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芳
【引言】
接手初二七班,看著一個個似曾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我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通過問卷,調查摸清學生的狀況,盡快熟悉班級,走進他們的心靈。
【案例描述】
與同事商討制訂了問卷,一切進行順利,學生問卷中的幾項數(shù)據(jù)引起了我的注意。
問卷中:有45%的學生表示,有的老師只是偶爾或從來沒有找他們談過話,有68%的學生希望班主任或任課老師能夠加強與他們的交流;在回答“緩解學習、生活等壓力的主要方式”時,選擇“希望得到老師幫助”的占到了74%;在回答“當你遇到麻煩,受到委屈時,你會先后告訴哪些人?選擇告訴朋友的占91%,告訴家長的占5%,而選擇告訴老師的僅占2%。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希望與老師交流的意愿是強烈的,但那么多的學生僅僅把意愿停留在“希望”上,付諸行動的卻很少。
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什么隔閡了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又針對性地進行了第二次問卷調查,妨礙師生溝通的屏障赫然顯現(xiàn):(1)不知道如何和老師交流,不好意思主動找老師,屬于被動接受型。(2)學生犯錯誤的時候,老師批評的多引導的少。(3)老師在有些問題上以自己的觀點為主,重說教而少傾聽,過于武斷,導致溝通交流很難。(4)老師對部分成績差的學生欠關注,有失公平。(5)有的老師的責任心不強,對學生關心不夠,上課隨意;有的老師責任心“過強”,隨意占用學生時間,如拖課、占課,學生厭煩。
學生希望與教師交流的是:(1)希望與自己喜歡信服的老師
交流談心。(2)老師應主動一些,特別是主動與性格內向、不善表達的學生交流,了解這部分學生的想法。(3)師生之間溝通的話題不要過于單調,除了學習和紀律以外還應有其他話題。學生希望老師多了解學生,選擇一些學生關心的“熱門話題”來談,也可以了解學生平時的生活、家庭等方面,以增加交流的氛圍。老師也可以在平時和學生聊聊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事情,讓學生更加
了解老師,消除畏懼感。(4)老師多聽聽學生的陳述,多從學生角度來考慮。(5)學生有時做錯事情或違反規(guī)定是難免的,老師應該積極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或通知家長。(6)老師在做出對全班學生均有影響的決定時,多征求學生的意見,班級管理上也要多給學生自主權。(7)多參加學生活動,課后應該和學生打成一片。
問題的癥結顯而易見,那么如何加強師生溝通,消除他們間的隔閡呢?這不是“點”而是“面”的問題,應該找一條紐帶或者打通一條渠道,找到妥善的解決辦法,走進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全面健康地發(fā)展。杜甫詩云:“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如果一個學生需要老師的時候,我們能夠及時地出現(xiàn)在他們身邊,恰當?shù)貛椭麄?,教育他們,讓他們能平等地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愛護,那我們的師生關系不是更美好、更和諧嗎?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我們決定在班中推行“導師制”。導師制遵循的是“以人為本、因人而異,尊重個性、面向全體”的原則,強調“個性化、親情化”的教育模式,通過”一對一”“一幫一”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合作”。
我的做法是先在課任老師與學生中進行雙向選擇:公布教師
信息—學生填寫志愿表選擇導師—根據(jù)學生的選擇情況,初步列
出導師名單—導師選擇承包學生—導師和承包學生見面簽定協(xié)議。如果愿意選擇別的不任這個班級課的老師,我也允許,雙向選擇伊始,學生熱情高漲,選擇了自己信服喜歡的老師,激發(fā)了學習積極性,同時對教師也是極大的促動,調動了導師的積極性,可以說是實現(xiàn)了師生雙贏。然而,迅速高漲的熱情也極易迅速跌落,為促成長效機制,我制訂了學生成長檔案制度、談心輔導與匯報制度等,規(guī)定導師每周必須和包靠的學生談話一次,每月和家長交流一次,這些制度的確立,強化了導師的責任感,規(guī)范了導師的行動,促使教師主動地走到學生中間,任課老師甚至拿出自己的工資為包
靠學生買學習或生活用品,激勵學生的學習,形成良性互動,成立導師學生活動課,促進師生在思想、學習、勞動、體育、愛好等方面的交流。
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狀態(tài)明顯好于開始。一方面導師制增強了教師的責任感和榮譽感,由于生導關系的確立及責任的明朗化,改變了以往任課教師只管教、不管導的狀況,使教師走近學生,真正做到了“人人是導師,爭做領路人”,年輕教師充分發(fā)揮自己與學生近距離的優(yōu)勢,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中老年教師也在調整心態(tài),更新觀念,消除隔閡,努力貼近學生,使學生在得到智慧的同時得到更多的人生啟迪,獲得做人與做學問的雙豐收。另一方面,學生由于有了導師,有了老師的更多關注,心理障礙及時得到疏導,他們開始變得陽光、樂觀和自信。導師制的推行,極大地改善了師生關系,增進了師生感情,提高了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滿意度。
【反思】
魯迅曾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路。教育是最生動、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事業(yè),我們面對的個體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每一個都如此不同,在推行導師制的路上,我越來越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感,越來越感到教育帶給我的快樂和欣喜,我們要做的只有繼續(xù)實踐,不斷探索,用我們的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讓導師制越來越受學生歡迎和喜歡。
參考文獻:
郭毅.班級管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