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貞婷
摘 要:巫術是人類創(chuàng)造潛能的一種暗示,在巫術實踐中,我們確實讀到了人類塑造世界的宏大抱負和創(chuàng)生萬物的渴求及欲望。今天巫文化依舊存在,各種風俗便具有原始巫術歷變后遺存的性質。在今天科學澄明的時代,許多巫術文化已經失去了其最初的功能意義,然而對于我們理解一些風俗現(xiàn)象卻創(chuàng)造了很強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蘭州太平鼓;巫術掌控;精神慰藉;社會整合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2-0089-03
巫術信仰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是早期人類與自然的一種對應策略,是掌握世界的一種方式。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巫術——具有實用和社會的雙重性,這使我們能夠解釋它的延續(xù)。心理學上,所有形式的巫術都暗含了一種樂觀態(tài)度,即通過儀式和咒語,通過調整機會和訴諸運氣,可以得到一些結果。儀式和咒語的形式與這種積極和實用的功能密切相符?!盵1]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巫術的類型多種多樣,要想給出一個能夠概括所有的巫術類型,并被學術界所普遍接受的巫術定義幾乎是不可能的。英國人類學家詹姆斯·喬治·弗雷澤在他的《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中指出,巫術賴以建立的思想原則可歸結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同類相生或果必同因,也稱之為相似律;第二是物體一經相互接觸,在中斷實體接觸后,還會繼續(xù)遠離的相互作用,稱之為接觸律或感染律。基于相似率的法術叫做“順勢巫術”或“模仿巫術”;基于接觸率的法術叫做“接觸巫術”?!拔仔g,作為一種自然法則體系,即關于決定世上各種事情發(fā)生順序的規(guī)律的一種陳述,可稱之為‘理論巫術,而巫術作為人們?yōu)檫_到目的所必須遵守的戒律,則可稱之為‘應用巫術?!盵2]
蘭州太平鼓是蘭州地區(qū)獨特的民間鼓舞形式,每逢年節(jié),民眾擊打太平鼓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此俗世世代代綿延不絕。在蘭州市皋蘭縣水阜鄉(xiāng),每年春節(jié)期間都有鬧社火的習俗。從陰歷正月初三起社火,太平鼓隊就打起鑼鼓,在村里各家各戶轉一遍,名曰“掃街”,掃除晦氣、祈福禳災。之后村民在鼓隊的帶領下,前往附近的廟宇祭祀神靈。水阜鄉(xiāng)中心村水阜村如鳳山靈峰寺,即是每年正月社火隊掃街之后的祈福祭祀之處,早已成為傳統(tǒng)。太平鼓隊擊鼓及參與祭祀的過程所反映出的原始思維,從本質上講,符合巫術信仰的第一種原則即順勢巫術或模仿巫術?!拔讕煾鶕?jù)相似律引申出,他能夠僅通過模仿就實現(xiàn)任何他想做的事”[3]。此種巫術認為,事物一旦相互接觸過,它們之間將一直保留著某種聯(lián)系,即使它們已互相遠離。在這樣一種交感關系中,無論針對其中一方做什么事,都必須會對另一方產生同樣的后果。從蘭州太平鼓的擊鼓及祭祀活動中我們能夠找到許多交感巫術的端倪,為更深刻地理解及保護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創(chuàng)造了條件。
本文以蘭州太平鼓為個案,從巫術掌控、精神慰藉及社會整合3方面解析民俗傳承中的巫術信仰功能。
一、巫術掌控功能分析
鼓與祭祀、祈求農事聯(lián)系緊密的實例在我國古代典籍當中屢見不鮮。《周易·系辭上傳》中就有“鼓之舞之以盡神”的句子;《詩經·小雅·甫田》中有“我田既臧,農夫之慶,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通過擊鼓祈福以謝田祖,祈求降甘露以滋潤苗黍,養(yǎng)育兒女?!对娊洝ぶ茼灐?zhí)竟》中“鐘鼓喤喤,磬元將將。降福穰穰,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及”,可見鼓已經是祈求福祿的祭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詩經·魯頌·有瞽》“應田縣鼓,鞉磬柷圉。既備乃奏,簫管備舉。喤喤厥聲,肅雝和鳴,先祖是聽”,反映了龐大的祭祀場面。《詩經·魯頌·有駜》中“鼓咽咽,醉言舞”“鼓咽咽,醉言歸”,反映對豐衣足食、年年昌隆的期盼?!对娊洝ど添灐つ恰分小扳⑴c那與,置我鞉鼓。奏鼓簡簡,衎我烈祖。湯孫奏假,綏我思成。鞉鼓淵淵,嘒嘒管聲”,反映繁復盛大的祭典儀式中,擊鼓以娛神明,祈求神明降福的宏大場景。
蘭州太平鼓是浩瀚鼓文化中的一處圖景,無論是在年節(jié)的社火表演亦或是娛神祈福方面,最直接的表現(xiàn)方式就是雷動的鼓聲。從巫術角度來看,中國人擅長襲擊天庭的法術,為了雨水的降臨,為了植物的生長和生命的延續(xù),民眾用鼓聲模仿雷聲,以達到襲擊天庭的目的。類似的例子很多,《金枝》中記錄道:“在俄羅斯德爾普特(即今塔爾圖)附近的一個村子里,當人們渴望雨水時,……拿著榔頭敲水桶或水壺以模仿雷鳴?!盵4]
古人把鼓聲與雷聲相比,認為鼓聲可引來雨水,有利于春耕和農作物的生長,《周易·系辭上傳》就有“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的句子。古人認為雷動意味著亨通,通過雷動的聲音可以達到震懾萬物的作用,恐懼謹慎必能帶來福澤,這在《周易》中可以得到證明:
“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不喪匕鬯。
彖曰: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后有則也。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p>
擊打太平鼓所發(fā)出的聲音驚動天地,如春雷貫耳,“雷以動之”[5],使萬物懼怕。通過擂動太平鼓以求得萬事順利、太平祥和,這正是模仿巫術的最直接體現(xiàn)。這就比較準確地觸及到了巫術的實質:當人們認為其行為能夠強迫超自然以某種特定的而且是預期的方式行動時,人類學家就把這種信念及其相關的行為稱為巫術。從本質而言,這種基于超自然信仰的對世界的操控企圖,正是一種巫術掌控的表現(xiàn)。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人類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之一是尋求掌控的動機。所謂尋求掌控,指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試圖理解和預測我們居住的社會世界,以期獲得各種酬賞。因為對世界了若指掌將有助于對世界形成和持有準確的意見與信念,而精確的信念則能引導我們做出有效和令人滿意的行為[6]。從巫術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來看,無論是對原始人還是現(xiàn)代人,巫術首先都是一種掌控環(huán)境的手段。巫術信仰其實就是人們運用巫術所提供的關于周圍世界的信息圖景來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指導民眾的行為。
人們在做出某種判斷或決策之前都需要對自身之外的環(huán)境有一個基本的理解、認識和預測,這是一種普遍的人類動機。如果沒有對環(huán)境的理解和預測,幾乎任何行動都是難以付諸實施的,即使這種把握與環(huán)境本身是不一致的,民眾也沒有放棄此種努力??梢哉f,巫術就是民眾在這種掌控環(huán)境動機的驅使下所采用的一種思想、信念和技術系統(tǒng)——一種理解和預測社會世界的范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巫術其實是一種關于社會和自然世界內的因果關系的解釋系統(tǒng)。
二、精神慰藉功能分析
在談到巫術信仰的精神作用時,馬林諾夫斯基指出,巫術能夠“給原始人一種堅信,堅信他有成功的力量,又給他以精神的實用技術,在普通的方法不中用的時候來應用。巫術就這樣使人進行最重要的業(yè)務而有信心,使人在困難情形之下而保持心理的平衡與完整——那就是沒有巫術的幫助,便會被失望與焦慮,恐怖和憤怒,無從達到目的的忍與莫可如何的仇等等弄得一蹶不振的情形”[7]。這里所揭示的正是巫術的心理功能,即巫術的精神慰藉或激勵作用。巫術之所以能夠傳承數(shù)千年而不絕,很大程度上正是憑借著它所具有的這一強大的精神能量,這也許就是巫術信仰的最深固的根蒂。
蘭州太平鼓作為鼓文化的一隅,從其產生初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巫術的烙印,其擊鼓過程正是原始時期流傳下來的對人類交媾行為的模仿。從本質上來講,食物是民眾與大自然之間的根本系結,為了食物,人類感戴自然之恩惠、崇拜自然的同時又充滿畏懼。面對生活資料的匱乏,俯仰天地時便自然產生了寄托求助的無奈情緒。出于生理需求,民眾憑借樸素的生存經驗尋找到人類可以作用的方法:原始法術和交感巫術。民眾深信交媾能催促動、植物的繁殖,為了滿足控制自然萬物生育的渴望,民眾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模擬交媾的原始法術(即生殖豐收的法術)。鼓的衍生從某種程度上是對人類生殖的模仿,是一種祭神祈谷的原始巫術發(fā)展而來的。由于人在自然面前的軟弱無力,對自然規(guī)律的無知,認識自然的困難,使得原始先民本能的認為,植物的生長就如同人類自身的繁衍,二者是息息相關的。
原始社會的巫術使人在憤怒、絕望和恐懼等出現(xiàn)的情況下,能夠有把握地保持心理生活的完整穩(wěn)定。巫術的功能在于把人的樂觀主義儀式化,使人信心百倍地以希望戰(zhàn)勝恐懼……沒有巫術的力量和指引,原始人就無法克服實際困難,無法達到更高的文化。人類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艱難困苦和危機四伏的世界。人類世世代代都要面對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等不可抗力的侵襲。并且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在困難面前人類的自然之力幾乎無濟于事。人類必須要尋找一種精神支柱,它一方面可以增強人們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另一方面又給遭受痛苦的人們以精神的安慰。巫術正是適應于人類的這一心理需求,充當了民眾在艱難困苦面前的精神支柱的角色。正如周文彰指出:“巫術的洶涌澎湃的情感浪潮能使原始民族以希望戰(zhàn)勝恐懼,以堅毅勝猶豫,以樂觀勝悲觀;通過激發(fā)起來的希望、堅毅、樂觀等內在情感外在形式化,使主體肯定并強化了自我的價值,感到并膨脹了自身的力量。”[8]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巫術發(fā)揮效用的基本機制其實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現(xiàn)代心理學關于暗示的研究證明,暗示是每個人固有的現(xiàn)象,屬于人類心理方面的正常特征。巫術正是在民眾接受暗示的心理條件下產生作用的。
三、社會整合功能分析
蘭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傳統(tǒng)的太平鼓舞都由男子擊打,全體成員按照一樣的法則和一樣的拍子一起舞動,在熾熱的鼓舞中,參與者混而為一,這種鼓舞所帶來的情感刺激創(chuàng)造出所有成員一致有序的合作,感染了參與者與觀看者的情感。太平鼓隊的社火表演及祭祀活動成為一種維系社會群體的紐帶,在這種情況下,擊鼓行為成為人們世代相沿成習的傳統(tǒng)。
巫術信仰是一種使社會生活井然有序的組織力量。英國社會人類學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巫術儀式的功能在于它通過反復地向人們灌輸那些對于完成重大任務和承擔不可推卸的重任,使之內在化價值、思想情感和態(tài)度,從而維系了社會的結構。這就是說,巫術不僅能夠滿足個體的需要,而且還可以維護社會的集體利益,滿足社會制度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對于社會生活秩序的組織作用就是巫術信仰的社會整合功能。從此角度思考蘭州太平鼓所體現(xiàn)出的巫術信仰,正是一種社會整合功能的投射。
馬塞爾·莫斯在《巫術的一般理論 獻祭的性質與功能》當中指出:許多民族的巫術信仰都表現(xiàn)出一個共性,即巫術判斷是社會輿論的一個主題,是出于壓力之下的社會輿論的轉化。由此,這種壓力下的一系列集體心理現(xiàn)象得到了疏解。這種普遍的需要為整個群體確立了目標。由此可見,巫術信仰中所包含的觀念、價值和情感等是社會性的。巫術信仰能夠為社會成員提供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為完成社會的共同目標提供行動指南。巫術觀念和儀式就是社會的組織體系和活動的組織原則。
巫術是人類創(chuàng)造潛能的一種暗示,在巫術實踐中,我們確實讀到了人類塑造世界的宏大抱負和創(chuàng)生萬物的渴求及欲望。從皋蘭縣水阜鄉(xiāng)蘭州太平鼓的形體特征到其表演形式,無不滲透著巫術觀念的影子,折射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物質渴望。今天巫文化依舊存在,各種風俗便具有原始巫術歷變后遺存的性質。在今天科學澄明的時代,許多巫術文化已經失去了其最初的功能意義,然而對于我們理解一些風俗現(xiàn)象卻創(chuàng)造了很強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馬林諾夫斯基.科學的文化理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165.
〔2〕〔3〕〔4〕弗雷澤.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M].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13,13,65.
〔5〕周易·說卦傳[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102.
〔6〕史密斯·麥基.社會心理學[M].臺北:藝軒圖書出版社,2001.21.
〔7〕馬林諾夫斯基.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175.
〔8〕周文彰.原始巫術及其文化功能.青海社會科學,1993,(3).
(責任編輯 姜黎梅)