動,合作探究
小組活動是學生之間、師生間思維碰撞的過程。通過討論,激活思維,活躍氣氛。但是我倡導的是大難不動,小難才動。太難的還是需要老師的分解、引導、講解。但是必須明確的是,合作要建立在學生自主后的基礎上,給學生充分時間思考后才能動,并且明確好任務,給小組分好工,切忌一上來就開始大動干戈,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從而降低合作的效率。
小組合作,有兩種方式,一是接受能力好的學生,由他充當小老師,給不會的學生做指導,簡單地通過兵教兵,讓不會的學生通過同學的講解,能夠弄明白,但是是否簡單,這需要老師細心的觀察和總結,切忌學生通過報答案讓其他學生抄下來;二是小組的合作,必須讓每個成員都有任務,千萬別讓有的學生做“等著棗子吃的人”,并且每次任務都不一樣,記錄,匯報輪流進行,每組都要安排一個能力強的學生,引領小組活動的進行?;顒舆^程中,老師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必須了解并引導各小組的進展。學生難以解決的,老師通過巡視和學生的匯報后,再重點突破。小組活動只是需要學生主動去思考琢磨,去解決問題,做好做不好,他都處于學習的狀態(tài),所以不管做得如何,老師都要給予鼓勵和肯定。
如,八年級上冊“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就如何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這點相對較難,但是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合作任務則是書本的活動題,合作后再進行交流、展示、其他組有意見在小組匯報后可進行更正。這個過程避免了老師枯燥的講解和學生昏昏欲睡的聽講,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三、拓展升華
小組內討論中的有些問題是學生不能解決的,就需要老師及時點撥釋疑,讓學生不僅停留于聽得懂,還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正確簡潔的語言說得出,達到知識上的升華,老師也要結合學習內容,進行知識面、生活經驗、學習方法等的拓展。如“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學生在學習如何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后,問:“有誰乘過火車?你知道如何買火車票嗎?你知道怎么看火車時刻表嗎?”在學生簡單的講解后,老師通過自己制作的微視頻,向學生介紹如何看時刻表、如何買票,常州有三個火車乘車點(南廣場、北廣場、北站),不能乘錯車等。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書本。書本上的知識畢竟有限,學生的課后時間也較少,學習任務重,讓學生自己課后進行適當的拓展有一定難度,老師就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拓展,讓學生更愛地理課。
四、多元評價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評價要多元化,且更多的要從正面評價,評價也要明確,如,評價學生的回答聲音響亮,學生回答的思路,口齒清晰等,有了進步等,評價也要及時、客觀、具體,不能含糊,讓學生覺得老師評價的誠懇和公正;學生可以采取自我反思式評價、作品展示式評價、多元主體式評價、互相評價等,如可以觀察學生在合作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表達交流等,這樣多層面的評價有利于發(fā)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當然,最后一定要有量化式或者物質化的總結,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個明確的判斷,也是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和提高。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種模式不是每節(jié)課都要用,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老師要學會因人、因課改變而改變,真正讓學生在自主后的合作中,學有所得,也更能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拓展。
參考文獻:
張蓉暉.自主、互動、拓展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數理化學習,2012(12).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