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兵
[摘要]該論文對某紅層地區(qū)滑坡的變形特征和穩(wěn)定性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得出降雨是控制滑坡變形的主要因素。進而對滑坡的成因機制進行了研究,為其他類似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紅層 滑坡 成因機制
[中圖分類號] P642.2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3-218-2
研究滑坡位于川中丘陵地區(q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400-550m。滑坡坡面傾向37°,平面大體呈圈椅狀。滑坡縱長(北西-南東方向)長約150m,橫長(北東-南西方向)長100~180m,平均厚度約7m,總方量約14.7×104m3,屬于中型土質滑坡。
1滑坡基本特征
1.1地形地貌及滑坡形態(tài)特征
滑坡所處區(qū)域的地貌為構造侵蝕中丘,巖石主要為泥巖,經侵蝕后形成的山丘頂部渾圓,山脊寬緩。高差不大,海拔390~450m,相對高差60m左右。山坡較緩,平均30°左右。滑坡所在山坡下部為一高約10m的陡坎,坡度約60°;中部比較平緩,約15°;上部也比較陡,坡度約40°。該邊坡為典型的下陡中緩上陡地形,具備了易產生滑坡的地形地貌特點。
1.2地層巖性及結構特征
滑坡區(qū)主要出露巖性為侏羅系上統(tǒng)蓬萊鎮(zhèn)組下段(J3p2)和第四系殘坡積土(Q4el+dl)。
滑體為第四系殘坡積物,由粉質粘土夾砂巖塊碎石組成,厚度4~15m。塊石含量10~25%,碎塊石外形呈棱角狀、次棱角狀,部分碎塊石可用手捏碎,部分砂巖碎塊石已完全風化,呈砂狀,厚度1.0~5.5m(圖2)。
滑床為侏羅系上統(tǒng)蓬萊鎮(zhèn)組上段(J3p2)泥巖和砂巖互層,巖層產狀120~150°∠2~5°。
滑帶為第四系殘坡積物與下伏基巖的接觸面,基覆面上的紫紅色粉質黏土,由于長期處于地下水活躍帶,呈軟塑狀。
2滑坡穩(wěn)定性計算
滑坡穩(wěn)定性計算的方法有很多種,主要可分為極限平衡法和彈塑性理論法。其中極限平衡法是目前工程上使用最多、最成熟的方法,主要包括瑞典條分法(Fellenius,1927、1936)、Bishop法(Bishop,1995)、Janbu法(Janbu,1968)、Sarma法(Sarma,1979)和傳遞系數(shù)法等[26]。本計算采用傳遞系數(shù)法,其優(yōu)點在于借助于滑坡結構特征分析及剩余推力計算,可以獲得任意形狀滑動面在復雜荷載作用下的推力,并且計算簡捷。
2.1參數(shù)選取
本次計算通過工程類比,并結合經驗數(shù)值,最終確定各項計算參數(shù)入表1所示。
2.2計算剖面和工況選取
計算選取3個剖面,即主滑剖面(A-A′)、南東塊剖面(B-B′)和北西塊(C-C′)剖面,如圖1所示。
計算滑坡穩(wěn)定性的時候未考慮地震對滑坡的影響。根據(jù)滑坡在各種因素影響下的變形情況,擬采用以下3種工況。
工況1:自重工況,不考慮水的影響;
工況2:自重+地下水工況,考慮在雨季降雨一段時間后,滑坡體中有一定的地下水位,水面以上沒有水的影響,水面以下土體處于飽和狀態(tài);
工況3:自重+暴雨工況,考慮滑坡體處于全飽水狀態(tài)。
2.3穩(wěn)定性計算及結果分析
計算得出的各剖面和工況的穩(wěn)定系數(shù)如表2
根據(jù)《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guī)范》(DZ/T0218-2006),滑坡穩(wěn)定狀態(tài)劃分見表3。據(jù)此,對滑坡各剖面在3種工況下的穩(wěn)定性進行評價,結果見表4。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滑坡各剖面在天然工況下都是穩(wěn)定的。剖面A-A′和剖面B-B′在暴雨工況下處于欠穩(wěn)定狀態(tài),容易發(fā)生滑動;在工況2下處于基本穩(wěn)定狀態(tài),即基本穩(wěn)定,若增加額外負載,可能會發(fā)生滑動。剖面C-C′在各種工況下都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若無附加荷載,不易發(fā)生滑動。
在此基礎上,3種工況分別取安全系數(shù)1.15、1.1、1.05,計算滑坡末塊是否存在剩余下滑力,結果見表5。
從表5可看出,滑坡在這3種工況下基本不存在剩余下滑力。但實際情況下若考慮其它影響因素,比如人類活動和地震等,滑坡可能存在剩余下滑力,并發(fā)生變形甚至滑動。
3滑坡成因機制分析
根據(jù)對滑坡穩(wěn)定性因素的分析和滑坡穩(wěn)定性計算,降雨是導致滑坡變形的主要因素。從滑坡變形特征來看,其變形破壞模式為蠕滑-拉裂。認為降雨致滑坡變形經歷了經歷4個階段,即降雨致滑坡物理力學性質降低階段→滑坡差異性變形階段→滑坡加速變形階段→滑坡整體滑動。
滑坡區(qū)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降雨導致滑坡體內水文地質條件改變,是滑坡穩(wěn)定性大幅降低的根本原因。這種水文地質條件的改變主要體現(xiàn)在:地下水補給量大幅增加;坡體內地下水量劇增,地下水位明顯抬高;形成地下水徑流。其結果直接導致滑坡體穩(wěn)定性降低,作用機理包括物理作用、力學作用和化學作用。
(1)物理作用:一方面,滑坡體含水率增加,巖土軟化,其粘聚力和內摩擦角降低。另一方面,水充滿土中空隙,使滑坡體自重增加。
(2)力學作用:力學性質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動水壓力和靜水壓力兩個方面。其一,雨水入滲和地下水滲流產生動水壓力,增加坡體的下滑力。其二,雨水入滲使孔隙水壓力增加,有效應力減小,并產生向上的浮托力,導致滑坡體的下滑力增加,粘聚力減小。當考慮水的影響時,滑坡的剩余下滑力會大大增加.
(3)化學作用:主要有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合作用、氧化-還原作用、酸性腐蝕、化學沉淀、離子交換等作用形式。其過程復雜,本文不做分析。
參考文獻
[1]張倬元,王士天,王蘭生.工程地質分析原理[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2]陳興梅.四川紅層成分分析及成因解釋[J].四川建筑,2009:29
[3]陳國華,何維彬,朱志剛. 滑坡穩(wěn)定性評價方法對比研究[A]. 第三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
[4]陳積普.水巖化學作用過程及其對滑坡孕育的貢獻[D].云南:昆明理工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